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脑电节律提取的小波变换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电(EEG)信号是种基本的人体生理信号.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为了提取脑电节律.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Daubechies正交小波基.首先把EEG信号在其上进行多尺度分解.在某些尺度上对干扰信号进行消除.然后提取动态脑电节律。此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脉冲干扰.而且能够很好地对脑电基本节律信号进行提取。  相似文献   
272.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于掌跖部位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疾病,该病以在红斑的基础上周期性发生簇集性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脱屑为临床特征,好发年龄在30 ~ 50岁,女性比男性多见.近年来,随着掌跖脓疱病发病率的增加,带动了一系列关于其病因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分别就掌跖脓疱病与免疫、吸烟因素、金属致敏、血浆钙离子水平以及感染等诸方面的关系进行概述,旨在为掌跖脓疱病患者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73.
目的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N-乙酰-L-酪氨酸代替酪氨酸作为底物,HPLC动态监测氧化白藜芦醇对酶催化生成多巴醌的影响;将对苯醌代替多巴醌,HPLC动态监测其对非酶催化生成多巴色素的影响;分别以左旋酪氨酸和左旋多巴为底物,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反应后测定475 nm吸光度值,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催化反应进程和酶活性抑制的影响,计算酶的抑制动力学参数。结果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催化过程有抑制作用,对非酶催化过程有促进作用。对酪氨酸酶单酚酶、二酚酶均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8μmol/L、0.020 mmol/L。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抑制中的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274.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成年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方法通过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和凉山两地20岁或以上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四川地区成年3517例,其中男1399例,女2118例。总体高尿酸血症患病率13.3%,男性20.7%,女性8.5%。高尿酸血症患者平均的年龄、体脂含量、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SBP、DBP、ACR、OGTT2h、TG、TC、LDL-C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者,HDL-C低于非HUA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饮酒、白蛋白尿、高TG、肥胖、HP、肥胖、HP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川地区成年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3.3%,增龄、男性、饮酒、白蛋白尿、高TG、肥胖、HP、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75.
目的对中药保留灌肠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系统评价,所有系统评价均对原始研究进行了偏倚风险评估;AMSTAR2量表显示,所有系统评价均为极低质量;GRADE评级结果显示,共有11个结局指标,其中4个为高等级,1个为中等级,5个为低级别,1个为极低级别。结论目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西药有一定优势,中等至高等级的结局指标共有5个,但因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学质量处于极低水平,可能会对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6.
李东垣《脾胃论》指出:1)脾无正形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2)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由后天八卦的对应关系可建立四象脾“土”即四象启、承之“土”模型:艮土、巽土、坤土、乾土。其中寅、巳、申、亥为启土,对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辰、未、戌、丑为承土,即“四季之末一十八日”所对应之土。提示脾胃作为枢机在四时六气更替中发挥启、承之枢转作用时的不同状态有其独特的模型特点。人体脏腑气血的升降出入是维系生命活动之关键,而枢机体现的是脏腑间生克制衡关系,枢机不利则疾病丛生。多年来,我们应用经络红外热成像检测观察到在四时六气中脾胃枢机主令阶段平和性经络红外热像图出现几率会明显增加,而病变经络的失衡状态在此阶段也会得到一定的纠正而趋向相对平衡。因而,认为借天地枢机之力以调人体之枢机,即“以枢调枢”能使脏腑气机通调,由此疾病虽成于枢机也可止于枢机,故对四象启、承之“土”在四时六气中“以枢调枢”和五脏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77.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诊断二尖瓣乳头肌断裂(PMR)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疑诊二尖瓣PMR患者,术前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RT-3D-TEE观察二尖瓣病变情况及是否合并PMR。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术前RT-3D-TEE和TTE诊断二尖瓣PMR的效能。结果 35例中,25例术中证实为二尖瓣PMR,包括前外侧PMR 2例,后内侧PMR 23例;完全型PMR 1例,部分型PMR 24例。10例为非二尖瓣PMR。对23例行二尖瓣位人工瓣膜置换术,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前RT-3D-TEE诊断二尖瓣PMR 23例,TTE诊断PMR 20例,RT-3D-TEE诊断二尖瓣PMR符合率[92.00%(23/25)]高于TTE[80.00%(20/25),P=0.033]。RT-3D-TEE诊断PM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2.00%(23/25)、100%(10/10)、94.29%(33/35)、100%(23/23)、83.33%(10/12)和0.92;术前TTE诊断二尖瓣PM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0.00%(20/25)、90.00%(9/10)、82.86%(29/35)、95.24%(20/21)、64.29%(9/14)及0.70。结论 RT-3D-TEE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准确提供二尖瓣解剖及病理改变的超声特征,是确诊二尖瓣PMR的有效方法,可为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估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78.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干浸膏粉进行吸湿性研究,确定猴头菌 地龙(HD)生物转化物制剂成型工艺的相对湿度条件及对应相对湿度条件下制剂操作的最长时间。方法: 配制不同湿度环境的溶液,测定HD生物转化物干浸膏粉样品在不同湿度环境溶液中的吸湿速度及计算HD干浸膏粉临界相对湿度(CRH)。建立吸湿速度的数学模型并绘制吸湿百分率随相对湿度变化的曲线,求吸湿速度参数和吸湿百分率达到5%时对应的相对湿度及时间,用解析几何及直线回归法计算CRH,从而确定生产、贮存过程中空气湿度的控制范围及操作条件。结果: 在25℃, RH为66.0%、80.8%、88.2%、99.0%的条件下,HD干浸膏粉暴露空气中7.088,3.953,2.892,0.661 h吸湿百分率则达到5%;计算得吸湿百分率达到5%时对应的相对湿度是50.84%,最短时间是9.937 h。HD生物转化物干浸膏粉CRH为68.12%。结论:HD生物转化物干浸膏粉制剂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50.84%以下,操作时间不超过9.937 h;或相对湿度控制在68.12%以下,操作时间不超过6.810 h。该条件下才能保证HD干浸膏粉吸湿率控制在5%以下,不影响制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279.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80.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