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51篇 |
外科学 | 21篇 |
综合类 | 21篇 |
眼科学 | 2篇 |
1篇 |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不同的MSCT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相同的扫描条件分别以GE 4层螺旋CT(4 SCT)和64层螺旋CT(64 SCT)对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轴向扫描和螺旋扫描.扫描后机器生成的辐射剂量数据中有总曝光时间(totime)、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射线率;通过对图像伪影、低对比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实际层厚的观察以及对水的CT值及标准偏差、均匀性值的测量来评价图像质量.比较2种机型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并对DL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 SCT螺距因子0.5311的总曝光时间较长,两机器其余组合的总曝光时间比较接近;4 SCT各组合的CTDIvol、DLP较低,而有效射线率更高,但两种机器的DLP无统计学差异(t=1.60,P=0.143).除4 SCT螺旋扫描外,其余扫描均无明显图像伪影;两机型轴向扫描图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均可达20 lp/cm,螺旋扫描略低于20 lp/cm,特别是64 SCT 大螺距因子扫描更低;4 SCT轴向扫描图像的低对比分辨率能可观察到第2小孔,螺旋扫描观察的孔径更大到第5孔,64 SCT能观察到第2小孔;轴向扫描图像的实际层厚更接近于标称层厚,而螺旋扫描则大于标称层厚;两机器水的CT值均在1 HU以内,标准偏差均在5 HU以内,均匀性值均<1,随层厚的变薄,噪声增加,均匀性值变化不大.结论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64 SCT的辐射剂量更大、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8月对临床不能明确诊断的30例脊柱占位性病变行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骨穿刺活检针,局麻下经椎弓根或椎弓根旁途径取脊柱占位性病变骨质适量,通过变换工作通道方向或用不同直径的骨活检针进行多向多点取材,将钻取标本立即置于10%福尔马林中保存,标本送病理检查及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 30例均成功穿刺取材,其中28例获得明确诊断:原发恶性肿瘤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13例,化脓性脊柱炎2例,脊柱结核2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椎体血管瘤1例,修复性肉芽肿1例;2例未能明确诊断,采取切除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嗜酸性肉芽肿1例,转移性腺癌(肺源性)1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93.3%(28/30)。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于脊柱占位性病变诊断具有安全、活检阳性率高特点,是诊断脊柱占位性病变的理想方法,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以CTA为诊断标准的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和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65例病人施行CTA检查,明确诊断后直接行手术夹闭或介入治疗,并术后复查.结果:65例头CTA检查发现73个动脉瘤,其中47例单纯依靠CTA检查结果直接手术,而18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CTA显示的动脉瘤形态、大小和术中所见及DSA表现基本一致,无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术后恢复良好52例,生活自理7例,重度残废3例,死亡3例.术后21例有CTA复查结果,均显影良好.结论:CTA具有简便快速、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直接指导治疗,并可作为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54.
55.
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看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再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科技进步与医学影像设备的更新、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新医学影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新理论的产生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阐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必须继续学习的道理与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56.
【摘要】目的:探讨骨去金属伪影技术(O-MAR)对腰椎内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3例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行CT扫描,并且使用O-MAR及非O-MAR技术重建,测量O-MAR组及非O-MAR组CT图像的椎管、椎体、腰大肌、腰大肌旁脂肪的CT值和噪声值(SD),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4分赋值法评价图像质量,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CT值、SD值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33例临床病例的O-MAR组的椎管(Z=-2.70,P=0.007)、腰大肌(Z=-4.89,P<0.01)、脂肪(Z=-4.28,P<0.01)的SD值比非O-MAR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Z=-0.13,P=0.893)的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MAR组较非O-MAR组伪影减少,但不同组织有不同程度失真,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P=0.78)。结论:O-MAR可以明显减少伪影的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影响,导致图像失真,在临床诊断时应该同时观看非O-MAR的图像才能减少误判。 相似文献
57.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牵引新骨生成影响的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骨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双侧下颌骨截骨安装牵引器后3天开始牵引,每天0.8mm,连续牵引7天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和形态计量学分析,测定牵引区新生骨量和新生骨小梁宽度。结果:A、B、C组新生骨量及新生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D、E组(P〈0.01)。且A组明显高于B、C组,但B、C组,D、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能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促进牵引区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RHR)对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A, CCTA)评价冠状动脉弹性及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接受CCTA检查患者,按RHR分组,A组RHR≤60次/分,B组60次/分RHR80次/分,C组RHR≥80次/分,每组60例;根据CCTA结果分为正常亚组(CTA未发现明显病灶)和病变亚组(CTA发现冠状动脉软/硬斑块)。重建R-R间期10%~90%时相(间隔5%R-R间期),评价图像质量,获得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重建时相。于3组最佳时相测量正常亚组RCA、LAD及LCX血管扩张系数(DC),计数各病变亚组斑块数目。结果 A组RCA、LAD、LCX最佳重建时相均为40%R-R间期、70%或75%R-R间期,B组RCA、LAD、LCX最佳重建时相均为45%、75%R-R间期,C组RCA、LAD、LCX均为45%或50%、75%或80%R-R间期。3组正常亚组RCA、LAD、LCX血管弹性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C组RCA、LAD、LCX的DC值均低于A组,LAD、LCX均低于B组(P均0.05),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病变亚组RCA、LAD、LCX斑块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C组RCA、LAD、LCX斑块数均多于A组,LAD斑块数多于B组(P均0.05),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CTA检查中,患者RHR过高可致血管弹性降低及血管斑块数增加。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定量CT(QCT)体模对本地区正常绝经后女性椎体骨矿密度(BMD)的测量,探讨QCT体模对BMD测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分别采用2000QCT与QCT3000两种体模及相同的扫描参数,对绝经后1-27年(平均15年)的正常受检者116人行T12-L2椎体QCT骨密度测定。(1)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QCT体模测量的椎体BMD值、T值、Z值的统计学差异,并分别计算出95%的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值的参考;(2)对两种QCT体模椎体的BMD值、T值、Z值按年龄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两体模各组椎体的BMD值、T值、Z值,并通过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2000QCT体模BMD值、Z值的均值明显高于QCT3000,而T值的均值则0.05)。结论QCT体模及其软件系统对QCT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其他许多因素对QCT测量也存在影响,当使用其结果对骨质疏松症(OP)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要结合当地该人群及该体模的正常值标准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检者行双肾灌注扫描,观察TDC形态,记录各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受检者两侧肾脏BF、BV和PS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肿瘤、肝硬化、高血压及正常组各组间BF、BV及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从多方面对肾功能进行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