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Fos和GFAP的共同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hippocampus,HI)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效应性反应变化。方法 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用抗即刻早期基因Fos蛋白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痫性发作后HI同一部位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果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HI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两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且癫痫诱发30min后GFAP开始增多,1h达高峰;1h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h达高峰;部分Fos阳性神经元周围有GFAP免疫反应产物包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之间关系密切。结论 HI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发作直接相关且存在相互关系。可能共同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42.
现代癫痫外科的癫痫源定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我国癫痫患病率为0.44%,有570万癫痫病人,其中110万为顽固性癫痫需考虑外科手术者。现代癫痫外科起源于1884年VictorHorsley完成的第1例脑肿瘤症状性癫痫手术犤1犦,但是直到1986年,由于脑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对癫痫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有了深入的理解,神经外科在该领域才有了飞跃发展,已有各式不同的手术以治疗各种不同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癫痫外科的治疗目的是破坏异常放电产生和扩散,焦点在于癫痫源。其准确的术前定位极为重要,是手术的关键,决定着手术范围的选定、手术…  相似文献   
4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gabapentin, an anticonvulsant, during antinociceptiv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 Whole-cell voltage-clamp recordings were taken from adult rat spinal cord slic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abapentin on primary afferent A8-fiber 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PSCs) to substantia gelatinosa (SG) neurons in normal and inflamed (established by plantar injection of carrageenan) rats.Results Gabapentin (5 -20 μmol/L for 5 min) depressed dorsal root A8 fiber evoked polysynaptic, but not monosynaptic EPSCs to SG experiencing inflammation by about 25% (n = 10, P <0. 01). However, gabapentin did not depress the evoked polysynaptic or monosynaptic EPSCs in normal rats. Gabapentin failed to block a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 N-methyl-D-aspartate (NMDA), -induced slow excitatory currents on SG neurons.Conclusions Inflammation, at least in pan", unmasks the gabapentin depression on nocicep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dorsal horn, and this depression is not due  相似文献   
44.
枕叶下经小脑幕切开入路切除桥小角区大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0年~ 1999年 ,采用枕叶下经小脑幕入路 ,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 5 2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 32例 ,女 2 0例。年龄 35~ 6 7岁 ,平均 4 7岁 ,均做MRI及头CT检查 ,肿瘤位于一侧桥小脑角区。肿瘤大小及性质 :MRI片上测量最大直径≥ 4cm ,2 8例 ;≥ 5cm ,17例 ;≥ 6cm ,7例。其中听神经瘤 4 1例 ,脑膜瘤 9例 ,表皮样囊肿 2例。术前症状 :耳鸣、听力减退 11例 ,眩晕 18例 ,面瘫 3例 ,面部麻木 7例 ,声音嘶哑呛咳 10例 ,肢体共济运动障碍 2 1例 ,头痛伴视力下降 34例。术前体征 :颅神经受累体征 ,Ⅴ 9例 ,…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偶极子分析定位系统对颅内肿物继发性癫痫患者致病灶定位指导手术治疗的特点及长期效果。方法 运用偶极子癫痫病灶定位系统和MRI对颅内肿物继发性癫痫患者致病灶术前、术中精确定位后进行手术并随访。分析该类型癫痫的临床特点、手术要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有效随访1年以上者47例,平均随访期27.9月。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完全消失或仅有先兆35例(74.5%),极少发作(≤3次/年)7例(14.9%),手术效果满意率89.4%;发作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2例,手术效果不满意率l0.6%。未发现明显远期并发症。结论 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可准确指导颅内肿物继发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46.
胼胝体前部离断联合多种术式治疗难治性全面发作性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全面发作性癫痫患者采用胼胝体前部离断联合多种术式 进行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102例难治性全面发作性癫痫患者,术前运用影像学和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灶定位系统对致痫灶精确定位,采用胼胝体前部离断联合其他术式进行治疗,并探讨其适应证、疗效及手术方法。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者76例,其中Willamson疗效:Ⅰ级47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Ⅳ级4例。总有效率为94.7%,显效率81.6%。未发现明显远期功能损害。结论:借助影像学和偶极子定位,行胼胝体前部断术能减轻全面发作性癫痫临床症状,同时联合其他术式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偶极子分析定位系统用于顽固性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以指导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效果。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1年5月在作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40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运用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进行顽固性癫痫致痫灶术前、术中定位,指导采用相应手术方式,并探讨其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随访6个月以上者180例,疗效满意12例,显著改善36例,良好22例,差10例,总有效率为93.4%,显效率82.2%,未发现任何远期功能损害。结论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是目前较为光进的癫痫病灶定位方法,以其指导手术,可明显增进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原代培养神经元在红藻氨酸(KA)作用下细胞表面形态的三维构像变化。方法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经不同浓度的KA(25和250 μmol/L,50和100 nmol/L)分别作用10 min和100 min后的表面结构进行纳米级水平扫描和观测。结果正常海马神经元表面光滑,起伏均匀、规律;KA作用后神经元呈退行性改变, 表现为胞体肿胀,胞膜表面粗糙,出现隆起和“孔洞”样结构,并且其变化程度分别与作用时间和KA浓度呈量-效关系。结论KA对海马神经元毒性作用后胞膜表面超微结构所产生的明显变化,可借助AFM清晰观察,并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9.
脑梗死近期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导致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8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清甘油三脂、胆固醇、凝血功能、房颤、烟酒的摄入及体重指标,2年内定期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清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房颤、吸烟、酗酒和肥胖是脑梗死2年内再发显著相关因素。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清胆固醇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清胆固醇可作为脑梗死2年内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0.
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索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ABMMSC)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ABMMSC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 参考。方法:以成年犬ABMMSC为实验对象,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FGF)、维甲酸(R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采用两步法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加入bFGF、EGF后增殖培养48h,换液、去除非粘附细胞,再增殖培养72h ,可见细胞分裂相(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簇样克隆形成(中小型细胞)。加入RA、BDNF、GDNF诱导3d,部分细胞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成分表达;第10d可见有神经元、神经胶质形态样细胞形成。经细胞成分(NSE、GFAP)鉴定证实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结论:AB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bFGF、EGF、RA、BDNF、GDNF等因子的“程序性”作用,可以向神经元、神经胶质前体细胞及其终末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