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86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聚乳酸膜联合煅烧骨治疗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建立兔桡骨不愈合模型,将4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LA组、TBC组和对照组,PLA组在骨缺损区植入煅烧骨(TBC),表面用聚乳酸(PLA)膜严密覆盖;TBC组仅在缺损区植入TBC;对照组缺损区不给予任何处理。术后2、4、8、12周行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时间动态X线和组织学检查发现,PLA组和TBC组骨缺损的修复在骨缺损两端呈现传导成骨的特性,新骨由骨端向植骨区长入;PLA组同时出现诱导成骨,植骨早期其内部出现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并逐渐与两端骨痂相接。12周时PLA组骨缺损修复较理想;TBC组骨再生和髓腔重建较缓慢,有2例尚未骨性愈合;对照组所有骨缺损均发生骨不连接。结论: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和煅烧骨联合应用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34例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对髋关节前或后脱位者急诊行髋关节复位,25例复位成功者5-7天后行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4例复位不良者即刻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4例中心性脱位者先行骨牵引,1周后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性10天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31例获得随访,优23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9%。结论 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应尽早诊断,必要时行CT检查。治疗上,应尽快行髋关节复位,对骨块复位不良者应尽早开放复位内固定。其预后与骨折类型、部位、治疗时机、骨折复位是否良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探讨注射海洛因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995-2000年收治8例注射海洛因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随访4个月-7年,对其形成机制、特点、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除1例失访外)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无复发,1例发生跛行,无1例截肢。结论:此类患常于破裂出血时才就诊,应通过动脉造影等及时诊断与抢救:在强制戒毒、保留正常软组织为血管床的前提下,据不同伤情选择动脉侧壁修补、股深动脉结扎、自体浅静脉移植修复以及股动脉结扎术,并以肌瓣包裹、通畅引流,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5.
66.
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导管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合适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PDLLA/NGF)复合导管中促进大白鼠神经再生的神经生长因子的合适含量。方法Wistar雌性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各组采用PDLLA/NGF复合导管中的NGF含量分别为10 0u、2 5 0u、40 0u、5 0 0u和80 0u。将每组动物的右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缺损的间隙,分别以不同NGF含量的PDLLA/NGF复合导管桥接缺损。术后6个月检测比较各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结果NGF含量为40 0u和5 0 0u的PDLLA/NGF复合导管桥接组的神经再生情况显著优于其它3组(P <0 .0 1或P <0 .0 5 ) ,而该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其余3组中,NGF含量为80 0u组的神经再生情况最差。结论PDLLA/NGF复合导管中NGF的含量为40 0~5 0 0u左右,对促进大白鼠神经再生最为合适。NGF含量过高反而不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67.
膝后内侧入路修复重建后交叉韧带(附24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并探索膝后内侧入路修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特点和技术要点。方法用膝后内侧“S”形入路修复PCL13例,取半腱肌腱重建PCL11例;俯卧位手术16例,仰卧位手术8例。对后内侧入路的应用解剖、手术要点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后内侧入路不需要显露血管神经,比膝后入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30~60分钟,不受体位限制,不需附加切口,一个切口既可修复又可重建PCL。21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访膝关节不稳无复发。结论膝后内侧入路简单、安全、显露好,是修复重建PCL的理想入路,抽出钢丝法和取半腱肌腱拉出“U”形钉固定是修复和重建PCL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8.
肌腱损伤后粘连是手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阻隔法在临床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以预防术后粘连。2001~2002年,对35例41条肌腱断裂伤,分别采用单纯吻合术和吻合后外敷PDLLA可吸收性防粘连膜两种方法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创伤脊柱外科病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创伤脊柱外科病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专科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临床调研、专家会议和德尔菲法对创伤脊柱外科病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论证。结果确立创伤脊柱外科病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3级,共设3项一级指标(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13项2级指标和10项3级指标。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脊柱外科病种护理质量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创伤脊柱外科病种护理质量控制在于科学评价专科服务效果,改进服务措施。规范服务行为,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70.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与椎动脉的解剖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钉道的安全性.[方法](1)在30套国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测量相关的解剖参数;(2)在6具国人尸体标本上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行X线及CT检查,观察椎动脉与钉道的解剖学关系.[结果]干燥标本上枢椎上关节面下椎动脉沟深(5.86±1.45)mm;15侧椎动脉沟延伸到枢椎上关节面下内侧1/3,达中1/3和外1/3者分别为36、9侧,其理想钉道内倾角分别为(26.4±3.44)°、(16.1±2.44)°和(15.1±2.24)°.CT图像上测得钉道与椎动脉最小距离位于枢椎椎动脉沟顶点2.75~5.78 mm.[结论]枢椎椎动脉沟的位置决定钉道的角度,在枢椎上关节面下钉道与椎动脉关系最为密切,但两者之间仍有一定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