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12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前臂皮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针对如何提高前臂皮瓣的感觉功能,怎样合理选择前臂皮神经移植的有关临床问题,对前臂皮神经进行了一些解剖学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2.
严重手腕挤压或挫灭伤的断肢断腕,由于功能重建困难,以往的急诊处理是清创截肢。本院在1984年6月17日对1例手腕严重挫灭伤的断肢患者,在施行急诊截肢的同时,利用残指移植到前臂残端上,重建了部分手功能,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手术修复肘内侧副韧带损伤(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4.
距下关节三维运动测量方法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测量距下关节三维运动的简便、有效方法,为临床研究距下关节的运动及其损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个,以机械方法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距下关节的三维运动角度.此外,在后足运动的极限位置对标本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距下关节各平面活动范围.比较两种测量结果.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距下关节水平面、冠状面运动,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机械测量较简便、经济,且精度较高;而影像学测量存在较大的观察误差,但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手术传统上采用甲状腺两侧次全切除术(以下简称ST),近期提出一侧半切除和对侧全切除的方法(以下简称H+R),作者就50例甲亢病例对上述两侧手术方法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H+R组27例,男2例,女25例,平均年龄43岁,14例术前应用抗甲状腺药和甲状腺素片,13例应用β-阻滞剂,3例联合用药。术中一侧残余的甲状腺组织与ST手术的残留甲状腺组织总量相等。ST组23例,男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岁。11例术前应用抗甲状腺药和甲状腺素片,8例应用β-阻滞剂,4例联合用药。结果:两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植入甲状旁腺数和残留甲状腺组织量均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和持久性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在H+R  相似文献   
56.
第1跖楔关节是足内侧纵弓和中足横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站立和行走过程中起到传递前足应力的作用,它的解剖异常和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与[足母]外翻、跖痛症等前足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本文就近年来对第1跖楔关节与[足母]外翻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7.
平足症是以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足部疾患,该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并发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导致下肢疼痛、无力、行走受限等临床症状.平足症治疗旨在消除临床症状、矫正畸形,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赖于从根本上恢复足弓的生物力学性能.目前,在平足症外科治疗中的术式选择及术式组合上仍存在争论.而选择性中后足关节融合术因其在减轻疼痛、维持足弓稳定性上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  相似文献   
58.
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异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32例(32侧)术前X线片示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以异型钢板内固定。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结果及改良Shea功能评估标准,23(85.2%)例功能良好,2例(7.4%)有内收功能受限伴腕关节疼痛。结论: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
距下关节、踝关节对后足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踝关节与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其对后足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足,分别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测量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分别固定距下关节、踝关节,测量各自在固定情况下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跟骨的三维旋转角度。分析后足在距下关节固定、踝关节固定或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各平面活动范围及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后足在不同的关节固定情况下均表现出三维运动。固定踝关节时,后足内翻15.99°±2.81°,外翻8.62°±1.90°,背屈3.70°±1.00°,跖屈5.87°±1.39°,内收7.64°±2.04°,外展3.99°±1.78°;固定距下关节时,后足内翻7.13°±1.07°,外翻5.52°±0.85°,背屈17.09°±2.87°,跖屈30.75°±5.04°,内收10.77°±1.56°,外展6.54°±1.88°;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后足内翻18.87°±3.89°,外翻9.12°±2.05°,背屈22.62°±3.21°,跖屈40.88°±5.77°,内收17.48°±2.26°,外展11.47°±2.29°。距下关节或踝关节固定后,后足在三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在后足运动中,内、外翻主要是距下关节的活动,背屈、跖屈主要是踝关节的活动。后足在冠状面上的运动,踝关节与距下关节能相互代偿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测量尸体足纵弓主要骨结构的应力分布,分析韧带损伤对其应力的影响.方法 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显露足底跖筋膜、弹簧韧带、跖长韧带、跖短韧带,标记足纵弓主要骨结构.经电子万能试验机逐级加载至700 N,利用静态电阻应变测试仪和微型箔式电阻应变片,测量足底韧带损伤情况下足纵弓骨结构的表面应力,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足底韧带损伤前,最大应力值出现在跟骨,其次是第三跖骨、第二跖骨,均为压应力;而舟骨、腓骨、胫骨主要表现为拉应力.不同足底韧带损伤情况下骨结构表面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底韧带损伤后,足纵弓骨结构的表面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