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转染NF—kB抑制物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系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NF—kB抑制物基因pcDNA3/mI kBα S32A/S36A转染食管癌细胞株EC1,观察对NF—kB因子活性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mI kBα S32A/S36A质粒转染入EC1细胞进行瞬时表达.检测其对EC1细胞的影响,用Western blot和RT—PER方法检测转染前后NF—kB p65、NF—kB p50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转染pcDNA3.0质粒和未转染质粒组比较,转染pcDNA3.0/mI kBα S32A/S36A质粒EC1细胞的生长速度受到明显抑制,P〈0.05。转染pcDNA3/mI kBα S32A/S36A质粒的EC1细胞,在0、24、48、96小时未见NF—kB p65、NF—kB p50蛋白和mRNA表达,而转染pcDNA3.0质粒EC1细胞可见核内NF—kB p65和NF—kB p50蛋白表达。结论:转染NF—kB抑制物基因IkBα后可抑制EC1细胞的生长,并抑制细胞NF—kB p65、NF-kB p50基因的表达.该结果提示调节NF—kB的表达可能是食管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3.
中国河南林州市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基因ras蛋白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的作用,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为Mr21000,称P21蛋白,P21蛋白位于细胞浆膜内面.具有与鸟苷酸结合的能力和GTP酶的活性,参与膜的信号传递[1].癌基因ras突变,特别是第12,13和61密码子部位的点突变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2].消化道肿瘤,尤其是结肠癌,有较高的ras基因突变发生率[1,2],但是有关食管癌和ras基因变化的关系的研究报道不尽一致[3,4].我们通过对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ras蛋白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食管癌…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砀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名单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52你人大肠癌组织的VEGF表达,分析VEGF与大肠癌组织类类型、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毕率随关大肠癌Kukes分期的进展而增加,且Dukes C期的VEGF表达率与DukesA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40.00%(P〈0.01)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新肿瘤抑制基因maspin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测定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masp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maspin免疫阳性表达率为 10 % ( 3/ 30 ) ,免疫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癌组织的细胞浆中。结论 :肿瘤抑制基因maspin可能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6.
食管癌变过程中p53、BrdU、P21waf1和PCNA 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P21waf1、PCNA及S期细胞标记指数(BrdU)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食管活检组织179例(正常上皮31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117例,不典型增生(DYS)31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26例以及同一个体食管癌手术标本37例及相应癌旁组织中(正常上皮7例,BCH 29例,DYS 23例)p53、PCNA、BrdU和P21waf1进行检测.结果: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病理形态学相似的食管正常、各级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p53、P21waf1、PCNA和BrdU蛋白表达变化相似.随病变程度加重,PCNA、p53和BrdU阳性细胞数均呈上升趋势,但P21waf1呈下降趋势(P<0.05).BrdU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21waf1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PCNA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食管癌变过程中存在相似的分子变化.在食管癌变过程中p53蛋白可能起重要的促进细胞增生的作用;P21waf1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贲门癌组织中ATP7B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9例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ATP7B的表达.结果:ATP7B在贲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1%(25/4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29%(1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5,P<0.05).贲门癌组织ATP7B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结论:ATP7B在贲门癌对铂类抗肿瘤药的先天耐药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TP7B可作为贲门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1981年至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原发性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加深对EAC发病流行特征的了解。方法 882例EAC资料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资料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频率描述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单变量Log Rank检验评估EAC生存期。结果 882例EAC临床病理分析显示:EAC明显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2.9∶1),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69%);家族史阳性率26%;首次确诊的患者中,95%以上为中、晚期;发生部位以食管中(49%)、下段(46%)为主;肿瘤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常见(54%),其次为髓质型(19%);肿瘤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59%),其次为中分化(33%),高分化少见(8%);近半EAC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48%)。对其中150例随访结果显示:EAC 5年生存率为20%,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AC生存期的主要危险因素(χ2=14.539,P<0.05)。按确诊年代,将患者分成前(1981~1990年)、中(1991~2000年)和后(2001~2010年)十年3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食管下段EAC检出率呈下降趋势(75%,43%和44%,χ2=17.876,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56%,56%和43%,χ2=7.565,P<0.05);临床早期EAC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4%和5%,χ2=12.266,P<0.05);低发区EAC呈明显上升趋势(28%,25%和62%,χ2=74.635,P<0.05)。结论 EAC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溃疡型、中晚期、低分化癌为主,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20%;EAC在食管癌高/低发区的构成比相近,提示EAC地区分布可能有别于食管鳞癌(ESCC);近1/3EAC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提示遗传因素在EAC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熊果酸对食管癌KYSE105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人食管癌KYSE105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0~50μmoL/L熊果酸处理KYSE105细胞24~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KYSE105细胞周期及凋亡率;RT-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及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mRNA的表达.结果熊果酸作用后KYSE105细胞生长明显减慢,抑制率8.55%~89.48%(P<0.05),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凋亡率16.62%~21.54%(P<0.05).bax mR-NA表达升高,bcl-2、cyclinD1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熊果酸能明显抑制KYSE105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cyclinD1表达,同时促进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血清叶酸代谢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与胸腺嘧啶合成酶(TS)基因多态性与食管及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安阳地区病理证实的275例食管鳞癌(SCC)及129例贲门腺癌(GCA)患者和315例年龄性别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采用PCR基础上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检测法(PCR-RFLP)对其NTHFR和TS各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①对照组MTHFR677 CC、CT及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4%、45%和31%;SCC组分别为19%、38%和43%;GCA组分别为19%、35%和46%.对照组TSER3R/3R(4R)、2R/3R及2R/2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4%、34%和2%;SCC组分别为62%、35%和4%;在GCA组,分别为63%、30%以及7%.②与MTHFR677 CC及MTHFR677 CT两基因型相比,TT携带者患SCC的危险度升高1.62倍(OR=1.62,95%可信区间(CI)为1.15~2.30,P=0.006),而GCA OR=1.81(95%CI为1.17~2.81,P=0.008).③与其他基因型相比,纯合突变型(TSER 2R/2R)患SCC的危险度升高2.44倍(OR=2.44,95%CI为0.89~6.73,P=0.084),患GCA的危险度升高3.94倍(OR=3.94,95%CI为1.29~12.0,P=0.016).④相对于无基因突变者,仅有MTHFR677 TT者患SCC的危险度升高1.60倍(95%CI为1.13~2.28),患GCA的危险度升高1.84倍(95%CI为1.17~2.88),仅有TSER 2R/2R者患SCC的危险度升高1.89倍(95%CI为0.62~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GCA的危险度升高3.56倍(95%CI为1.03~12.3),双突变型组合(MTHFR677 TT和TSER 2R/2R)携带者在SCC组中占1.5%,在GCA组中占3.1%,在对照组中未检测到.结论:突变型MTHFR677 TT及TSER 2R/2R增加安阳地区人群SCC与GCA的易感性,当二者共同存在时,肿瘤的易感性更高.MTHFR与TS基因多态的存在可能是SCC与GCA地理分布一致性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