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2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53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15篇 |
内科学 | 125篇 |
皮肤病学 | 60篇 |
神经病学 | 53篇 |
特种医学 | 88篇 |
外科学 | 135篇 |
综合类 | 432篇 |
预防医学 | 213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234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253篇 |
肿瘤学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究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模型的药效作用及机制。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溴化甲基纳曲酮(阳性对照,58.5 mg·kg-1)组和消痔丸低、中、高剂量(1.17、2.34、4.68 g·kg-1)组,连续ig给药7 d,给药同时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按照7.5 mg·kg-1 ig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制备小鼠便秘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末次给药结束后,各实验组禁食不禁水16 h,模型组和各给药组ig给予复方地芬诺酯,30 min后给药组ig含相应受试药的活性炭悬液,对照组、模型组ig活性炭悬液。第1批小鼠观察首次排黑便时间、6 h内排便粒数、6 h和24 h内排便质量及粪便含水率。第2批小鼠检测小肠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和血清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多肽(VIP)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AQP9 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AQP3、AQ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粪便干结情况有所好转,排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质量有所增加,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显著缩短排首粒黑便时间,提高6 h排便粒数及粪便含水率、6 h及24 h排便质量(P<0.05、0.01、0.001);除消痔丸低剂量组,其余各给药组小鼠24 h粪便含水率均显著增加(P<0.01、0.001);各给药组小肠炭末推进距离及炭末推进率均明显提高(P<0.05、0.01、0.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VIP水平(P<0.01、0.001),除消痔丸低剂量组,其余各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结肠组织中5-HT、SP水平(P<0.01、0.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增加血清中5-HT、SP水平并降低VIP的表达水平(P<0.05、0.01、0.001);各给药组AQP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0.001),AQP9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各给药组AQP3 mRN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0.001),AQP9 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结论 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诱导的小鼠便秘模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缩短便秘小鼠排首粒黑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并提高粪便含水率、显著促进小肠推进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肠液分泌相关因子5-HT、SP、VIP等的释放以及AQP3、AQP9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2.
HPLC法测定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18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含0.1%三乙胺、0.1%磷酸的水溶液(4:100),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4224~4.224%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1%(RSD=2.3%,n=6)。结论:本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含药血清对肺腺癌顺铂细胞株(A549/DDP)顺铂耐药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组,制备参苓白术散大中小剂量血清(给药剂量分别为11.34,5.67,2.83g·kg-1·d-1),将A549,A549/DDP细胞体外分为顺铂(DDP)组,空白血清+DDP组,含药血清大剂量+DDP组,含药血清中剂量+DDP组,含药血清小剂量+DDP组,细胞对照组,经过15%各组血清联合DDP不同浓度(10,20,40,80,100,200μmol·L-1)作用48 h,采用MTT法检测参苓白术散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A549/DDP顺铂耐药的作用;结果:与DDP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不同浓度含药血清作用于A549/DDP后IC50和耐药倍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以中剂量组(等临床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增强A549/DDP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4.
95.
96.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97.
南柴胡提取物对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和淋巴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南柴胡水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和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与肿瘤坏死因(TNF-β)的影响。方法:向小鼠脾细胞加入Con 4和南柴胡的水与正丁醇提取物进行培养,以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ELISA法测定IL-2与TNF-β分泌水平。结果:南柴胡水提取物能增强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分泌IL-2与TNF-β的水平,南柴胡的正丁醇提取物可增强IL-2分泌水平。结论:南柴胡的水与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淋巴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河北迁安地区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方法对6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过敏原皮试试验。结果变应性鼻炎皮试阳性率高的是:夏秋花粉、蒿属花粉、尘螨、室内尘土等是河北迁安地区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结论通过检测过敏原,为诊断变应性鼻炎提供有力依据。降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目的。本研究为河北迁安地区变应性鼻炎的预防,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9.
本文阐述了我校实验技能培训融入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及取得的成果,提示重视实验技能培训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该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应用趋势,为今后医院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随机抽取的600份处方,按世界卫生组织限定日剂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10~2012年,该院使用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有7种,涉及2种剂型(缓释片、注射剂),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用量和消耗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结论该院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管理符合有关规定.但仍应强化并落实管理责任,以及对处方规范书写的要求.使临床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