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7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在伯氏疟原虫(P.berghei)红细胞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erghei的RBC,分别以不同剂量(0.01、0.03、0.10和0.15μg/d)IL-12,或分别在不同给药时间(感染前1 d、感染同时、感染后第3 d)给予0.03μg/d IL-12,各组均连续用药6 d.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存活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较低剂量(0.01或0.03 μg/d)IL-12均可显著推迟血中原虫的出现及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但仅0.03μg/d剂量可明显提高生存率;较高剂量(0.1或0.15μg/d)IL-12则增加原虫密度,加速小鼠死亡.在感染的第3 d给予0.03μg/d IL-12,对原虫血症、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IL-12不能改变感染的结局,最终各组小鼠均死亡.[结论]IL-12具有免疫保护和毒副反应双重活性.诱导保护作用而减少毒副作用,剂量及给药时间是关键,适时地给予适当剂量的IL-12可诱导抗红内期疟原虫的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NO在IL-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O在IL 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 (P .b)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 每只BALB/c小鼠接种 5× 10 5个感染P .b的RBC ,分组后分别给予 5mg/dNO合成酶选择性抑制aminoguanidine、0 .0 3 μg/dIL 12和aminoguani dine联合IL 12处理。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生存时间。感染第 5d收集小鼠血清进行NO水平测定。 结果 aminoguanidine联合IL 12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与单独IL 12组差异不明显 ,却使小鼠生存率显著降低 ;IL 12联合aminoguanidine处理组较单独aminoguanidine及感染对照组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显著推迟 ,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 12处理小鼠血清NO水平显著上升 ;给予aminoguanidine后的小鼠血清NO含量较低 ,与感染对照组水平接近。 结论 aminoguanidine能有效的抑制IL 12诱导的NO的产生 ,显著降低IL 12处理小鼠生存率 ,但对原虫血症水平无明显影响。因此 ,IL 12抗P .b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部分依赖NO介导 ,且NO的作用可能并非是NO对疟原虫的直接杀伤。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 和 CSP)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 结果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 结论同时用MSP-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和膜表面蛋白1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进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和膜表面蛋白1(P30)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弓形虫ROP2?鄄P30基因工程复合抗原的制备做准备。 方法 半套式PCR扩增编码弓形虫P30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已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中,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P30再以SacⅠ/HindⅢ双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b上,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转化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Codon Plus(DE3)-RIL,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 结果 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700 bp P30基因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该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并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产生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 69 000的重组目的蛋白。 结论 弓形虫ROP2和P301融合基因克隆成功,并表达出预期的复合重组蛋白ROP2-P30。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1型40份,Belem型25份,混合感染7份。均查到典型的间日疟原虫,6例多重感染病例均发现在海南分离株,多重感染与基因型混合感染无关联。测量正常红细胞、寄生红细胞、环状体以及核大小差别有显著意义,Belem型比Sal-1型大,两种不同基因型差异的分子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7.
微量元素锌,铜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谷鸣  祝惠民 《江苏医药》1989,15(3):192-194
原发性高血压病组(60例)之血清ACE、Zn、Cu、Zn/Cu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Zn、Cu与收缩压呈正相关;高AT-Ⅱ型高血压者血清Zn、Cu明显高于低AT-Ⅱ型;I-Ⅲ期高血压者血清ACE呈上升趋势,血清Cu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Zn、Cu可能通过肾素系统参于血压的调节,血清ACE、Cu可能与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