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75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66篇 |
预防医学 | 24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白细胞介素12在伯氏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在伯氏疟原虫(P.berghei)红细胞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erghei的RBC,分别以不同剂量(0.01、0.03、0.10和0.15μg/d)IL-12,或分别在不同给药时间(感染前1 d、感染同时、感染后第3 d)给予0.03μg/d IL-12,各组均连续用药6 d.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存活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较低剂量(0.01或0.03 μg/d)IL-12均可显著推迟血中原虫的出现及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但仅0.03μg/d剂量可明显提高生存率;较高剂量(0.1或0.15μg/d)IL-12则增加原虫密度,加速小鼠死亡.在感染的第3 d给予0.03μg/d IL-12,对原虫血症、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IL-12不能改变感染的结局,最终各组小鼠均死亡.[结论]IL-12具有免疫保护和毒副反应双重活性.诱导保护作用而减少毒副作用,剂量及给药时间是关键,适时地给予适当剂量的IL-12可诱导抗红内期疟原虫的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NO在IL-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O在IL 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 (P .b)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 每只BALB/c小鼠接种 5× 10 5个感染P .b的RBC ,分组后分别给予 5mg/dNO合成酶选择性抑制aminoguanidine、0 .0 3 μg/dIL 12和aminoguani dine联合IL 12处理。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生存时间。感染第 5d收集小鼠血清进行NO水平测定。 结果 aminoguanidine联合IL 12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与单独IL 12组差异不明显 ,却使小鼠生存率显著降低 ;IL 12联合aminoguanidine处理组较单独aminoguanidine及感染对照组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显著推迟 ,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 12处理小鼠血清NO水平显著上升 ;给予aminoguanidine后的小鼠血清NO含量较低 ,与感染对照组水平接近。 结论 aminoguanidine能有效的抑制IL 12诱导的NO的产生 ,显著降低IL 12处理小鼠生存率 ,但对原虫血症水平无明显影响。因此 ,IL 12抗P .b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部分依赖NO介导 ,且NO的作用可能并非是NO对疟原虫的直接杀伤。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 和 CSP)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 结果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 结论同时用MSP-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和膜表面蛋白1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进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和膜表面蛋白1(P30)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弓形虫ROP2?鄄P30基因工程复合抗原的制备做准备。 方法 半套式PCR扩增编码弓形虫P30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已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中,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P30再以SacⅠ/HindⅢ双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b上,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转化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Codon Plus(DE3)-RIL,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 结果 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700 bp P30基因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该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并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产生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 69 000的重组目的蛋白。 结论 弓形虫ROP2和P301融合基因克隆成功,并表达出预期的复合重组蛋白ROP2-P30。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1型40份,Belem型25份,混合感染7份。均查到典型的间日疟原虫,6例多重感染病例均发现在海南分离株,多重感染与基因型混合感染无关联。测量正常红细胞、寄生红细胞、环状体以及核大小差别有显著意义,Belem型比Sal-1型大,两种不同基因型差异的分子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7.
微量元素锌,铜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发性高血压病组(60例)之血清ACE、Zn、Cu、Zn/Cu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Zn、Cu与收缩压呈正相关;高AT-Ⅱ型高血压者血清Zn、Cu明显高于低AT-Ⅱ型;I-Ⅲ期高血压者血清ACE呈上升趋势,血清Cu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Zn、Cu可能通过肾素系统参于血压的调节,血清ACE、Cu可能与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