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脊肌萎缩症是一组常见的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遗传病, 因为缺乏治疗手段,该病研究曾不受重视。自1995年确定脊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是一种看家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以来,围绕在这种疾病背后的谜团吸引了多国学者的兴趣,成为近年遗传病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脊肌萎缩症遗传基础,SMN蛋白生物功能,脊肌萎缩症携带者检测及治疗方面新策略等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IL-6的表达.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甲型流感患儿(甲流组)、56例乙型流感患儿(乙流组)和4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和计数.采用ELISA法测定甲流组和乙流组血清IL-6水平.结果 甲流组和乙流组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甲流组和乙流组CD3+CD8+淋巴细胞比率降低,CD4+/CD8+比值升高(P<0.05),CD3+、CD3+CD8+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1).甲流组CD3+淋巴细胞比率和CD3-CD16+/CD56+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乙流组CD3-CD19+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甲流组和乙流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5.31(6.20,38.81)pg/mL 和 11.04(6.26,30.08)pg/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较多患儿出现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α-1,4-葡萄糖苷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4-甲基伞形花酮-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建立了测定白细胞α-1,4-葡萄糖苷酶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该酶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pH为4.0和6.0,米氏常数k_m=0.44nmol/L,在55℃下2小时酶活力减少一半,酶活力与其稀释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批内变异系数为4.05%,批间变异系数为8.6%,正常参考值为130.5±86.7nmol/h·mg蛋白。该方法简便、迅速、准确,为Pompe's病的筛选、确诊及产前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舒剑渡  孟英韬  党利亨  宋力 《天津医药》2011,39(10):960-961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8%~99%的PKU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突变导致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异常蓄积而致病。1983年PAH基因被成功克隆[1],迄今已经发现PAH基因有530多种致病突变可导致PKU。  相似文献   
15.
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酶学委员会1.14.16.1)基因发生突变是引发苯丙酮尿症的主要原因,PAH的合成障碍、活性降低或缺乏可导致苯丙氨酸在体内  相似文献   
16.
天津及周边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谱和新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gene,PAH)基因突变谱,明确本地区该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DNA测序法对天津及河北等地99例已确诊各种类型苯丙酮尿症患儿基因组DNA进行PAH全基因13个外显子分析.结果 全基因共检出41种突变,含错义突变22种、无义突变7种、剪接位点突变9种和缺失突变3种.其中新突变6种(IVS3nt+1g→a、A165D、Q301X、G344D、P362L和R413G).198个PAH等位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93.94%.结论 天津及周边地区PAH基因突变谱广、遗传异质性高,一些常见突变的发生频率与以往报道的地域分布略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一个G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UGT1A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明确该家系的基因遗传特点。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启动子及苯巴比妥增强原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鉴定。同时检测生化指标。结果先证者UGT1A1基因1号外显子第211位的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为Gly71Arg纯合突变。其父、兄、祖母均存在Gly71Arg纯合突变,其母为杂合突变。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证实基因型与表型一致。结论该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为UGT1A1基因第1外显子Gly71Arg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Wilson病(W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发生情况,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方法: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结合DNA序列分析对12个无亲缘家系13例患者及22位亲属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5、8、12突变的检测。结果:35例DNA标本确认6种基因突变,其中包括3种错义突变(R778L,D756N,R952K),1种缺失突变(2790del3),2种同义突变(2310C→G,2850G→C)。在13例患者中,发现6例R778L突变,2例D756N突变,R952K和2790del3各1例,均为杂合型突变,涉及10个等位基因,本组检出率为38.5%(10/26)。结论:PCR-SSCP,DHPLC是WD基因突变筛查较为敏感而特异的方法,且二者各具特点。经检索2790del3是ATP7B基因新突变类型。R778L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9.
脊肌萎缩症是一组常见的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遗传病,因为缺乏治疗手段,该病研究曾不受重视.自1995年确定脊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是一种看家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以来,围绕在这种疾病背后的谜团吸引了多国学者的兴趣,成为近年遗传病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脊肌萎缩症遗传基础,SMN蛋白生物功能,脊肌萎缩症携带者检测及治疗方面新策略等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脊肌萎缩症是一组常见的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遗传病,因为缺乏治疗手段,该病研究曾不受重视.自1995年确定脊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是一种看家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以来,围绕在这种疾病背后的谜团吸引了多国学者的兴趣,成为近年遗传病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脊肌萎缩症遗传基础,SMN蛋白生物功能,脊肌萎缩症携带者检测及治疗方面新策略等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