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1篇
眼科学   2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不同的MSCT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相同的扫描条件分别以GE 4层螺旋CT(4 SCT)和64层螺旋CT(64 SCT)对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轴向扫描和螺旋扫描.扫描后机器生成的辐射剂量数据中有总曝光时间(totime)、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射线率;通过对图像伪影、低对比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实际层厚的观察以及对水的CT值及标准偏差、均匀性值的测量来评价图像质量.比较2种机型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并对DL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 SCT螺距因子0.5311的总曝光时间较长,两机器其余组合的总曝光时间比较接近;4 SCT各组合的CTDIvol、DLP较低,而有效射线率更高,但两种机器的DLP无统计学差异(t=1.60,P=0.143).除4 SCT螺旋扫描外,其余扫描均无明显图像伪影;两机型轴向扫描图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均可达20 lp/cm,螺旋扫描略低于20 lp/cm,特别是64 SCT 大螺距因子扫描更低;4 SCT轴向扫描图像的低对比分辨率能可观察到第2小孔,螺旋扫描观察的孔径更大到第5孔,64 SCT能观察到第2小孔;轴向扫描图像的实际层厚更接近于标称层厚,而螺旋扫描则大于标称层厚;两机器水的CT值均在1 HU以内,标准偏差均在5 HU以内,均匀性值均<1,随层厚的变薄,噪声增加,均匀性值变化不大.结论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64 SCT的辐射剂量更大、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2.
患者女,3岁.出生后便出现口面部紫绀,生长发育缓慢,无胸痛、晕厥或杵状指,无明显气促.体检:T:38.9℃,R:27次/分,H:143次/分,BP:123/73 mmHg,鼻唇周及口唇发绀,双肺未闻及明显呼吸杂音;心尖向左扩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Ⅲ/6级,向心底传导;于胸骨左缘第2~5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Ⅲ/6级.入院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彩超示:单心室、房间隔缺损、大动脉异位、肺动脉狭窄,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并复杂畸形.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检者行双肾灌注扫描,观察TDC形态,记录各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受检者两侧肾脏BF、BV和PS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肿瘤、肝硬化、高血压及正常组各组间BF、BV及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从多方面对肾功能进行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MSCT扫描方式对图像后处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因头面部外伤致骨折需要作CT三维重建的伤者20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29~65岁,随机平分为2组,采用GE64层螺旋CT以相同的扫描参数及扫描范围,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轴向、螺旋扫描,扫描图像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辐射剂量在扫描后机器自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等信息,并直接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大小。图像质量由三名有丰富经验的主管、副主任技师对原始图像、VR及MPR图像进行颅脑组织结构及骨折线清晰度的大小、伪影的有无及大小、有无扫描间隔线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轴向扫描较螺旋扫描的CTDIvol及DLP更低。轴向扫描原始图像上颅脑及周围结构清晰度较螺旋扫描大,并且均无明显伪影,而螺旋扫描有明显伪影。轴向扫描VR图像均有扫描间隔线,但并不影响对骨折的观察,而螺旋扫描没有;轴向扫描VR图像上对颅骨骨折线的观察与螺旋扫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轴向扫描所有VR图像上没有伪影,而螺旋扫描却有。轴向扫描MPR图像上均有扫描间隔线,也不影响对骨折及其他结构的观察,而螺旋扫描没有;轴向扫描MPR图像上没有明显伪影,而螺旋扫描却有并影响对脑组织及其周围结构的观察。结论:在扫描参数相同的条件下,MSCT轴向扫描的辐射剂量更低而图像后处理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对于胸廓内动脉的显示效果,并分析其解剖学关系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行CT胸腹部血管检查患者288例,观察胸廓内动脉的走行及分支状况、测量胸廓内动脉近、中、远各段内径及胸廓内动脉长度、胸骨间距,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双侧胸廓内动脉的显示率为100%(576条);肋间前动脉的显示率为88.72%,胸壁穿透支的显示率为30.73%;右侧末端两分支者245例(85.07%)、三分支者24例(8.33%)、四分支者19例(6.60%);左侧末端两分支者240例(83.33%)、三分支者27例(9.38%)、四分支者21例(7.29%),两侧均以两分支型为主。双侧胸廓内动脉内径,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相同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在相同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胸廓内动脉长度、胸骨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胸廓内动脉长度较女性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女患者胸廓内动脉胸骨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影像学测量枢椎椎弓根不同部位骨折后路半螺纹螺钉的固定长度。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非Hangman骨折致寰枢椎损伤汉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枢椎椎体及关节突间部(椎弓根)骨折者均以排除,共160例患者资料纳入研究,男120例,女40例;年龄18~72岁,平均41.4岁。在ADW 4.4工作站行CT三维重建,选取枢椎椎弓根钉道设计图像,以Ebraheim法确定枢椎进钉点,测量自进钉点经枢椎椎弓根最狭窄部位中点至枢椎体前方皮质骨后缘的距离(半螺纹螺钉长度);模拟临床常见的三种枢椎椎弓根骨折(经椎体后壁骨折、经峡部骨折、经椎板前缘骨折)的骨折线,分别测量自进钉点至骨折线的距离(螺杆长度)和自骨折线至枢椎椎体前方皮质骨后缘的距离(螺纹长度)。观察身高、性别、不同部位骨折半螺纹螺钉长度、螺杆长度及螺纹长度的规律。结果男性身高162~177 cm,平均(167±7.9) cm;女性身高151~167 cm,平均(156±6.6) cm。枢椎椎弓根骨折后所需半螺纹螺钉长度男性平均(28.8±3.2)mm;女性(24.7±2.6) mm,男性半螺纹螺钉较女性长(t=6.50,P< 0.05)。患者身高与半螺纹螺钉长度呈正相关(r=0.667,P<0.01)。骨折线越靠近枢椎体后壁半螺纹螺钉的螺杆越长、螺纹越短,经椎体后壁骨折组螺杆长度男性平均17 mm、女性15 mm,螺纹长度男性平均12 mm、女性10 mm;经峡部骨折组螺杆长度男性平均14 mm、女性13 mm,螺纹长度男性平均15 mm、女性12 mm;经椎板前缘骨折组螺杆长度男性平均10 mm、女性9 mm,螺纹长度男性平均18 mm、女性15 mm。结论枢椎椎弓根骨折后路手术中使用的半螺纹螺钉长度与身高、性别有关。椎弓根骨折部位不同,所需半螺纹螺钉的螺杆、螺纹长度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8.
目的:提供面神经管乖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正常值并分析其变异情况.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链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而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而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右侧(4.75±2.33)mm,左侧(6.06±2.52)mm,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小于左侧.男性(5.54±2.58)mm,女性(5.29±2.44)mm,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PR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59.
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看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再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科技进步与医学影像设备的更新、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新医学影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新理论的产生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阐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必须继续学习的道理与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0.
【摘要】目的:探讨骨去金属伪影技术(O-MAR)对腰椎内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3例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行CT扫描,并且使用O-MAR及非O-MAR技术重建,测量O-MAR组及非O-MAR组CT图像的椎管、椎体、腰大肌、腰大肌旁脂肪的CT值和噪声值(SD),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4分赋值法评价图像质量,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CT值、SD值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33例临床病例的O-MAR组的椎管(Z=-2.70,P=0.007)、腰大肌(Z=-4.89,P<0.01)、脂肪(Z=-4.28,P<0.01)的SD值比非O-MAR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Z=-0.13,P=0.893)的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MAR组较非O-MAR组伪影减少,但不同组织有不同程度失真,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P=0.78)。结论:O-MAR可以明显减少伪影的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影响,导致图像失真,在临床诊断时应该同时观看非O-MAR的图像才能减少误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