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后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7例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病死率13.4%(11/82),11例患者中,极早期死亡(确诊5d内)4例,早期死亡(确诊后6d~15 d内死亡)7例.除2例分别死于呼吸衰竭及感染外,其余9例均死于脑出血,10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7例死亡时外周血白细胞大于50×109/L,死亡时血小板均小于25×109/L.结论 APL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出现高白细胞的APL易于早期死亡,并与DIC的发生和治疗措施有关,应尽早化疗及处理高白细胞综合征和积极治疗DIC.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胃上部癌(U组)73例,胃下部癌(L组)36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U组男性多于女性(P〈0.01);肿块直径大于5cm者U组明显多于L组(P〈0.05);团块性生长L组明显多于U组(P〈0.05),而弥漫性生长者U组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中早期胃癌病例数明显少于L组(P〈0.01);U组中T1期明显少于L组(P〈0.01),而T3和T4期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中N2+N3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以低、未分化型癌为主,且明显多于L组(P〈0.05);U组的手术根治度多以B级和C级为主,A级明显少于L组(P〈0.05);U组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L组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U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L组(P〈0.01),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与胃下部癌比较,胃上部癌男性多于女性,肿块大、病期晚,以弥漫型生长,分级程度低为主要病理生物学特点;手术方式以相对根治和姑息切除为多,绝对根治者少,生存率低。因此,对胃上部癌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Foxp3基因表达与CD4^+T细胞免疫活性的关系,用逆转录病毒转染Foxp3基因,在幼稚CD4^+CD25^-T细胞内强制性表达FOXP3蛋白,进而研究转染后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通过Transwell试验研究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是否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结果表明: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成功建立了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模型,转染后1周Foxp3阳性表达的T细胞比例为38%。强制性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可以在体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以诱导树突状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的下调。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Foxp3转染小鼠CD4^+CD25^-T细胞可以抑制树突状细胞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活化。结论: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发挥的作用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4.
度洛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躯体功能障碍和认知缺损,从而严重响影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度洛西汀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能有效治疗抑郁症,而且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为观察度洛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4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度洛西汀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再普乐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36例)和再普乐组(32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分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喹硫平与再普乐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均有明显疗效,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其他副反应极少,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喹硫平与再普乐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诱导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耐受及其与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PIR-A/B)的关系。方法: 以IL-10(20 μg/L)诱导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系(DC2.4)6 d,即IL-10-DC组,脂多糖(LPS)刺激其48 h为成熟DC2.4细胞(LPS-DC),体外化学合成特异性针对PIR-B的小干扰RNA片段,以脂质体2 000转染IL-10组(Si-DC组)。分别应用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DC2.4、IL-10组、LPS组及Si-DC组细胞PIR-A/B的表达。以[3H]-TdR标记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MLR),ELISA方法测混合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变化。结果: RT- PCR结果表明,IL-10诱导PIR-B表达升高、PIR-A表达下降,LPS则下调PIR-B、上调PIR-A的表达。FCM检测IL-10组和LPS组的PIR-A/B胞外区PIR表达均升高,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同正常DC2.4和LPS组相比,IL-10可抑制MLR,小干扰RNA沉默PIR-B表达可增强MLR,伴随MLR反应上清中IFN-γ的水平升高。结论: IL-10诱导DC高度表达免疫抑制性受体PIR-B,使其获得耐受,上调PIR-B的表达是IL-10诱导DC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早期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ABP)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SA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早期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分为3组:PTGD组(n=22)、ERCP组(n=27)、保守组(n=20)。比较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评分变化,比较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 PTGD组、ERCP组分别与保守组相比,治疗3天的实验室指标:WBC、CRP、AMS、TBIL、ALT均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周的临床评分:APACHEⅡ评分、改良Marshall评分、CTSI评分均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BC、CRP、AMS、TBIL、ALT恢复正常的时间短;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也均比保守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身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上消化道出血、脓毒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保守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P组与PTGD组相比,治疗3天的TBIL下降程度以及恢复正常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也短于PTCD组(P<0.05)。结论 SABP患者早期应用PTGD和ERCP均可获益,PTGD与ERCP相比在重要结果如并发症和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TGD可作为ERCP 失败或无法耐受时的替代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SDF 1α)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中G 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试验检测 8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 PBSCT)病人及 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供者应用G CSF前 1天、后第 5天血浆SDF 1α水平的变化。结果 :应用G CSF前 1天 ,allo PBSCT供者及auto PBSCT病人SDF 1α的血浆水平分别为 ( 1918.0 1± 73 .2 2 )pg/ml;( 14 43 .42± 175 .3 7)pg/ml ,应用G CSF后第 5天 ,SDF 1α血浆水平分别降至为 ( 1841.94± 60 .70 )pg/ml;( 13 12 .2 8±111.3 3 )pg/ml,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llo PBSCT供者在G CSF动员前 1天、后第 5天的SDF 1α血浆水平均高于auto PBSCT病人。结论 :SDF 1α不参与G CSF诱导造血干细胞的动员过程 ,auto PBSCT病人的SDF 1α血浆水平的降低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功能受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VEGF家族因子VEGF-a、VEGF-b、VEGF-c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空白组、B模型组、C双丹明目组、D阳性对照组4组,每组10只20眼。将B、C、D三组实验大鼠采用STZ 50mg/kg的剂量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法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造模后1wk开始连续灌胃用药,灌胃后4wk,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a、VEGF-b、VEGF-c的表达。

结果:成模后用药第4wk,模型组、双丹明目组、阳性对照组视网膜中VEGF-a、VEGF-b、VEGF-c蛋白表达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组,平均光密度均高于正常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双丹明目组、阳性对照组VEGF-a、VEGF-b、VEGF-c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明显降低VEGF家族中VEGF-a、VEGF-b、VEGF-c在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其视网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SD大鼠经一次性尾静脉注射STZ(50 mg/kg)诱导DR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双丹明目胶囊高、中、低组,导升明组,同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连续干预30 d后,生化法检测大鼠血糖、血脂水平,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大鼠全血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液流变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WBV、PV、ESR、HCT、FI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双丹明目胶囊干预后,模型大鼠血糖、TC、TG、LDL-C水平均下降(P0.05),HDL-C上升(P0.05),WBV、PV、ESR、HCT、FIB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双丹明目胶囊治疗DR的机制可能与有效改善DR大鼠血糖血脂紊乱、血液流变异常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