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初步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hUC-MSCs,输注前进行病原学检测,于第2次肌皮瓣移植术后的第8、15天对患者进行了hUC-MSCs静脉输注,每次剂量10.1×106 U,并3次通过外周血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复合扩增方法(STR-PCR)检测在不同时期创面愈合过程中hUC-MSCs的植入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第1次输注hUC-MSCs 1 d前、1 d后以及第2次输注hUC-MSCs 1 d前、1 d后、7 d后患者的外周血及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患者手术创面愈合良好;STR-PCR结果显示, 3次均未检测到hUC-MSCs植入;ELISA分析显示,在输注hUC-MSCs 1 d后,两次输注的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分别由输注前的100.9、128.1 ng/ml上升至895.9、931.4 ng/ml,而在创面组织中则分别由122.2、138.6 ng/ml上升至850.8、978.6 ng/ml,升高明显,但是在输注hUC-MSCs 1周后,患者血清中及创面组织中的VEGF浓度与输注前相比变化不大。结论 hUC-MSCs可增强血液及局部创面中VEGF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皮肤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以及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受照射皮肤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为检测Fer-1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辐照后的影响,按照射与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Fer-1组、单纯照射组、照射+Fer-1组。采用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对南京"5.7"放射事故受照者"王"的右大腿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救治。受照后62 d切除坏死组织;受照后171 d扩创,取联合皮瓣(右侧背阔肌肌皮瓣加肩胛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受照后180 d,皮瓣部分坏死;受照后263 d再次扩创,取左侧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残余创面。结果 右大腿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完全愈合,外形理想,并恢复大部分功能。结论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或其衍生的联合肌皮瓣,可以修复较大面积的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并可达到功能和外形同时修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长脉冲激光对不同肤色脱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波长755nm和1064nm的激光对607例不同肤色患者脱毛4次后观察疗效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种激光对女性唇部体毛和男性胡须的有效率虽相差不大,但其所产生不良反应差别却很明显,还发现肤色分型为Ⅰ型、Ⅱ型和Ⅳ型、Ⅴ型两种激光所产生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也差别很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长755nm的激光对肤色越浅的患者(Ⅰ型、Ⅱ型)治疗的效果好及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波长1064nm的激光对肤色越深的患者(Ⅲ型以上)治疗效果好,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地拉罗司对成年大鼠狭长窄蒂皮瓣Delta样配体4(DLL4)、CD105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地拉罗司组和对照组(n=10).地拉罗司组每只大鼠采用地拉罗司100 mg·kg-1·d-1连续灌胃1周,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周.灌胃停止后,两组每只大鼠背部左右各设计1个蒂部为1 cm×1 cm、瓣部为3 cm×3 cm的狭长窄蒂乒乓球拍样随意型皮瓣模型.手术1周后分别取各个皮瓣蒂部、皮瓣部中间位置组织1 cm×1 cm,以10%甲醛溶液固定,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CD105和DLL4.结果 地拉罗司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在蒂部或是在皮瓣部,大鼠皮瓣组织内CD105标记的新生血管均增多,DLL4表达的新生血管均减少.两组中,皮瓣部组织中CD105、DLL4标记的新生血管均多于蒂部.结论 地拉罗司促进狭长窄蒂皮瓣中的CD105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并且可能与其抑制皮瓣Notch途径中关键蛋白DL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感染防治措施及策略。方法 观察1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部位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对症支持治疗,采取病房、物品表面消毒,常规换药及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等手段防治感染,并评价疗效。结果 在病程早期,患者未出现发热,平稳地度过了极期;病程中期,创面持续存在多种细菌感染,清创、肌皮瓣移植过程中始终伴随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的定植感染;经综合治疗控制了感染。结论 急性放射病伴有局部严重放射损伤患者的感染防治要兼顾全身和局部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7.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SDF-1), CD34 in the PingPong Racket flap during the survival process, and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DF-1 in flap neovascularization. Methods The PingPong Racket flap anim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morphology and survival of the flap were observed. The expression of SDF-1 and CD34 in the distal flap was detect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t 0, 3, 5, 7, and 14 days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1) In the same group of flaps, with prolongation of time, the expression of SDF-1 and CD34 was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SDF-1 reached the peak at the 5th day (group A; 124. 80 ±4.05, B: 137.85±3.03, C: 166.53±2.98, D: 72. 80 ±2.63, E: 62.79±2.20), and that of CD34 reached the peak at the 7th day (group A: 16. 76 ±0.62, B: 17. 60 ±0.72, C: 18.48 ±0.55, D: 12.70 ±0. 60, E: 11. 51 ±0. 70) ; (2) In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flaps, when the flap area was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SDF-1 and CD34 was increased, and at the area of 5 cm ×5 cm, the flaps had partial necrosis. Conclusion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DF-1 and CD34 in the survival process of the flap.  相似文献   
48.
面部组织缺损在整形外科较为常见。以往采用的皮瓣移植等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效果不尽如人意。我院在充分研究面部解剖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窄蒂侧颌颈皮瓣移植圆。由于该皮瓣位于侧颌颈部,位置隐蔽,供受区邻近,肤色质地一致,修复后外形佳且不受常规的长宽比例限制,切取面积大,蒂窄且长,旋转角度大,修复范围广,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9.
皮瓣静脉淤血是皮瓣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发展成为静脉危象,危及皮瓣成活.赵天兰等[1-4]研究的狭长窄蒂皮瓣,在临床上应用时,静脉淤血问题也制约其进一步扩大长宽比例.近年来,许多学者做了皮瓣静脉淤血后成活机制及预防的相关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5],我们在前期动物试验的基础上[2-4,6-7],从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在狭长窄蒂皮瓣上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VSD),利用其负压抽吸原理,早期干预静脉回流,预防淤血的发生,主动去除皮瓣内瘀滞血液,临床应用21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0.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治疗上,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1.51 Gy,物理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 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受照后约40 d平稳进入恢复期;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 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