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2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背景:干细胞移植早期出现的大量细胞缺失可明显影响移植效果,目前已证实AKT1基因的过表达能明显抑制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过表达AKT1基因的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否在体内缺氧状态下抑制干细胞凋亡,及其修复受损心肌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7-02在苏州大学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梅山猪24只,由苏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方法:扩增AKT1 cDNA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扩增后,使用慢病毒转染系统进行基因重组,以其为载体转染建立稳定过表达AKT1基因的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BrdU标记。24只猪均应用明胶海绵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4周,随机均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性处理;DMEM组行冠脉内注射DMEM液5 mL;单纯细胞移植组行冠脉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 mL(1×107个细胞);AKT转染细胞移植组同法注射等量转染AKT1基因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主要观察指标:载体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结果,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估心功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 结果:①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均表明所获取的cDNA为AKT1的CDS功能区基因;转染入293T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48 h后,均可检测到强荧光出现;其蛋白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与已知分子量相符,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转染2周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稳定转录AKT1,其AKT1-mRNA的转录水平是原代细胞的120倍。②细胞移植前,梗死心脏的左室舒张末径增加,每搏量明显下降。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单纯细胞移植组、AKT转染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梗死区的收缩功能和血流灌注均有所改善,左室腔缩小,梗死区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且AKT转染细胞移植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 < 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DMEM组梗死区纤维化明显;单纯细胞移植组、AKT转染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均可见岛样心肌组织,且后者含有较丰富的小血管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移植4周后单纯细胞移植组、AKT转染细胞移植组心肌切片中均发现有VWF及Cx-43阳性表达,且后组Brdu和Cx-43双阳性细胞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前组(P < 0.05)。④细胞移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周后达峰值,后逐渐下降,至4周后接近正常水平;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至4周后明显低于同期模型对照组、DMEM组(P < 0.05),且明显低于移植前水平(P < 0.05)。 结论:使用携带目的基因AKT1的慢病毒系统转染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使其长期稳定过表达AKT1,移植体内后可能通过防止梗死区变薄、抑制收缩功能异常而改善左室功能,同时AKT1的过表达可显著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2.
病人 女,59岁.反复胸闷、气促、伴咳嗽及双下肢轻度水肿近2个月.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Ⅵ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P2亢进.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减少.心电图示SⅠ QⅡ TⅢ,电轴右偏.心脏超声(图1)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内径为2.3 cm,主肺动脉内充满中等回声物,大小约为1.7 cm×6.0 cm,与肺动脉壁附着,该回声物近肺动脉瓣口探及长约0.5 cm条索状回声物,随血流漂浮,肺动脉压71 mm Hg(9.46 kPa),伴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临床初步诊断为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进行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术中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夹进行房颤消融治疗,术后常规应用胺碘酮维持心律.结果 25例患者中,22例患者术中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术后2周,2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2例患者随访满1年,1个月、3个月时19例为窦性心律,6个月、1年时20例为窦性心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使用慢病毒系统建立AKT1基因过表达的稳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 扩增AKT1 cDNA基因,并构建AKT1-cDNA表达载体,再结合穿梭质粒pCDH1-AKT1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进行扩增后,使用慢病毒转染系统进行基因重组,并以其为载体转染猪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荧光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AKT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取的cDNA为AKT1的蛋白质编码功能区基因.293T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效率均达到90%以上.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表明,稳转细胞的AKT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原代细胞.结论 成功构建AKT1-cDNA表达载体;通过使用慢病毒系统,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长期稳定过表达AKT1.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 对148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0例.结果 145例患者痊愈出院.手术死亡3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总结91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经验.方法 心脏生物瓣膜置换91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53例,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生物瓣膜置换术1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2例,左心房折叠术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房颤射频消融7例.结果 89例患者手术治愈出院.死亡2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8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无抗凝意外、瓣膜损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胸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0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008例原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2年以上,首次就诊行保守治疗383例中第2次发生气胸215例(61.3%),仍行保守治疗23例,该23例中气胸再次发生15例(65.2%).随访2年以上腔镜手术247例,开胸手术268例,共计515例,腔镜手术术侧气胸复发12例(4.86%),开胸手术术侧气胸复发12例(4.48%).结论 对于保守治疗复发率明显偏高(苏南地区)的原发性气胸,应当采取比目前所认同的手术指征更为积极的手术方法,甚至对于原发性气胸首次发生的患者,手术也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8.
病人 女,28岁.因反复胸闷伴咳稀乳样痰2年.两年前病人妊娠3个月时出现无明确原因的胸闷,休息后可以缓解,但随之出现咳嗽,伴有咳稀薄乳白色痰液,偶伴血丝并夹杂絮状物.  相似文献   
99.
病人 女,59岁.反复胸闷、气促、伴咳嗽及双下肢轻度水肿近2个月.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Ⅵ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P2亢进.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减少.心电图示SⅠ QⅡ TⅢ,电轴右偏.心脏超声(图1)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内径为2.3 cm,主肺动脉内充满中等回声物,大小约为1.7 cm×6.0 cm,与肺动脉壁附着,该回声物近肺动脉瓣口探及长约0.5 cm条索状回声物,随血流漂浮,肺动脉压71 mm Hg(9.46 kPa),伴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临床初步诊断为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0.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报道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方法:2004-03/2008-10经增强血管CT(CTA)确诊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对其手术方法、手术结果、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1例痊愈,2例入院后不久即发生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结论:介入手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明显降低死亡率。血管内支架植入这一技术成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