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阔筋膜张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阔筋膜张肌的功能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研究人阔筋膜张肌的大体形态,肌纤维型分布、肌构筑学特征和肌梭分布密度。结果:Ⅰ型肌纤维占54.5%,肌重44.3g,生理横切面积3.7cm^2,羽 状角6为0度,平均肌梭密度6.48个/g。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力弱的带状肌,与臀大肌共同组成平行肌组,在髋、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时起到运动监测器的作用以唤起臀大肌的动作。作者假设它与缝芹肌、股薄 共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的大鼠肾脏足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观察体外培养足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选用SD大鼠幼鼠,无菌取肾,采用低浓度胰蛋白酶短时间消化结合差异过筛法,获得较高纯度的肾小球,接种于25cm2培养瓶,放置于37℃、5%CO2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培养。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对所提取的细胞进行免疫染色鉴定,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足细胞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培养第3天,可见有部分细胞从贴壁的肾小球爬出,第5天可见细胞成铺路石样生长,待第8天细胞汇合度达70%~80%,消化细胞传代培养,采用传代培养7 d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呈阳性表达,足细胞纯度高迏95%以上。足细胞生长良好,继续培养分化形成具有特殊形态的成熟足细胞。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足细胞的提取、培养和鉴定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纯度高,为下一步足细胞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目的:以平原汉族人群为对照,对登山运动员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与机体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4/06在西藏抽取86名登山运动员血样作为高原组,在广州抽取90名解放军体育学院健康汉族学员的血样作为平原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两组人群体内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的多态性,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谷胱苷肽转移酶的活性,并分析两组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与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6名受试者的检测数据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基因型测定结果:Alw26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产生如下不同的酶切片段:328bp,222bp,106bp和105bp(后两者混为一条带)四条带者为变异的杂合子等位基因型AG;222bp,106bp和105bp三条带者为变异的纯合子等位基因型GG;328bp,106bp和105bp三条带者为野生性的纯合子等位基因型AA。②谷胱苷肽转移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谷胱苷肽转移酶Pi变异基因型和野生基因型的个体,其谷胱苷肽转移酶的活性均比平原组高眼(151.06±11.37),(141.04±13.40);(177.11±11.78),(159.01±16.49)U/mL;P<0.001演。③两组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测定结果:高原组3种基因型(AA,AG和GG)的频率分别为73.3%,25.6%和1.16%,其中有23人为变异基因型,A和G基因频率分别为86%和14%。平原对照组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5.6%,42.2%和2.22%,有40人为变异基因型,A和G基因频率分别为77%和23%。高原组谷胱苷肽转移酶Pi变异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平原组,分别为26.7%和44.4%(χ2=5.99,P=0.011)。结论:谷胱苷肽转移酶Pi野生基因型在高原环境中表现出选择性优势,可能与不同个体对高原低氧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4.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三位,死亡率居第四位.早期症状不典型,晚期预后差.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防治CRC的药物势在必行.他汀类药物(statins)属于一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中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近来有研究表明statins与CRC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他汀类药物可能作为化学治疗结直肠癌的新药物.本文主要对CRC应用statins在阻滞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抗侵袭转移及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以平原汉族人群为对照,对登山运动员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与机体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4/06在西藏抽取86名登山运动员血样作为高原组,在广州抽取90名解放军体育学院健康汉族学员的血样作为平原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两组人群体内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的多态性,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谷胱苷肽转移酶的活性,并分析两组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与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6名受试者的检测数据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基因型测定结果:Alw26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产生如下不同的酶切片段:328bp,222bp,106bp和105bp(后两者混为一条带)四条带者为变异的杂合子等位基因型AG;222bp,106bp和105bp三条带者为变异的纯合子等位基因型GG;328bp,106bp和105bp三条带者为野生性的纯合子等位基因型AA。②谷胱苷肽转移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谷胱苷肽转移酶Pi变异基因型和野生基因型的个体,其谷胱苷肽转移酶的活性均比平原组高[(151.06&;#177;11.37),(141.04&;#177;13.40);(177.11&;#177;11.78),(159.01&;#177;16.49)U/mL;P〈0.001]。③两组谷胱苷肽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测定结果:高原组3种基因型(AA,AG和GG)的频率分别为73.3%,25.6%和1.16%,其中有23人为变异基因型,A和G基因频率分别为86%和14%。平原对照组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5.6%,42.2%和2.22%,有加人为变异基因型,A和G基因频率分别为77%和23%。高原组谷胱苷肽转移酶Pi变异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平原组,分别为26.7%和44.4%(x^2=5.99,P=0.011)。结论:谷胱苷肽转移酶Pi野生基因型在高原环境中表现出选择性优势,可能与不同个体对高原低氧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6.
刘坤祥  薛黔  刘永  张永 《解剖学杂志》2007,30(4):477-479
目的:探讨口周围肌的构筑学特征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例尸体的口轮匝肌、颊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颧大肌和颧小肌进行大体解剖,横切片H-E染色、图像分析和肌构筑学研究。结果:口轮匝肌、颊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颧大肌和颧小肌的肌重分别为18.1、3.2、1.7、2.3、1.5、1.4、1.7、1.0g;肌长分别为83.1、26.3、24.5、21.3、27.8、33.3、53.5、49.5mm;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126.3、147.6、90.4、132.6、56.2、46.8、37.6、22.4mm2;8块肌的肌纤维直径在21.6~39.2μm,肌束横切面积0.89×104~3.61×104μm2。结论:口周围肌具有"速度型"设计的构筑特征,肌收缩的力量小;但颊肌更倾向于进行紧张性活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HIFlA)第12外显子1790(G→A)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东佛山市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佛山市汉族健康个体90人的血样,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FlP-PCR)技术检测HIFlA基因第12外显子1790(G→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特征.结果 HIF1A基因1790(G→A)单核苷酸多态性的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56%、21.11%和3.33%,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6.11%、13.89%.广东佛山汉族人群HIF1A基因1790(G→A)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日本人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广东佛山汉族人群HIF1A基因1790(G→A)多态性以GG基因型分布频率高,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28.
29.
董进  柯棠山  刘坤祥 《现代医药卫生》2015,(8):1124-1126,1130
目的 研究大鼠失坐骨神经后Myo D在腓肠肌中不同时相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骨骼肌失神经后再生修复机制。方法 将48只2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6只。其中正常对照和失神经各四组,于术后2、7、14、28 d取材,分别标记为Z1、Z2、Z3、Z4组和S1、S2、S3、S4组。在相应的时相内取各组大鼠左、右后肢的腓肠肌测肌湿重后冻存以备后续实验。计算各组腓肠肌湿重比及其肌腹段HE染色后的横截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Myo D在腓肠肌的表达。结果 手术组失神经侧(S1F右、S2F右、S3F右、S4F右)大鼠腓肠肌湿重逐渐减小,且各时相肌湿重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后腓肠肌的各时相平均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各时相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时相失神经侧较正常对照组腓肠肌的Myo D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腓肠肌失坐骨神经后第1周内出现明显肌萎缩现象,且萎缩速度在失神经前2周较快;Myo D蛋白在大鼠失坐骨神经后的表达增加,在失神经第2周时其表达量最高,随后开始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30.
刘坤祥  薛黔  张永 《贵州医药》2009,33(10):873-874
目的探讨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和构成比例,为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4例16~40岁(均死于非神经肌性疾病)死后12h内的人尸两侧冈上肌和冈下肌,在肌腹中部取材共16块立即置入液氮,随后作恒冷箱冰冻横切片(-20℃,厚10μm),用肌球蛋白ATP酶法染色,研究两肌的肌纤维分型分布,测定各肌Ⅰ型(慢缩)、Ⅱ型(快缩)肌纤维的构成比例。结果冈上肌和冈下肌的Ⅰ型肌纤维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9.0%和57.3%,Ⅰ、Ⅱ型肌纤维呈棋盘格式混杂分布,在左、右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冈上肌和冈下肌以Ⅰ型肌纤维分布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