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桥本甲状腺炎(Hashintoto's thyroditis,HT)是一种器官特异的功能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甲状滤泡上皮细胞破坏凋亡为主,而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与否,可对病变发展产生影响^[1]。探讨HT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20^+、CD45RA^+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升高之间的关系,对于监测病变的性质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位列癌症死亡的第4位,其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及临床病理分级备受关注.有学者认为膜联蛋白(Annexin)Ⅰ、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可以作为提示预后的标志分子,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本实验旨在研究AnnexinⅠ和AnnexinⅡ的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分级和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颅底脑膜瘤临床特点和病理组织学类型,对487例颅底脑膜瘤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颅底脑膜瘤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31~35岁。肿瘤发生在颅前窝174例,占35.73%;颅前中窝202例,占41.48%;颅中窝26例,占5.34%;颅后窝85例,占17.45%,其中以颅前窝底和蝶骨嵴最多,分别占本组的22.79%和22.38%。组织学类型以脑膜内皮型最多,占40.86%(199/487);颅底脑膜瘤良性434例,占89.12%,间变型53例,占10.88%。结论:颅底脑膜瘤在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学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4.
含CD44 cDNA片段细胞系的构建及在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含CD44cDNA质粒PGEX2T和PAZ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利用此细胞系合成特异的CD44cDNA探针,原位检测肝癌中CD44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常规的质粒转化方法将质粒PGEX2T和PAZ转入DH5菌株中得到单克隆细胞系.并以从此细胞系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应用PCR法合成CD44cD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结果从DH51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CD44(2v-10v)cDNA(11kb),从DH52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全长的CD44cDNA(18kb),PCR合成的CD44v6cDNA探针长140bp.CD44v6mRNA的阳性检出率:转移高危组为800%(8/10),转移低危组为217%(5/2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从单克隆细胞系DH51和DH52中提取的质粒,经PCR扩增可得到特异的CD44cDNA探针.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倾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35g重量压迫裸露的大鼠胸T_(7~8)脊髓背侧5分钟,造成脊髓的压迫性损伤。伤后立即向蛛网膜下注射抗强啡肽A_(1~13)血清10μl(滴度为1:30000)或阿片k受体桔抗剂nor-BNI(100ng),并在创伤1、2、3小时分别给上述剂量的半量,观察伤后恢复情况。结果表明,给予抗强啡肽A_(1~13)血清后大鼠双后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快于nor-BNI组或对照组;nor-BNI组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快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表明,强啡肽抗血清和nor-BNI均可有效阻止或减轻脊髓受压损伤后产生的局部组织坏死,出血及神经细胞变性等病理改变,强啡肽抗血清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对乙醇性胃黏膜损伤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瑞巴派特、H:受体拮抗剂,单种及联合用药对乙醇所致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铝碳酸镁组,瑞巴派特组,法莫替丁组,铝碳酸镁+法莫替丁组,瑞巴派特+法莫替丁组,每组10只。预先给予以上药物,采用白酒诱发大鼠胃黏膜急性损伤的方法造模。比较各组损伤指数(UI)并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损伤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最严重,UI明显高于其他6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5组的UI均低于损伤对照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5组中,铝碳酸镁组,瑞巴派特组,法莫替丁组UI均高于铝碳酸镁+法莫替丁联合用药组,瑞巴派特+法莫替丁联合用药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黏膜HE染色镜下观,损伤对照组绝大部分为Ⅲ-Ⅳ级损伤。铝碳酸镁组,瑞巴派特组,法莫替丁组绝大部分为I-Ⅱ级的损伤,与损伤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绝大部分损伤仅为I级,无Ⅲ级以上的损伤,与损伤对照组及单种用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瑞巴派特、法莫替丁单种用药均能预防乙醇导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胃黏膜保护剂与抑酸剂联合用药的预防作用优于单种用药。  相似文献   
17.
病例摘要患者女 ,67岁。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12年 ,反复寒颤、发热伴低血压 10天 ,于 1995年 6月 9日上午 10时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 2周起感全身不适、畏寒、无咳嗽。自服“康泰克”未见好转。 5月 2 8日劳累后出现乏力、嗜睡、畏寒加重。次日夜间突然寒颤、大汗淋漓、意识丧失达 1小时 ,伴尿失禁 ,来我院急诊。体格检查 :体温 37.0℃、血压为零、神志尚清 ,反应迟钝。周围血WBC 19.8× 10 9/L ,中性 0 .88,淋巴 0 .12 ,血糖 18.7mmol/L ,血钠 12 7mmol/L ,血钾 3.2mmol/L ,血氯 91mmol/L。尿素氮 2 6.5mmo…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adr2.0)SMMU肝脏的组织学及免疫病理学特征.方法:以168只SPF级乙肝转基因小鼠及15只正常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取肝组织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并选取20例有明显单个核细胞肝内浸润的肝标本,免疫组化原位鉴定白细胞分化抗原的肝内分布.结果:37.5%的转基因小鼠肝脏出现人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样的病理改变,病变率随月龄增大显著增高;32.7%有更轻微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肝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多数为CD3 、CD4 细胞,未发现CD57 、CD8 细胞浸润.结论:乙肝转基因小鼠C57 TgN(HBVadr2.0)SMMU肝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与人慢性轻度乙肝组织学相类似.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对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4 μm孔径的Transwell小室将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和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按不同比例\[(C6NSCs):51(2×1054×104)、11(2×1052×105)、15(4×1042×105)\]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共培养7 d作为实验组,以单独培养的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SCID荷瘤动物模型观察共培养体系中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的成瘤能力;利用半定量RT-PCR及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分析在共培养体系中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MP2、c-Myc、Bcl-2、p53 mRNA)及Wnt信号分子蛋白(β-catenin、survivin)的表达。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组织切片中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有较多的核分裂像,核/质比例高;大片区域出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在实验组中,随着共培养体系中起始神经干细胞比例增高,肿瘤细胞异型性逐步降低。随着共培养体系中起始神经干细胞比例增高,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p53 mRNA的表达水平逐步增高,BMP2、c-Myc、Bcl-2 mRNA表达水平则逐步降低(P<0.05),β-catenin、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逐步降低(P<0.05)。结论大鼠神经干细胞在胶质瘤微环境中可能通过Wnt/β-catenin途径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程中的关键病理过程,若未得到抑制或逆转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肝星状细胞活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脂质代谢与其密切相关。肝脏内多种脂质代谢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途径改变代谢微环境,从而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导致肝纤维化。本文综述肝脏内脂质代谢变化激活肝星状细胞的途径(脂质代谢、固醇代谢和磷脂代谢)及其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以期从肝脏脂质代谢通路的角度为预防和逆转肝纤维化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