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肉收缩模式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伪刺激组。4组电极片按顺序分别放置于患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腘绳肌的运动点,患者戴机状态下进行步行训练。在治疗前、行走5min、10min、15min后共4个时间节点,采集上述关键肌的肌电信号(sEMG)。通过肌肉主动收缩时sEMG信号变化,计算伸膝及踝背伸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CI)和中位频率(MDF)。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评定患者在不同训练时长的疲劳感。结果:电刺激组FES治疗5min和10min,踝背伸时腓肠肌的CI和伸膝时腘绳肌的CI低于治疗前和伪刺激组(P<0.05),但在15min后伸膝及踝背伸时拮抗肌的CI增高,尤其是伸膝时腘绳肌CI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刺激组胫前肌、腓肠肌、股直肌、腘绳肌的MDF在电刺激5min、10min和15min时较治疗前和伪刺激组均明显降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MDF值越低(P<0.05),而伪刺激组仅在伪刺激15min时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RPE提示所有患者在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没有疲劳感,但戴机行走10min、15min后出现明显疲劳,且电刺激组疲劳人数(40%,80%)占比要高于伪刺激组(20%,40%)。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5—10min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但15min刺激后伸膝及踝背伸活动时肌肉协同性下降,尤其是股直肌与腘绳肌的协调改善作用下降。为避免脑卒中患者疲劳的加重而影响FES治疗效果,电刺激戴机行走的时间建议不超过15min。  相似文献   
12.
背景: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可促进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上调与神经再生有关生长因子的表达,但是关于FES是否直接影响缺血梗死后大鼠神经再生未见具体报道。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刺激组,FES组,每组又随机分为治疗1d、3d、7d、14d四个亚组,模型成功48h后 FES组瘫痪侧前肢开始给予FES刺激,2次/d,10min/次,间隔10min。模型成功48h后给予腹腔注射BrdU(50mg/kg),2次/d,间隔4h。采用mNSS评分量表行功能评定,免疫荧光双标法动态检测缺血侧SVZ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增殖、迁移、分化的动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SVZ与NSCs增殖、分化密切相关的Wnt3蛋白表达变化。设置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第7d和14d,FES组的行为学评分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FES组大鼠梗死侧SVZ的BrdU ,BrdU /GFAP 阳性细胞数目在FES治疗第7d及14d明显增加(P<0.05);BrdU /DCX 细胞数目随着时间延长增加,且逐渐趋向缺血纹状体,在治疗第14d时阳性细胞数目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BrdU /NeuN 仅在治疗第14d时有少量表达,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不同时间点脑梗死大鼠梗死侧SVZ的Wnt3蛋白表达随着时间点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第7d、14d时间点上FES组大鼠Wnt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 结论:梗死后48小时开始给予FES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可能与其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苯妥英钠(PHT)作为传统抗癫癎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近70a.其有效安全血药浓度范围窄,极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已有不少相关报道[1~3],但尚无急性中毒后长期随访病例报道.现将我院神经内科经治的两例超大剂量服用苯妥英钠导致急性中毒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侧针刺曲池穴、外关穴的不同针刺状态对健康受试者双侧运动皮层(M1)长时程增强(LTP)样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8名健康受试者,取右侧曲池、外关穴,给予常规普通针刺,进针后行针,得气为度。于针刺前15 min、进针后30 min及拔针后20 min分别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皮层兴奋性,观察单侧针刺对成对关联刺激(PAS)诱导LTP脑可塑性的影响。操作方法:①TMSMEP的诱导:进行TMS刺激点定位,找到以最小的刺激强度产生最大MEP波幅的位置,即为FDI皮层运动点;并使用TMS外固定架固定线圈、激光定位仪监测。②检测静息运动诱发电位阈值(rMT):基于FDI对应的皮层运动点,寻找给予10次TMS刺激能够产生至少5个MEP波幅≥50μV的刺激强度,记录为rMT。③短潜伏期尺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刺激电极置于FDI肌腹,阴极在近端,刺激电流5~10 mA,刺激强度为食指轻微抽动为宜。④PAS-LTP脑可塑性的诱导:使用电刺激加磁刺激进行诱导,共200对刺激。每位受试者需进行8次检测,每次约80 min。2次检测需间隔1周,以避免针刺后效应影响试验结果。结果:①与针刺前比较,留针时针刺对侧M1区MEP波幅比降低,针刺同侧M1区MEP波幅比升高;拔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PAS诱导后,留针时针刺同侧M1区MEP波幅升高;起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单次针刺曲池、外关穴不同针刺状态(留针、拔针后)对双侧LTP脑可塑性的影响不同,可以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特异性改变双侧皮层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后仍存在一定的再生能力,有效的再生是构筑重建、代谢再现、功能修复的综合体现.再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行使功能的胞体存在,二是具有能够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针刺曲池、外关穴针刺前、留针时及拔针后不同时间点对健康受试者双侧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18例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针刺组和伪针刺组,每组9例。分别给予针刺和伪针刺干预。于针刺前10min、进针后30min及拔针后20min分别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皮质兴奋性(每30s 1次)。结果:①与针刺前比较,针刺组留针时针刺对侧M1区MEP波幅比降低,留针时针刺同侧及拔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比均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与针刺前比较,伪针刺组留针时及拔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针刺曲池、外关穴可以时间依赖性的调节健康受试者双侧M1区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事件相关电位P300探讨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以及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31例,血液透析滤过组21例,分别接受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300,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①尿毒症患者P300异常率为86.6%,高于健康对照组,表现为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②血液透析及血液透析滤过组患者治疗后P300的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治疗前比较,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上述改变血液透析滤过组较血液透析组更明显。结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血液净化可以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血液透析滤过优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研究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及前额叶皮质区突触素(SYP)、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择Wistar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8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的方法制作V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但不阻断颈总动脉。造模成功1周后,自主运动组大鼠在跑轮上自由运动,每日270m;强迫运动组在电动跑轮上行强迫运动,每日270m;功能性电刺激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模拟大鼠前肢在跑轮上行走时的动作,按9m/min的速度每日运动3次,每次10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成功后置于笼中自由活动。5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3周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后即刻取大鼠前额叶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突触素、突触后致密物-95的表达。 结果 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大鼠新奇事物认知指数分别为(0.65±0.15)、(0.59±0.12)和(0.62±0.14),较模型组的(0.45±0.13)均有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PSD-95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5)、(0.95±0.15)和(1.06±0.09),较模型组的(0.58±0.15)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机制是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前额叶皮质区突触后致密物-95的表达,但对突触素的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