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幼年遗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1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和100例健康自愿者应用自制调查表进行了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诊断、遗尿史等情况,判断情感性精神障碍与遗尿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通过计算相对风险率(RR值)来判断两者之间相关的程度。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幼年遗尿的发生率达43.3%,与对照组(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6.6,P<0.001);情感性精神障碍与遗尿症之间两者相关的程度非常大(RR=14.1>1)。结论幼年遗尿可以看做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个素质标志,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3例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先证者)和103例非精神病患者以及他们的亲属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证者Ⅰ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为4.56%,高于Ⅱ级亲属的1.60%(P <0.01),二者均高于非精神病患Ⅰ级亲属的0.26%(P <0.01);抑郁症自杀行为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7.23±5.70)%;抑郁症自杀行为与阳性自杀家族史、绝望、自责、负性生活事件及妄想等因素有关.结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因素是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54.
自杀未遂的临床现象学研究(附18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189例自杀未遂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文化低,经济差,未婚或离婚,家族史阳性,性格内向,既往有自杀行为的青年或老年人为自杀的高危人群,青年多发生于春季,老年多发生于冬季,引起自杀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但与个体素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55.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目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问题及其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自杀行为与幸福感及缺陷感之间的相互关系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抑郁症自杀行为,为预防和干预自杀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相互关系。 方法:选择2002-02/2004-02期间于山东省安康医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实验对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性别不限,年龄15-65岁,排除器质性和其他精神障碍,仅有自杀意念而无自杀行为者不于入组。据病史中1年内或本次住院期间有无自杀行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5例,男48例,女57例;对照组105例.男45例,女60例。两组受试者均能配合测试,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方面经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缺陷感量表为测试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而缺陷感量表得分越低缺陷感越强,也就是自尊程度越差。检测单独进行,统一指导语,固定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现场具体指导,受检者据实情填写。 结果:210例抑郁患者的测试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缺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体重因子、日夜变化因子和睡眠障碍因子得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得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R)收集221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症自杀未遂71例(32.1%),自杀与绝望(相对危险度RR=9.312)、负性生活事件(RR=3.843)、自杀家族史(RR=3.625)、妄想(RR=3.567)及自责(RR=2.982)呈正相关(P均&;lt;0.01)。结论: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妄想及自责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 验证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按分层随机法分为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组。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PS)观察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二药疗效相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者均有较好疗效;利培酮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9.
一对一系统家庭干预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系统家庭干预的可行性和长期效果。方法:将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按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待患者病情缓解出院后随访3年。前半年进行10次系统精神医学知识指导,研究组一对一千预,对照组集体干预,于入、出院时和出院3年末评定两组功能缺陷量表(D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家属满意度及复发情况。结果:出院3年末:研究组和对照组脱落为14例(14.0%)和37例(37.0%);复发18例(20.9%)和24例(38.1%);满意、不满意54例(62.8%)、12例(13.90k,)和28例(44.5%)、21例(33.3%),经χ^2检验,都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χ^2=4.9,P&;lt;0.05;χ^2=8.4,P&;lt;0.01)。DAS总分5.4&;#177;4.4和11.0&;#177;4.1,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t=2.4,P&;lt;0.05)。首次住院者的脱落率和复发率显著低于第2次住院者。结论:一对一系统家庭干预能提高疗效,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0.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评估氯氮平合并舒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将9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合并舒必利组(31例)和两个对照组(氯氮平组32例,舒必利组29例)。经临床疗效评定和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显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氯氮平合并舒必利组为68%,氯氮平组为31%,舒必利组为34%。经χ^2检验,氯氮平合并舒必利组显著优于氯氮平组和舒必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