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d,缬沙坦80mg,1次/d;二甲双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0.5 g ,1次/d。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血压、甘油三酯(T G )、总胆固醇(T C )、血糖(FB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心室舒张期厚度(PWT )等相关指标。结果2组血压、体质量、TG、TC、HbA1C、PWT 均较治疗前明显变化(P<0.05);但2组血糖值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血压、TG、TC、HbA1C则均较对照组降幅明显( P>0.05);二甲双胍组总有效率(92.7%)与对照组(76.4%)比较,差异明显( 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肥胖型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并对患者的血压、体质量、血脂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d,缬沙坦80mg,1次/d;二甲双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0.5g,1次/d。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心室舒张期厚度(PWT)等相关指标。结果 2组血压、体质量、TG、TC、HbA1C、PWT均较治疗前明显变化(P〈0.05);但2组血糖值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血压、TG、TC、HbA1C则均较对照组降幅明显(P〉0.05);二甲双胍组总有效率(92.7%)与对照组(76.4%)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肥胖型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并对患者的血压、体质量、血脂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就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5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观察组予以硝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压、血糖指标变化情况以及舒适评分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缬沙坦,辅以优质护理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4.
董兰真  蒲圣雄 《重庆医学》2015,(8):1126-1128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据统计,全球偏头痛发病率约为11%,其中,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1∶3。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偏头痛患病率约为9.3%。偏头痛具有很高的致残率,2001年W H O把偏头痛列为全球成年男女致残疾病的第19位,及成年女性致残疾病第12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认为当三叉神经节及其纤维受刺激后,可引起神经肽类物质释放增加。这些活性物质作用于邻近脑血管壁,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包括血浆蛋白外渗(PPE)、神经源性血管扩张(NV )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参与头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5.
HLA-DRB1*10与中国人慢性乙肝关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HLA-DRB1基因与乙肝的关联,探讨可能由病毒感染继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疾病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乙肝的病因学及预后估计提供免疫学方面的资料。方法在我国北方地区随机选择54名慢性乙肝患者,用PCR/SSP方法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对照组为同地区92名健康人。采用疾病和HLA相关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病人组HLA-DRB1*10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为25.9%(RR=10.38,Pc=0.001),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RB1*10基因与中国北方人群慢性乙肝关联  相似文献   
26.
27.
<正>痤疮是一种累及颜面、前胸和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皮脂腺功能亢进和痤疮丙酸杆菌的增多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治疗方法虽较多,但是对中重度结节性囊肿性痤疮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为中重度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重要的病原菌,也是ALA-PDT治疗痤疮的靶组织。外用光敏剂后,光敏剂靶向富集于毛囊皮脂腺部位,在特定波长的激光(635nm)照射后,发生  相似文献   
28.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黏膜赘生物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传统的治疗不能有效地清除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皮损和亚临床感染,治疗后易出现溃疡瘢痕及引起尿道狭窄,且有着较高的复发率。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道乳头瘤病毒感染[1,2],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我  相似文献   
29.
<正>光动力疗法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尖锐湿疣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1]。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13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4例尖锐湿疣患者,均经皮肤性病科医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 研究78例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78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84株,其中念珠菌82株(97.62%,82/84),曲霉菌2株(2.38%,2/84);在念珠菌中,白念珠菌55株(67.07%,55/82)、光滑念珠菌13株(15.85%,13/82)、克柔念珠菌6株(7.32%,6/82)、热带念珠菌4株(4.88%,4/82)、近平滑念珠菌3株(3.66%,3/82)、葡萄牙念珠菌1株(1.22%,1/82).年龄、病原菌检测时间、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种类、使用免疫抑制剂是老年住院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主.早期诊治基础疾病、合理规范使用药物、适当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and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 in hospital old patients for non-respiratory tract.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of IFI in non-respiratory tract were enroll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IFI were analyzed by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Results In 78 old patients, 84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and the most was Candida spp 82 strains (97.62%,82/84), followed by Candida albicans 55 strains (67.07%,55/82), Candida glabrata 13 strains ( 15.85%, 13/82), Candida krusei 6 strains (7.32%, 6/82), Candida tropicalis 4 strains (4.88% ,4/82), Candida parapsilosis 3 strains (3.66% ,3/82), Candida lusitaniae 1 strain ( 1.22%, 1/82). Aspergillus 2 strains (2.38%,2/8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pathogen detection time, underlaying disease,glucocorticoids, immunosuppressant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IFI in non-respiratory tract. Conclusions Candida albicans is the main pathogens of Candida infections in old patients. To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risk factor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old patients, including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nderlying diseases, appropriate use drugs, right to shorten hospital st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