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CYP1A1基因Exon7位点和Msp1位点多态性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280例老年官颈癌患者为实验组,2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CR-RELP技术和ASAPCR技术分别检测两组人群Msp1位点和Exon7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两组在CYP1A1Ⅱe/Val位点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携带Ⅱe/Val基因型的个体发生官颈癌的危险是携带Ⅱe/Ⅱe基因型个体的2.473倍.而两组的Mspl基因型多态性分布频率及OR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YP1A1 Exon7基因多态性是发生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成为宫颈癌遗传易感标记物.Mspl位点多态性与官颈癌易感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52.
氧化基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乙肝抗原表达 …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53.
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评价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生物学特征的稳定性。方法:以F6代乙肝转基因小鼠C57-TgN(HBV adr2.0)SMMU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 PCR,血清ELISA检测,Western印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血清DNA PCR,透射电镜和H-E染色的方法分析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表达,复制和组织这变化。结果:F6代乙肝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稳定整合有HBV基因,肝组织中可检测用HBsAg,HBcAg和X蛋白3种病毒蛋白,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率分别为19.54%和3.39%,且在血清和肝组织中存在病毒NA和病毒样颗粒;长期的病毒DNA整合,表达和复制可以引起转基因小鼠肝,肺等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结论: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具有基因组中稳定整合病毒DNA,血清和肝组织中有病毒蛋白表达和病毒复制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这变化,作为生物医药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具有调控脂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抗肝纤维化等生物学功能,并与调控脂肪代谢的相关酶类关系密切。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SL1)作为脂肪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肝脏中参与脂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可引起肝脏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并在肝脏中直接或间接促进肝纤维化进程。回顾了PPARα、γ和ACSL1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简述了PPARα、γ对ACSL1的转录调控机制;从肝脏脂代谢和肝星状细胞活化等两个方面分析了PPARα、γ对ACSL1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肝纤维化进程。从而指出在肝脏中PPARα、γ通过调控ACSL1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55.
医学实验技术课教学—方法学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龚志锦詹熔洲戴益民余宏宇王建军(第二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病理实验技术在医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学研究与应用”一课中,用以在本行业中具有成就的先进典型事例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6.
HBV基因疫苗诱导正常及HBV转基因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用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诱导正常小鼠及HBV转基因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以探讨其预防及治疗HBV慢性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将HBV S2.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2.S(PS)和相应的空载体pcDNA3.0分别免疫正常C57BL/6小鼠及同一品系HBV转基因小鼠(n=5).每只小鼠肌内注射纯化质粒100 μg.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和抗preS2效价及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的水平.注射基因疫苗后第8周,活检取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PS诱导正常及转基因小鼠产生了抗HBs及抗preS2,并且抗preS2的出现早于抗HBs约1~2周.PS免疫8 周后,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为阴性.注射基因疫苗后第8周病理检查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肝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广泛浊肿和水样变性,而相应的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免疫前后肝组织内单个核淋巴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结论:研究表明HBV中蛋白基因疫苗能够有效诱导HBsAg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够清除转基因小鼠血清中的HBsAg和HBeAg;初步的实验结果为研制治疗HBV慢性感染的基因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C57小鼠单纯2/3肝切除后肝组织内与再生和肝干细胞有关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在4个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倒千里光碱组和倒千里光碱2/3肝切除组)的参照下,观察实验组C57小鼠单纯2/3肝切除后不同时间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核分裂相和卵圆细胞等)和CK19、AFP免疫组化检测情况.结果:单纯2/3肝切除后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成熟肝细胞通过大核分裂相分裂增生、轻重不等的小胆管/终末胆管增生反应和个别例中有类似于倒千里光碱肝切除模型组的卵圆细胞增生;尤其还有大小核分裂相分布等一些文献未提及的形态学改变.结论:本研究提出肝流域假说的初步设想:肝内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小胆管/终末胆管附近,是肝主质细胞的重要源头;在其向中央静脉方向的流向上产生各级分化程度不同的子代(自卵圆细胞到小肝细胞、成熟肝细胞),沿肝板形成该流域干流;而经由血流到达肝脏的过客性干细胞可不同程度地在不同区段作为该流域的支流汇入干流并转分化为肝系细胞.  相似文献   
58.
人胎肝干细胞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损伤肝脏中的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孕4.5~6周的人胚胎肝脏中分离培养肝干细胞,并观察其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损伤肝脏中的植入.方法:从孕4.5~6周的人胚胎肝脏中分离干细胞并进行体外长期培养,用RT PCR方法检测肝干细胞相关分子标志以及八聚物结合蛋白4(Oct-4)的表达,然后植入经四氯化碳(CCl4)造成急性肝损伤的SCID小鼠体内,在移植后2、l0、17d分别对受体鼠肝脏冰冻切片进行荧光观察和H-E染色.结果:所建立的胎肝细胞系不仅表达二肽水解酶Ⅳ(DPPⅣ)、白蛋白(Alb)、细胞角蛋白(CK)19、γ-谷氨酰转肽酶(γ-GT)、CK18、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等肝干细胞相关标志,还表达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在细胞移植后2 d,肝脏冰冻切片未见绿色荧光;移植后10 d和17d肝脏冰冻切片见散在的绿色荧光.对同一切片做H-E染色,发现绿色荧光部位为肝板内的多个成熟肝细胞.结论:从人胚胎肝脏中分离的干细胞能够植入SCID小鼠的损伤肝脏.  相似文献   
59.
产甲胎蛋白胃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加深对产甲胎蛋白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FPG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复习2001年11月~2002年6月87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其中诊断为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总结有关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清AFP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中,2例病理诊断为胃肝样腺癌.AFP、癌胚抗原(CEA)、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抗胰糜蛋白酶(α1-ACT)等免疫表型均呈阳性.常规化疗不能控制疾病进展,2者均出现肝转移.结论:AFPGC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出现肝转移,预后差.治疗首选胃癌根治术,术后推荐使用以丝裂霉素、伊立替康等为主的方案行辅助化疗,但仍有待发现更新的AFPGC综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第2、4、8、12周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及其他生化指标,测肝指数,RT-PCR法检测肝脏adipoR mRNA表达,肝组织切片苏丹Ⅲ脂肪染色、H-E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纤维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第2、4、8、12周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指数(r=-0.383,P=0.015)、肝脏炎症评分(r=-0.475,P=0.002)、纤维化评分(r=-0.459,P=0.003)均显著负相关。模型组肝脏adipoR1 mRNA表达逐步上升,adipoR2表达逐步下降,分别于4周、2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肝脏adipoR2 表达与肝指数(r=-0.431,P=0.006)、纤维化评分(r=-0.353,P=0.025)均显著负相关。结论:NAFLD大鼠肝脏adipoR mRNA表达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后者与肝脏脂肪性炎症、纤维化程度相关,提示血清脂联素降低,肝脏adipoR表达异常,尤其是adipoR2 mRNA降低与NAFL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