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分析山东省立医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 )抗体检测结果。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共计212031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 HCV抗体检测结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CV 抗体阳性率为1.06%(2240/212031)。2013年 HCV 抗体阳性率低于2010~2012年( P<0.05)。男性受检者 HCV抗体阳性率为1.12%(1228/109697),高于女性受检者的0.99%(1012/102334,P<0.05)。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受检者阳性率最高(1.45%),0~<20岁组受检者阳性率最低(0.53%,P<0.05)。肝病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为6.02%(166/2757),明显高于非肝病科患者的0.99%(2074/209274,P<0.05)。结论本地区HCV抗体阳性率存在性别、年龄及科室差异。  相似文献   
52.
53.
54.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免疫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集血标本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标本71 639例。对HBsAg阴性标本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性别、年龄和抗体滴度进行分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群中HBsAb总阳性率为55.94%;其中男性HBsAb阳性率为55.78%,女性HBsAb阳性率为56.11%,男性HBsAb阳性率略低于女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岁的阳性率较高,3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b阳性率逐渐降低,71岁以后HBsAb阳性率又有所升高。HBsAb滴度10、10~100、100~1 000、≥1 000的构成比分别为44.06%、19.30%、24.13%、12.52%。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男与女HBsAb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HBsAb阴性率和低滴度阳性率仍较高,需定期检测HBsAb滴度,适时进行乙肝疫苗补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西洛他唑组、三联组均制备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灌服安慰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连续7 d;假手术组在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制作中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微粒注入左心室,术后灌服安慰剂。实验期间各组均经腹主动脉取血,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凝血参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仪在6μmol/L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下测量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采用ELISA法测定环腺苷酸(c AMP)、血栓素A2(TXA2)和Ⅲ型磷酸二酯酶(PDEⅢ)水平;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仰卧固定消毒、麻醉,采用左颈外静脉、右颈总动脉置入聚乙烯管法检测血栓形成抑制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4个用药组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血栓形成抑制率显著升高,血浆c AMP显著升高、TXA2及PDEⅢ显著降低,尤以三联组为著(P均〈0.01)。实验第3~7天假手术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三联组上述凝血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诺他唑均可抑制血栓形成,三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血小板聚集、上调血浆c AMP及下调TXA2及PDEⅢ水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并术后病理确诊的TNBC患者107例(TNBC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122例(HER-2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36例(良性肿瘤组),另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55例(对照组),均为女性。根据腋窝淋巴结位置,将淋巴结分为Ⅰ、Ⅱ、Ⅲ组。记录受试者年龄、体重指数、绝经状况、血清LDL-C水平以及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良性肿瘤组、HER-2组、TNBC组体重指数均高于对照组,HER-2组、TNBC组绝经比例、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且TNBC组LDL-C水平高于HER-2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DL-C与TNBC患者年龄、绝经、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Ⅰ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LDL-C相关,Ⅱ、Ⅲ组转移与TNM分期相关(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比...  相似文献   
57.
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目前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致死率高,在世界范围内致死性癌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生物小分子标志物不断出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发现,lncRNA虽然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能力,但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指出,lncRNA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侵袭等,lncRNA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进展过程以及治疗预后等过程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本文旨在综述lncRNA在肝细胞癌方面的新发现,以期为肝细胞癌治疗与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山东地区0~12岁儿童人巨细胞病毒抗体的阳性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儿童患者1 429例。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血清人巨细胞病毒IgG和IgM抗体。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36%和16.59%,男性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88.04%,明显低于女性的91.32%(P0.05)。男性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14.07%,明显低于女性的20.31%(P0.05)。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以6~12个月年龄组最低(73.68%),0~6个月年龄组最高(92.73%);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以4~12岁年龄组最低(10.26%),1~3岁年龄组最高(21.57%)。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冬季最高为22.92%,秋季阳性率最低为11.11%,四个季节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4种巨细胞病毒抗体项目组合模式,以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双阴性模式最多见,占73.27%。结论山东地区0~12岁儿童人巨细胞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存在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应加强对儿童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59.
刘义庆  杨帆  李丽  许丽  邵婧  王泽筠  王勇  张炳昌 《重庆医学》2018,(10):1389-1391
目的 研究山东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重叠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6年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321 501例患者进行乙肝5项定量及丙肝抗体检测.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阳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并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患者中丙肝抗体(HCV Ab)阳性率为0.91%,HBsAg阴性患者中HCV Ab阳性率为0.47%,HBsAg阳性患者中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患者(x2=61.638,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男性HCV-Ab阳性率0.99%,女性阳性率0.80%,男性阳性率略高于女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8,P>0.05).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0.63%,HBeAg阴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1.01%,HBeAg阴性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乙肝患者(x2=4.977,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60~<70岁人群阳性率最高,80岁及以上人群阳性率最低.结论 山东地区乙肝阳性患者合并丙肝感染的概率较低,有年龄差异且与HBeAg阴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60.
茶皂素对荷瘤小鼠肿瘤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湖北油茶籽,经去壳、脱衣、粉碎、碎取等工艺提取的茶皂素,对小鼠S180、EAC进行抑制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茶皂素除传统民间药理作用外,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罅是作用,实验中也观察到能改善荷瘤小鼠血液高凝状态,表明茶皂素的生物学作用,但对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