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39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129篇 |
口腔科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728篇 |
内科学 | 364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08篇 |
特种医学 | 84篇 |
外科学 | 244篇 |
综合类 | 1110篇 |
预防医学 | 771篇 |
眼科学 | 31篇 |
药学 | 434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79篇 |
肿瘤学 |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211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233篇 |
2006年 | 227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50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105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手术切除仍为目前最好的治疗肝癌的方法.然而,尽管迄今肝外科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1]),但是肝癌围手术期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施行肝癌切除手术1493例,围手术期病死38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胃癌肿瘤起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MT相关因子和CD133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方法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Snail:0.599±0.114比0.259±0.108,P=0.020;N-cadherin:0.754±0.154比0.329±0.134,P=0.001;CD133:0.635±0.119比0.485±0.116,P=0.029),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0.378±0.123比0.752±0.156,P=0.003)。②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CD133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③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分别均呈正相关(rs=0.278,P=0.048;rs=0.406,P=0.003),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504,P=0.000)。④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低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高表达者(P〈0.05),联合EMT相关因子和CD133蛋白表达能够最有效预测患者生存。结论EMT与胃癌肿瘤起始细胞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并且两者与胃癌的高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合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CD133能够最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控制性肺膨胀(SI)和压力控制(PCV)两种肺复张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呼出气冷凝液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5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I组和PCV组。对照组使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S I组在保护性肺通气基础上使用控制性肺膨胀治疗;PC V组联合压控法肺复张治疗。每12 h重复1次RM ,连续3 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72 h各时间点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峰压(PIP )、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检测治疗前、治疗24、72 h呼出气冷凝液(EBC)中 TNF‐α、IL‐6、IL‐10水平,监测SI组与PCV组RM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三组患者治疗12、24、48、72 h各时间点PaO2/FiO2、Cst均呈上升趋势,PIP、Pplat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RM组(SI组和PCV组)PaO2/FiO2、Cst高于对照组,PIP、Pplat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指标SI组与PCV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SI组与PCV组患者治疗后呼出气冷凝液(EBC )中TNF‐α、IL‐6、IL‐10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治疗后24、72 h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但SI组与PC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I组与PCV组在肺复张时MAP下降,HR、CVP升高,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显著,PCV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及持续时间均低于SI组,在肺复张时、复张后60、120、300 s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与 PCV两种肺复张均能改善ARDS患者肺氧合功能、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平台压,减轻肺部炎症反应;PCV肺复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低于SI。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平动汤及利他林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只WKY大鼠设为正常组,30只自发性高血压WKY大鼠分为模型组,利他林组,平动汤低剂量组,平动汤中剂量组,平动汤高剂量组,灌胃4周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及皮质醇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ACTH水平高于正常组,皮质醇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提示模型复制成功。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平动汤中剂量组AC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他林组比较,平动汤中剂量组AC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平动汤中剂量组、利他林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动汤可能是通过降低ACTH水平,提高皮质醇水平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 相似文献
75.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三醇(PPT)及其ocotillol型差向异构体代谢物(简称为M1、M2)在尿液、粪便中的排泄情况和两代谢物在胆汁中的排泄情况。方法采用LC-MS/MS法分别测定大鼠尿液、粪便样品和其经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PPT、M1和M2的浓度,以及大鼠胆汁样品和其经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M1和M2的浓度。结果灌胃给予PPT后72 h,PPT、M1和M2的粪便累积排泄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14.88%、1.34%和0.084%,经酶水解后,其累积排泄量分别为14.77%、1.36%和0.085%,它们基本不经尿排泄;灌胃给予M1或M2后72 h粪便累积排泄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4.41%、47.20%,基本不经尿排泄。灌胃给予M1或M2后36 h胆汁累积排泄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3.01%和0.068%,静注给药M1、M2后36 h,其胆汁累积排泄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8.80%、1.24%。结论灌胃给予PPT后,PPT及其代谢物M1、M2少量经粪便排泄,基本不经尿排泄;M1和M2在大鼠的胆汁排泄具有立体选择性差异。 相似文献
76.
1963年,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Christian De Duve提出了自噬( autophagy )这一概念,用来描述细胞内容物由囊泡包裹被送入溶酶体的过程。挪威生物化学家Per Ottar Seglen在20世纪80年代时发现氨基酸及很多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自噬发生并且细胞营养状态可以影响自噬。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遗传学家Yoshinori Ohsumi 对酵母进行饥饿处理,发现酵母的存活依赖于自噬。经遗传学手段发现了自噬的各个相关基因ATG,使细胞自噬进入了分子时代的进程。最近,各种疾病与自噬之间的关系被相继报道出来,自噬已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一日门诊综合干预模式(一日门诊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12月在杭州市妇产医院定期产检、意向在我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01例,充分介绍常规门诊健康宣教模式和一日门诊模式,采取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48例与对照组153例,分别进行常规门诊健康宣教模式和一日门诊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及妊娠结局(孕期增重符合率、巨大儿分娩率、剖宫产率等)。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4.78±0.42)、(5.11±0.53)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5.85±0.48)(6.62±0.79)mmol/L]均低于干预前[(5.23±0.39)、(5.21±0.41)、(6.82±0.73)、(6.78±0.65)mmol/L],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期体重增加符合率(83.7%)较对照组(64.1%)高,巨大儿分娩率(1.4%)和剖宫产发生率(16.9%)较对照组(10.5%、32.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日门诊模式有助于控制患者孕期体质量增长,促进自然分娩,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比较TEP与改良Kugel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患者15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TEP组)和开放组(改良Kugel)组。其中,TEP组71例,改良Kugel组86例。分析比较包括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早期疼痛、慢性疼痛、复发情况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TEP组手术时间(93.5±10.9)min,改良Kugel组(102.6±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住院时间(1.05±0.21)d,改良Kugel组(1.52±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术中出血量(22.1±7.1)ml,改良Kugel组(23.4±6.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8.67±2.32)d,改良Kugel组(9.14±2.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术后并发症5(7%),改良Kugel组10例(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患者中身体质量指数>27 kg/m2,TEP组1例(20%),改良Kugel组6例(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慢性疼痛3例(4.2%),改良Kugel组14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至随访结束,TEP组术后复发0例,改良Kugel组术后复发1例,占约1%;2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及7 d,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6及12个月2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TEP治疗双侧腹股沟疝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9.
倪前朝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6,30(2):138-140
目的:观察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单切口显露直视下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的效果。方法:10例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经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内侧入路,暴露后内侧、后外侧2个象限骨块,予以复位及钢板固定治疗,采用影像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2~22个月。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清创后重新缝合而愈合;1例出现后外侧关节面轻度丢失(<3mm),无力线改变。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周,术后1年HSS评分为80~95分,平均87.9分,膝关节屈伸幅度为95°~135°,无其他的重要结构损伤及膝关节不稳。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单切口经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内侧进入,可以同时显露胫骨平台后内侧及后外侧象限,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是处理胫骨平台双后髁骨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0.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肝硬化及其不同Child分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分析TLR4基因Asp299Gly、Thr399Ile的多态性及其与肝硬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离110例汉族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静脉抗凝血的PBMCs,流式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及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别检测PBMCs TLR4蛋白、 mRNA及Asp299Gly、Thr399Ile基因多态性,分析TLR4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PBMCs TLR4阳性细胞率与mRNA表达正相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Child评分的升高而升高(P<0.01);但220例受试对象均未检测到TLR4基因Asp299Gly、Thr399Ile的突变型。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PBMCs TLR4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肝硬化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TLR4基因Asp299Gly、Thr399Ile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低,且与肝硬化疾病的易感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