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60篇
内科学   9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13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73篇
  2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 感染对人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的内分泌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技术, 给予HCMV感染建立体外HCMV感染早孕绒毛及蜕膜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CMV感染后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培养上清液中hCG和PRL的水平。结果: ①正常早孕绒毛培养液中hCG分泌峰值在培养后第7天。给予高浓度HCMV干预后, hCG水平显著下降(P<0 .01 ), 给予中浓度HCMV干预后, hCG水平明显下降(P<0. 05 ),给予低度HCMV干预后, hCG水平于培养的第1~3天有所下降, 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 .05)。②正常蜕膜培养液中PRL分泌峰值在培养后第5天达峰值, 给予高浓度HCMV干预后, PRL水平显著下降(P<0 .001), 给予中浓度HCMV干预后,PRL水平明显下降(P<0 .01), 给予低度HCMV干预后, PRL水平于培养的第1~5天明显下降(P<0. 05) 后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HCMV感染可影响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的hCG和PRL的分泌, 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5例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10个月(3 h~5岁)。45例中20例为近端型尿道下裂,1例为中段型尿道下裂;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中15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隐睾,5例阴囊分裂,3例阴茎阴囊转位,3例小阴茎,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重复尿道,1例鞘膜积液,1例隐匿阴茎。在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方面,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患儿的细胞遗传学特点。结果45例中,性染色体异常28例(62.22%),包括47,XXY、46,XX/47,XXY、45,X0/47,XYY等核型;性反转8例(17.78%),均为46,XX;常染色体异常4例(8.89%),包括46,XY,9p+、46,XY,10p+和46,XY,1q+;染色体多态性4例(8.89%),包括46,XY,inv(9)和46,XY,16qh+;平衡易位1例(2.22%),为45,XY,-21,-22,+t(21;22)。45例中8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的尿道下裂患儿,即性反转患儿,均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结论尿道下裂患儿可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最多见,平衡易位最少见。  相似文献   
993.
阴道环(intravaginal ring,IVR)给药系统是一种柔软的、环形的、具有弹性的药物输送装置,可向阴道提供长期、持续、控制的物质释放,实现局部给药或全身给药。其已经用于类固醇避孕和雌激素替代疗法,近几年发现将其应用于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杀微生物剂的递送具有很好的疗效,多种杀微生物剂的阴道环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中。自从1970年有关阴道环的专利申请之后,很多的阴道环产品已经上市,例如Estring®、Nuvaring®、Progering®、Annovera®等,另外还有很多阴道环正在临床研究中。在2002年上市的Nuvaring®阴道环出现之前制备阴道环的载体材料只局限于硅橡胶(silicone,也叫硅酮),然而由聚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制备的Nuvaring®阴道环的出现给人们以启示,热塑性材料应用于阴道环的制备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如今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polyurethane,PU)也已经用于阴道环的制备。  相似文献   
994.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polyglycolide,PLGA)微球作为一种储库型释药系统,自1989年第1个产品Lupron depot获准在美国上市起,已成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备在体内几天到几个月长时间释药的能力,可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提升患者顺应性。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IVIVC)研究给微球制剂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IVIVC可以通过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阐述体内释药的动态信息,在表征微球性能的同时减轻各阶段的工作量,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变更和监督管理等具有指导或支持作用。本文将注射用PLGA微球的释放机制、体内外释放测定涉及的常用方法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讨论了IVIVC尤其是A级IVIVC在微球制剂领域的建立及应用,为进一步的微球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HCMV感染对Cdk2蛋白水平及对CyclinE/Cdk2激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接触抑制使细胞同步化于G0/G1期,用MOI=5PFU/per cell HCMV AD169毒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用免疫沉淀,激酶活性分析法检测HCMV感染细胞Cdk2的活性。结果HCMV感染可引起CyclinE/Cdk2激酶的强烈激活,但HCMV感染并不诱导Cdk2蛋白丰度增加。结论HCMV感染G0/G1细胞,激活CyclinE/Cdk2激酶。使细胞周期越过G1/S限制点,进展至晚Gl期。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构建的新型重组B7-2-PE4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部分表征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SDS-PAGE相对分子量、胰蛋白酶消化的MALDI-TOF-MS质谱、蛋白印迹、全波长扫描和MTT法分别测定该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肽谱、抗原特异性以及靶向杀伤生物学活性。结果:B7-2-PE40KDEL经12%SDS-PAGE蛋白电泳和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计算,其相对分子量为72628,与理论预测值69561相比误差在5%之内;全波长扫描分析显示该目的蛋白分别在225nm和276nm处各有一吸收峰;MALTI-TOF-MS质谱测定共获得15个与理论预测值相符的肽段,经瑞士生物信息研究所的EXPASY分子生物服务网站的Peptident数据库搜索证明,在分子量为60000~80000的范围内未检索到与上述条件相符的已知蛋白,证明本融合蛋白为全新蛋白,与我们预测的目的蛋白相符;Westernblot实验显示B7-2-PE40KDEL能与人B7-2及PEA抗体特异性结合;MTT杀伤活性测定表明,该融合蛋白对表达CD28^+的人T淋巴瘤细胞系Jurkat产生特异性杀伤,而对不表达的CD28^-淋巴细胞系Raji无任何杀伤。结论:重组B7-2-PE4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为一全新的具有靶向B7:CD28细胞杀伤活性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HCMV感染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Cdk2)的亚细胞定位,研究HCMV感染对Cdk2蛋白水平及对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Cdk2激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抑制使细胞同步化于G0/G1期,用HCMV AD169毒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测定HCMV感染前及感染后24 h Cdk2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法测定HCMV Cdk2蛋白丰度;用免疫沉淀,激酶活性分析法检测HCMV感染细胞内Cdk2的活性。结果 接触抑制阻止在Go期细胞Cdk2游离在细胞质,HCMV感染24h内导致Cdk2从细胞质移位到细胞核。同时HCMV感染可引起cvclinE/Cdk2激酶的强烈激活,但HCMV感染并不诱导Cdk2蛋白丰度增加。结论HCMV感染G0/G1细胞,在24h内导致Cdk2从细胞质移位到细胞核,使之与细胞核内的调节亚单位CyclinE结合,激活CyclinE/Cdk2激酶,使细胞周期越过G1,S限制点,进展至晚G1期。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方法 对2000-2005年在我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HLA配型的白血病患者及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系供者共1500例的血液标本,采用低分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HLA-DR/DQ基因分型,并对两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1500例中患者650例,平均年龄25岁;家系供者850例,平均年龄42岁。结果 在41例的血液标本中发现13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主要为HLA-DQ8 或HLA-DQ9与不同DR位点的连锁。其中DR14/DQ4、DR4/DQ5、DR9/DQ6、DR9/DQ7、DR8/DQ8、DR9/DQ8、DR12/DQ8、DR13/DQ8和DR14/DQ9共9种单倍型尚未见报道。65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0例存在12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850例家系供者中有21例存在8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DR8/DQ8单倍型只见于家系供者,而DR14/DQ4、DR12/DQ6、DR11/DQ8、DR13/DQ8和DR14/DQ9单倍型则只见于白血病患者。41例HLA-DR/DQ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与DR52(DRB3)宽抗原相关联者占58.5%(24/41),与DR53(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占36.6%(15/41),而与DR51(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仅占4.9%(2/41)。所发现单倍型频率最高的为DR12/DQ8(0.0023)和DR9/DQ8(0.0023),其次为DR11/DQ9(0.0020)和DR12/DQ9(0.0017)。13种连锁不平衡单倍型的绝对及相对连锁不平衡参数均为负值,说明它们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为罕见,并处于连锁不稳定状态。结论 发现了罕见的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对补充中国汉族人群HLA-DR/DQ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类型,提高HLA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意义;同时,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为疾病关联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入住我院康复科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伴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伪刺激+FES组(伪刺激组,45例),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组(低频rTMS组,47例)。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 (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下肢痉挛严重程度,并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FMA评分均显著提高,MAS评分和MEP值显著降低(P均=0.001);且治疗后,与伪刺激组比较,低频rTMS组FMA评分[16.0(13.0, 23.5)分比19.0(16.0, 27.0)分]提高更显著,MAS评分[1.5(1.3, 1.5)分比1.0(0.5, 1.5)分]和MEP值[(24.64±0.39)ms比(24.43±0.31)ms]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较伪刺激联合FES治疗能显著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