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评价其对新生儿HIE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新生儿HIE患儿生后3天、7天血清NSE进行检测。其中40例1周内行脑CT检查。另选20例同期住院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出生时无窒息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在生后3日无论临床或者CT诊断的HIE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明显升高,中、重度HIE患儿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临床及CT分度一致。生后7天轻、中度HIE患儿血清NSE基本正常,尽管重度HIE患儿血清NSE仍高于正常,但已显著低于3天时水平,下降趋势与临床表现一致。结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HIE及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2.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alteration of circulating CD34 + cell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he In'st-ever nonlacunar strok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D34 +cell level. Methods 1he level of the circulating CD34+ cells were examined using flow eytometry in 119 patients with nonlacunar infarction. 1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higher than average) and group B (lower than average) according to the detected value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on admission and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s at 3 months after the onset in the two groups w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 of CD34 + cell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0. 048 ± 0. 001 versus 0. 032 ± 0. 002, P < 0. 05 ),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NIHSS s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e week after admission, the increased level of CD34 + cell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0. 001 ±0. 003 versus - 0. 005 ± 0. 000, P < 0. 05 ). Three months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the average mRS score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at in group B (2. 98 ± 1.14 versus 3.25 ± 1.39, P <0. 05). 1he level of circulating CD34 + cells at the initial onset of symptom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RS score at 3 months after stroke (r = -0. 48, P <0. 05). Conclusions The higher level of circulating CD34+ cells had bette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level of circulating CD34+ ceils may be used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13.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PC)在脑梗死后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EPC移植有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文章阐述了新血管形成和EPC与脑缺血的关系,并探讨了EPC移植治疗脑缺血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4.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试验的公布使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致力于探索更多的溶栓方案.文章就溶栓治疗的丰要方法、药物和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和影响溶栓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其中rtPA组40例.对照组54例.在发病后24 h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人院后24 h NIHSS改善≥4分或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在发病后14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erthel Index,BI)和NIH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BI≥95分、mRS≤1分或NIHSS≤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此外,对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 rtPA组24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对13.O%,OR=3.900,P=0.007),rtPA组入院后14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54.95%CI 1.089~7.235;P=0.035).rtPA组住院期间sICH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5.00%对1.85%,P=0.033),但病死率无显著差异(17.50%对9.36%,P=0.054).多因素同归分析显示,血糖≥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3 h内静脉溶栓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4.5~6 h溶柃时(47.1%对16.7%,OR=4.473,P=0.034).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其中起病3 h内溶柃的疗效更好.血糖≥1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转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血管闭塞型(SAO)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探讨三者预后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入选BAD、LAA和SAO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mRS评分评估6个月预后。比较BAD与LAA、SAO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BAD与LAA及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58例患者,包括176例(49.16%)BAD、124例(34.64%)LAA和58例(16.20%)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方面,BAD与LAA、BAD与SAO组患者在饮酒史和脑白质高信号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方面,BAD组的mRS显著高于SAO组(P<0.001),低于LAA组(P=0.029)。另外,发现BAD组的NIHSS显著高于SAO组(P<0.001)。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BAD临床特征不同于LAA和SAO脑梗死,其临床预后介于两者之间。BAD是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HIE患儿于急性期进行PAF及血小板数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其分布宽度(PDW)测定,恢复期进行复查,了解其动态变化.结果 ①HIE患儿急性期血PA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血PAF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恢复期中重度HIE患儿PAF仍高于对照组.②HIE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较正常儿明显降低(P<0.01),MPV和PDW较正常儿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BPC、MPV和PDW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P<0.01),而MPV和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P<0.01).结论 动态观察HIE惠儿PAF及血小板参数,可判断HIE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对比单纯抗凝和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抗凝组(12例)和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局部溶栓+抗凝组16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再通情况及预后。结果 机械取栓组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均优于单纯抗凝组(P均<0.05),单纯抗凝组治疗后均未发现新发出血灶,机械取栓组仅有1例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结论 对于合并有颅内出血的CVST患者,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能有效促进静脉血流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探讨自体移植内皮祖细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习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作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静脉自体移植内皮祖细胞,进行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并从脑缺血区新生细胞、脑部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方面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 ①Morris水迷宫实验中,训练第2~5天的逃避潜伏期实验组(EPC组)[分别为(44.45 ±9.44)s,(38.32±1.51)s,(34.95±6.76)s,(24.46±5.47)s明显短于对照组(PBS组)[对应为(52.79 ±6.47)s,(43.15±11.21)s,(50.29±11.41)s,(53.75±7.35)s](P<0.01);第一象限游泳时间EPC组(26.76±3.79)s明显长于PBS组[(14.28±2.40)s],(P<0.0).②缺血脑组织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PBS组为(12.17±3.49)个,实验组为(26.8±5.76)个,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脑血管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EPC组较PBS组比较毛细血管内径显著性变小(分别为(2.8±0.2)μm与(3.4±0.24)μm,同源组织缺血边界地区的分支点数目显著增加[(分别为:(210.1±13.80)与(164.2±12.3)],EPC组可以显著增加微血管总面积(分别为:(84365±3897)与(74568±4626)μm2/0.002mm3),P<0.05].④大鼠血浆VEGF检测[分别为(63.91±6.71)pg/ml;(21.81 ±4.25)pg/ml,P<0.05]显示干预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内皮祖细胞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能力,其可能的机制是VEGF相关联的神经保护和血管再生,在治疗慢性脑缺血疾病中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0.
针对目前多数入学研究生有理论知识,但临床实践不足的状况,我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对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神经病学课程采取案例教学法。经过两年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硕士研究生临床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