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10篇
  免费   777篇
  国内免费   569篇
耳鼻咽喉   77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78篇
基础医学   614篇
口腔科学   118篇
临床医学   2282篇
内科学   1170篇
皮肤病学   126篇
神经病学   172篇
特种医学   525篇
外科学   1106篇
综合类   4267篇
预防医学   1593篇
眼科学   168篇
药学   1776篇
  29篇
中国医学   1956篇
肿瘤学   299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459篇
  2021年   503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787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789篇
  2011年   877篇
  2010年   855篇
  2009年   843篇
  2008年   784篇
  2007年   689篇
  2006年   748篇
  2005年   774篇
  2004年   627篇
  2003年   534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427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浅析72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5年来我院收住的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病史、临床表现、X线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CT及HRCT结果。结果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肺功能多为混合性通气障碍,Dlco弥散量多为中重度下降,血气分析出现低氧血症较为明显,X线及CT兼具二者特点。结论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以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重要依据,通过肺功能及胸部X线检查和血气分析,尤其是肺CT或HRCT检查而确诊,特别对于早期患者,HRCT可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经络综合治疗在硬化症治疗中的促血管新生机制。方法:天麻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VitB12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硬化症58例,结果: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经络综合治疗在硬化症治疗中疗效确切,作用机制与促血管新生相关。  相似文献   
93.
雷公藤白芨片治疗慢性肾炎瘀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雷公藤白芨片治疗慢性肾炎瘀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瘀血症诊断标准的 3 2例慢性肾炎患者用雷公藤白芨片治疗 ,使用雷公藤白芨片一般剂量为每次 4片 ,tid ,体重 45~ 65kg范围之外的患者按每日每千克体重 0 .12g雷公藤生药计算用量 ,疗程 1~ 3个月。结果 :2 4h尿蛋白定量、镜下血尿及尿隐血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尤以 2 4h尿蛋白定量及尿隐血下降明显 (P <0 .0 1)。治疗后 ,反映血液红细胞聚集性的血沉 (ESR)、血沉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 (EET)指标明显改善 (P <0 .0 5 ) ,反映血液粘滞性、凝固性的各项指标治疗后似有所改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雷公藤白芨片使血尿 (镜下尿血及尿隐血 )明显下降 ,除与其使肾炎病情得以缓解有关外 ,与其活血化瘀功效亦有关系。雷公藤白芨片的活血化瘀作用主要体现在使ESR、血沉K值下降 ,使EET缩短 ,从而改善红细胞聚集性。  相似文献   
94.
伍用硝苯吡啶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伍用硝苯吡啶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 (AP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0 3例APN患儿 ,按入院日期 (单双日 )分为伍用硝苯吡啶治疗组 63例和常规治疗组 40例 ,另设正常健康儿童组 3 0例。治疗前、治疗 4~ 6周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APN患儿呈现血液高凝状态 ,动态观察常规治疗组患儿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不明显 ,而伍用硝苯吡啶治疗组则改善明显 ;硝苯吡啶可明显提高APN的治愈率。结论 伍用硝苯吡啶能明显改善APN患儿的血液流变学参数 ,这可能是其治疗APN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中增殖性抗原 ki- 6 7的表达以及中药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中药治疗前后 ki- 6 7在各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中的表达进行比较 ,并和外阴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对比。结果 :正常组织无 ki- 6 7的过度表达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各型均有 ki- 6 7的过度表达。经中药治疗后 ,ki- 6 7的过度表达减少。结论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各型上皮均可能存在着异常增殖活性 ,中药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的止痒作用及拮抗组胺释放的作用。方法 用 4 氨基吡啶 (4 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记录小鼠的舔体反应 ,并测定小鼠注射 4 AP局部皮肤与血中组胺含量。结果 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组 ,与模型组相比能明显抑制舔体反应数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组 (除第 4组 ,即浓度为 7 5 %组外 )用药局部皮肤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 ,血液中组胺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有明显的止痒作用和拮抗组胺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卡托普利的少见不良反应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 ,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浆肾素活性增高 ,醛固酮分泌减少 ,血管阻力减低。该药通过调整神经 体液系统 ,降低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优于利尿药及 β 受体阻滞药。它特别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及心力衰竭 ,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应用卡托普利的少见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剥脱性皮炎见丽娟[1] 报道 1例间断性头痛、头晕患者 ,女性 ,6 5岁 ,病情加重后住院 ,诊断为Ⅱ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98.
195例强戒人员使用联邦止咳露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联邦止咳露是否有成瘾和滥用倾向。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对温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195名强制戒毒人员使用联邦止咳露情况及购药方式作了调查。结果:22人使用过联邦止咳露,其中男13例,使用率为6.7%,女9例,使用率为4.6%,总使用率为11.3%,全部口服。其使用动机:10人用于替代海洛因,1人用于替代“K”粉(氯胺酮),7人滥用,4人用于治疗咳嗽。22人中连续服用联邦止咳露每天1瓶超过3天以上的有15人,最长的4个月,最短的3天,平均21.5天,4人有醉感,5人有欣快感,3人有轻飘飘感,2人有兴奋,1人无感觉,最长的4个月停药后有稽延症状,心烦、睡眠差。联邦止咳露大多数来自药店和私人诊所,个别是从娱乐场所购买。结论:联邦止咳露有成瘾性,因此戒毒须慎重。  相似文献   
99.
10年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2-1996年剖宫产率为36.50%,显著低于1997-2001年的47.7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难产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围生儿死亡率1992-1996年为17.88‰,1997-2001年为22.2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30年来我院子的变化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1~2000年期间发生的98例子病例. 结果子的发生率由70年代0.3%降至90年代0.1%(P<0.01),产前子占子总数的比率由70年代52.1%降至90年代26.3%(P<0.05),产后子由70年代20.8% 升至90年代47.4%(P<0.05).围产儿死亡率由70年代203.7‰下降至90年代100.0‰. 三个年代子所致孕产妇的死亡占同期子的比率依次为4.2%、6.5%、5.3%(P>0.05 ). 结论 30年来子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子类型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 ,产前子减少,产后子相对增多,子患者的围产儿死亡率逐渐下降,子致孕产妇死亡率未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