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69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技术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45例ACS患者和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罪犯血管行IVUS检查,对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测定指标包括病变部位和参照节段的血管面积(EEMcsa)、管腔面积(Lcsa,)和斑块面积(EEMcsa-Lcsa),斑块负荷=(EEMcsa-Lcsa)/EEMcsa×100%.血管重构指数(RI)定义为病变部位EEMcsa与参照节段平均EEMcsa的比值,RI>1.0者为正性重构,RI<1.0者为负性重构.结果与SAP患者相比,ACS组病变部位的EEMcsa[(15.4±4.6)mm2比(11.8±3.7)mm2,P=0.001],斑块面积[(11.9±4.1)mm2比(8.0±3.0)mm2,P<0.001]和斑块负荷[(77.1±10.8)%比(65.0±12.0)%,P<0.001]均显著高于前者,正性重构较SAP患者更常见(68%比38%,P=0.02),其RI(1.05±0.11)也高于SAP(0.98±0.14),P=0.025.ACS组病变以软斑块为主,占73%,明显高于SAP患者的28%(P=0.001),更多斑块破裂(38%比11%,P=0.012)和血栓形成(24%比0%,P=0.005).与负性重构病变比较,正性重构病变中软斑块占的比例较高(70%比34%,P=0.004),钙化较少[(18±37)°比(45±52)°,P=0.017].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见形态特征为软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正性重构.冠状动脉的重构形式与病变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制作猪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模型,研究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时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变化. 方法:将12只家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支架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进行假手术,不做其他处理.支架组家猪于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各置入裸支架1枚(微创Firebird).取30 d后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发生再狭窄的血管段,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中层平滑肌细胞培养,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与结构;Western blot测定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Cx40、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S100钙结合蛋白A4 (S100A4)的表达. 结果:支架组血管内膜显著增厚,中层平滑肌细胞以长菱形平滑肌细胞(R-SMC)为主,而对照组以纺锤形平滑肌细胞(S-SMC)为主;支架组Cx43、S100A4表达较对照组增强,Cx40、α-SM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S-SMC向R-SMC的转换可能参与了再狭窄过程. 相似文献
83.
目的:经导管建立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观察冠脉微栓塞后冠脉阻抗的变化情况。方法:15头小型猪,通过导管方法建立急性冠脉微栓塞模型,观察微栓塞前、微栓塞后2、6h及1周时冠脉阻抗和冠脉阻抗储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微栓塞前、微栓塞后2h、6h及1周时基础冠脉阻抗分别为2.448±1.891mmHg·mL-1·s-1,3.229±2.872mmHg·mL-1·s-1,3.197±3.227mmHg·mL-1·s-1和3.466±2.683mmHg·mL-1·s-1;冠脉一次谐波阻抗分别为0.538±0.559mmHg·mL-1·s-1,1.604±1.727mmHg·mL-1·s-1,0.834±0.858mmHg·mL-1·s-1和1.233±1.809mmHg·mL-1·s-1;最小冠脉阻抗分别为1.778±1.352mmHg·mL-1·s-1,2.577±2.276mmHg·mL-1·s-1,2.710±2.733mmHg·mL-1·s-1和3.039±2.671mmHg·mL-1·s-1;冠脉一次谐波最小阻抗分别为0.388±0.395mmHg·mL-1·s-1,0.947±0.844mmHg·mL-1·s-1,1.639±1.9780mmHg·mL-1·s-1,0.716±0.624mmHg·mL-1·s-1(其中微栓塞后6h与微栓塞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冠脉阻抗储备分别为1.463±0.235,1.265±0.105,1.160±0.068和1.276±0.266(其中微栓塞后6h与微栓塞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冠脉阻抗数据进行校正后发现,冠脉阻抗储备和冠脉一次谐波最小阻抗是反映微栓塞后微循环功能变化最为敏感的指标。结论:急性冠脉微栓塞后冠脉阻抗呈逐渐升高又恢复正常的变化趋势,而冠脉阻抗储备呈逐渐下降又恢复正常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4.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例,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60%的病变.对靶血管(LAD 17例,RCA 3例,LCX 1例)行IVUS检查.结果 21例21处病变中14例(66.7%)为软斑块,2例(9.5%)为纤维斑块,4例(19.0%)为钙化斑块,1例(4.8%)为混合型斑块;共19例(90.5%)为偏心性斑块;13例(61.9%)正性重构,8例(38.1%)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02±0.10( ̄x±s).21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占23.8%;2例发现血栓,占9.5%.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范围从43.0%至79.1%,平均为70.0%±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9±0.5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1例冠脉搭桥术,14例支架植入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程度、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病变的偏心性和正性重构可能是造成冠脉造影低估病变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发病12 h内,或12 h至24 h内仍有持续缺血性胸痛,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冠脉痉挛或罪犯病变直径狭窄程度≤50%、冠脉血流正常行保守治疗,严重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需急诊冠脉搭桥术.根据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及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3%的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了无复流.单变量分析:年龄、再灌注时间(症状至PCI的时间)、入院时收缩压、心梗Killip分级、急诊PCI术前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闭塞病变类型、血栓负荷、靶病变长度、参考血管直径、再灌注方法与无复流现象相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1.470,95% CI 1.460~1.490,P=0.007)、再灌注时间>6h(OR=1.270,95% CI 1.160~1.400,P=0.001)、入院时低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 (OR=1.910,95%CI 1.018~3.896,P=0.004)、PCI术前应用IABP(OR=1.949,95% CI 1.168 ~3.253,P=0.011)、PCI术前低(≤1)TIMI血流(OR=1.100,95% CI 1.080 ~1.250,P<0.01)、高血栓负荷(OR=1.600,95% CI 1.470~2.760,P=0.030)、长靶病变(OR=1.948,95% CI 1.908~1.990,P=0.019)是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造影及手术时的发现来预测急诊PCI术后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86.
吸烟对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虽然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不同类型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侧枝血管的形成能力不同。在侧枝血管的形成过程中 ,尚有其他因素影响其形成。本研究旨在评价吸烟对侧枝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资料。入选标准 :冠状动脉狭窄≥ 70 %或左主干狭窄≥ 5 0 %且冠状静脉窦充分显影患者。分别对入选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枝血管 (Rentrop分级 )进行评估。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其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结果 符合入选条件 2 2 4例 ,其中吸烟患者 12 2例 ,非吸烟组患者 10 2例。吸烟患者组中未形成侧枝血管的比例高于非吸烟患者 (5 3.3%比 40 .2 %,P <0 .0 5 )。在 5 7例出现侧枝血管的吸烟患者中 ,Ⅱ、Ⅲ级侧枝血管的比例均低于非吸烟患者 (18.9%比 2 5 .5 %、9.0 %比 19.6 %,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侧枝血管形成的因素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P <0 .0 1)和吸烟 (P <0 .0 5 )。结论 吸烟患者侧枝血管的形成能力较非吸烟患者差。影响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形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但吸烟对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8.
89.
90.
与非完全闭塞病变相比,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手术成功率较低。近年来,随着手术者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一些新型导引钢丝和器械的应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仍低于80%[1]。影响冠状动脉慢性病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导引钢丝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