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 毫秒
23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7年1月,对41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I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11例,Ⅲ度滑脱1例;L3,4滑脱4例,L4,5滑脱16例,L5S1滑脱21例;24例为峡部裂性,17例为退行性。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3.6个月。41例中37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90.2%;29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11例Ⅱ度和1例Ⅲ度滑脱6例完全复位,完全复位率87.8%;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且无高度丢失,39例椎间融合良好,椎间融合率95.12%。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32.
目的探讨无应激试验(NST)联合脐动脉收缩压/舒张压(S/D)值诊断胎儿缺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50例孕产妇,根据生产后脐带是否绕颈分为脐带绕颈组147例和正常组203例。采用Fisher评分法于孕28周进行NST试验判断NST类型(每周1次),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儿脐动脉S/D值、宫内脐带绕颈和羊水浑浊发生情况。比较两组NST类型、脐动脉S/D值、羊水浑浊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析NST与脐动脉S/D值联合检测与胎儿缺氧的关系。结果脐带绕颈组脐动脉异常型NST、脐动脉S/D值≥3.0、羊水浑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异常型NST发生率与脐动脉S/D值呈正相关(r=0.515,P<0.01);异常型NST+脐动脉S/D值≥3.0胎儿缺氧发生率较异常型NST+脐动脉S/D值<3.0、正常型NST+脐动脉S/D值≥3.0者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NST联合脐动脉S/D值能更准确地诊断围产期胎儿缺氧。  相似文献   
233.
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11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常用手术方式,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螺钉切出股骨头,导致手术失败.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7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病历资料完整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vans骨折分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采用尖项距评价拉力螺钉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复位稳定性、内固定的植入位置作为分析变量,采用t检验及X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3~24个月随访,16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者平均年龄77.5岁(63~88岁),较骨折愈合组者年长8.5岁(P=0.03).骨质疏松轻重程度以及尖顶距值大小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骨折稳定与否对内固定成败有显著性意义(P<0.05).良好复位与功能复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果提示,年龄、骨折类型、骨骼质量、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置入位置(尖顶距)以及内侧骨皮质复位质量是导致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功能复位并不增加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骨折不宜应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于采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一般患者应力求使尖顶距值<25 mm,功能复位即可,但应力求使后内侧骨皮质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234.
<正> 陈旧性脑梗塞灶内发生钙化在临床上很少见,兹将遇到4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4例中2例为67、71岁的老年人,另2例28、47岁,均以脑梗塞收入院。4例均有单侧肢体瘫,  相似文献   
235.
陈旧性脑梗塞灶内发生钙化在临床上很少见,兹将遇到4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4例中2例为67、71岁的老年人,另2例28、47岁,均以脑梗塞收入院。4例均有单侧肢体瘫,Babinsuk征阳性,肌力减退。其中3例伴有中枢性面瘫及舌下神经瘫。入院当时CT检查,病灶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236.
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是肺部防御病原微生物和肺损伤的第一道防线,AM凋亡的异常可影响肺免疫防御的完整性。中性粒细胞(PMN)肺内聚集是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PMN释放介质对AM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采用体外培养细胞方法原代培养大鼠AM,分离并激活PMN,收集上清液与AM共同孵育,观察AM的形态变化,测定培养上清液中LDH和NO的释放情况,并以原位凋亡检测法和免疫组化测定Fas等反映AM凋亡的变化,以期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R-GSH)对AM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7.
节段性感觉障碍,一般认为见于脊髓、神经根的病变,作者报告一例桥脑梗塞表现为在一侧远离开的二个区域的节段性感觉障碍。患者为58岁男性,56岁患高血压,1987年7月中旬出现左枕部麻木感,7月下旬又感左面部、左颈—肩肿部—前臂挠侧、左小腿外侧麻木。8月份入院时体征:血压150/90mmHg,胸腹部正常。神经学所见为神志清,肌力正常,左上肢腱反射轻度亢进,左巴氏征阳性,左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及与C_1~C_5、L_5~S_1节段皮节相一致的部位残感觉减退,共济运动及植物神经系统正常。脑脊液正常,脊髓造影无异常改变,肌电图、听觉脑干反应、体感诱发电位均正常。头部CT扫描,在通过中小脑脚的切面右桥脑外侧和左额叶深部可见低密度区,MRI在和CT扫描同一水平,T_1加权像可见低密度、T_2加权像为高密度数mm的  相似文献   
238.
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治疗脑出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文献报道CT定位颅骨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获得较好疗效,我科用此方法治疗3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岁以下2例,41~50岁7例,51~60岁14例,61~70岁7例。主要临床表现:昏迷10例,意识混浊5例,失语16例,中枢性面瘫28例,肌力0~1级17例,Ⅰ~Ⅲ级3例。有10例因昏迷较深无法测定。本组病例均做了CT扫描,出血部位基底节为17例,丘脑10例,脑叶3例,其中血肿破  相似文献   
239.
本文介绍34例腭部组织缺损的整复方法和临床效果。作者认为:腭组织缺损引起患者生理功能障碍,继而导致心理缺陷,不利于患者康复。颞肌筋膜瓣应用于硬腭和软腭组织缺损的重建,效果良好。胸大肌肌皮瓣适宜伴有翼颌区大量组织缺损的腭重建,不宜应用于单纯的腭缺损。腭瓣具有硬腭粘骨膜相同的特征,成活力强,旋转角度大,耐受放射治疗,供区不遗留畸形,其双岛瓣整复腭部洞穿性缺损,方法简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40.
SLE合并周围神经病少见,在日本,欧美国家不超过10%,合并GBS样多发性神经根炎者罕见。作者报告1例SLE 伴急性起病,在约1个月的期间内症状仍进展的多发性神经根炎,并进行了多次电生理学检查和病理学研究。患者为32岁女性,以双上肢近端无力,继之出现下肢及面肌进行性无力于4月6日入院。既往有多发性关节痛。一般理学检查无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神经瘫,轻度吞咽困难,四肢近端肌力减弱。尤以双上肢为著,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双足感觉迟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