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关系,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60例6(1~84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的收缩期型高血压与舒张期型高血压的情况,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青中,伴有的收缩期型高血压显著高于舒张期型高血压(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中以收缩期型高血压升高为主.本文进一步论证了老年收缩压升高的危险性,故应在临床上重视单纯收缩期型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营养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微型营养评价(MNA)对120例老年人进行营养评估,MNA结果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营养健康教育和营养状态、生活质量评估,对照组只接受营养状态、生活质量评估,随访12月后比较两组MNA、传统营养指标、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120例老年人中,营养状态良好25例(20.8%),营养不良17例(14.2%),存在发生营养不良危险78例(65%)。营养健康教育12个月后,干预组营养状态良好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NA、体质量指数(BMI)、上臂围(MA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SF-36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6个方面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高,营养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探讨紊乱性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8例反复心悸患者,经体表12导联静态心电图或12导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标测准确定位房速的起源部位,进而行射频消融治疗。在窦性心律下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先构建左房及肺静脉解剖图,之后在Remap模式下行激动标测,确定房性期前收缩(PACs)和(或)房速(AT)发作时首个心房搏动的最早激动起源位置。用盐水灌注导管先在最早激动处进行消融,若PACs或短暂AT消失则认定为有效。如果标测AT起源于肺静脉,若消融前伴频发PACs和短阵持续性AT,消融一侧肺静脉后均立刻消失,可较肯定确定其起源,则只进行单侧肺静脉消融;若术中自发PACs和短阵AT较少,考虑到存在起源于其他肺静脉的可能性,则行左右双侧肺静脉消融直至经Lasso电极证实达到完全电隔离。术后1周内复查动态心电图并随访至术后24个月。结果8例患者术中都有自发性PACs及短暂非持续性AT。经标测确定最早激动点分别起源于RSPV4例、RIPV1例、LSPV3例。8例患者局部消融后PACs和房性心动过速均消失。其中4例行单侧肺静脉消融达到完全电隔离;另4例行左右双侧肺静脉消融至完全电隔离。消融前后PACs数量分别为17815.3&#177;10870.5和26.9&#177;17.2;术前AT阵数为312.5&#177;536.3,消融后无AT发作,并无任何其他心律失常发生。结论部分紊乱性房速的机制可能是位于肺静脉单个起搏点的自律性异常所致,由于异位激动的传导路径以及传导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P’波的多形性以及心房紊乱心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难治性心律失常,除射频消融外,人们曾研究化学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超声消融、激光消融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房颤的有冷冻消融、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目前研究较多、技术较成熟的主要是射频消融,但冷冻消融近年发展较快,展示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正中入路切除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同时行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 Dynesys )置入对重建脊柱生理性稳定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上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6例患者,术后应用腰椎Dynesys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结果神经鞘瘤均完整切除。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X线片复查示腰椎过伸、过屈位各椎体活动度良好,椎间隙等宽;内置物位置良好,无临近节段退变、脊柱失稳、椎体滑脱现象。结论对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后置入Dynesys能够充分暴露肿瘤所在区域的视野,完整切除神经鞘瘤,有效避免损伤脊髓神经。 Dynesys既能达到传统强直融合的脊柱稳定性,还能够有效重建生理性稳定,防止临近节段脊椎发生退变。  相似文献   
18.
封闭负压引流(VAC)是近年来治疗软组织严重感染创面的新型引流技术[1],是利用高负压将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及时清除,可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并能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和血流灌注,加快组织修复。VAC的优点除控制感染迅速、引流充分、促进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外,还有减少患者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慢性难愈性伤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优点。本科运用VAC治疗1例药物外渗性溃疡,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早期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将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5例,在关节镜下将骨块复位,分别用1~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结果所有骨折术后3个月内均一期愈合,Lysholm评分平均98分。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早期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并可免除二次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老年人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结肠镜检查是这些下消化道疾病最重要的诊治手段.常规结肠镜检查在肠腔内推进时,对肠壁造成牵张刺激,引起患者腹痛、腹胀等不适,尤其是通过几个生理弯曲时患者常感疼痛难忍,造成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