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49篇 |
免费 | 1463篇 |
国内免费 | 8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8篇 |
儿科学 | 432篇 |
妇产科学 | 227篇 |
基础医学 | 1278篇 |
口腔科学 | 402篇 |
临床医学 | 3847篇 |
内科学 | 1869篇 |
皮肤病学 | 221篇 |
神经病学 | 496篇 |
特种医学 | 90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2003篇 |
综合类 | 7829篇 |
预防医学 | 2948篇 |
眼科学 | 298篇 |
药学 | 2972篇 |
54篇 | |
中国医学 | 2771篇 |
肿瘤学 | 9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9篇 |
2023年 | 572篇 |
2022年 | 590篇 |
2021年 | 750篇 |
2020年 | 648篇 |
2019年 | 547篇 |
2018年 | 621篇 |
2017年 | 359篇 |
2016年 | 488篇 |
2015年 | 544篇 |
2014年 | 1413篇 |
2013年 | 1080篇 |
2012年 | 1131篇 |
2011年 | 1276篇 |
2010年 | 1225篇 |
2009年 | 1315篇 |
2008年 | 1186篇 |
2007年 | 1298篇 |
2006年 | 1212篇 |
2005年 | 1283篇 |
2004年 | 1158篇 |
2003年 | 1093篇 |
2002年 | 801篇 |
2001年 | 866篇 |
2000年 | 818篇 |
1999年 | 858篇 |
1998年 | 789篇 |
1997年 | 818篇 |
1996年 | 716篇 |
1995年 | 657篇 |
1994年 | 559篇 |
1993年 | 438篇 |
1992年 | 380篇 |
1991年 | 378篇 |
1990年 | 304篇 |
1989年 | 260篇 |
1988年 | 154篇 |
1987年 | 127篇 |
1986年 | 112篇 |
1985年 | 113篇 |
1984年 | 101篇 |
1983年 | 101篇 |
1982年 | 86篇 |
1981年 | 52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19篇 |
1963年 | 12篇 |
1959年 | 17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巾的应用.方法 采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方式,显微切除人刑岩斜区脑膜瘤6例,肿瘤最大直径3.4~6.7 cm,平均4.5 cm,术中切除枕骨和乳突.完全显露横安和乙状窦,通过悬吊硬脑膜将它们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有效地减少了两个粗大的静脉窦对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的遮挡,手术视野明显增大,能够充分暴露小脑幕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与术前相同3例,2例出现新增脑神经损害,未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术后随访6-58个月.所有病例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具有增加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早期阻断肿瘤血液供应、避免过度牵拉小脑、改善深部结构的显露、有利于保护脑神经和重要血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以求提高疗效。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脊髓髓内神经鞘瘤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行肿瘤全切除手术,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可见5例肿瘤皆有包膜,与周围脊髓界限清楚。术后4例神经系统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脊髓髓内神经鞘瘤手术切除效果较好,超声导航下显微外科技术能精确区分肿瘤与正常脊髓组织,有利于肿瘤全切除并保护好周围脊髓组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3.
影像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颅内小病灶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像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颅内小病灶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 结合CT/MRI,在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计划系统指导下,对19例直径0.8~3.5cm的颅内病变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所有病灶均定位精确,一次手术切除,无死亡病例.病变性质:胶质瘤9例,转移瘤3例,脑囊虫3例,脑脓肿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结论 影像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颅内小病灶病变是一种定位精确、侵袭性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25例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TCD监测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男性23例,女2例。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11例(44%),右侧13例(52%),双侧狭窄而右侧较重者1例(4%)。除3例术中发生探头移位而未记录完整(均使用转流)外,余22例均全程监测。可根据CEA术中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了解术侧颈动脉远端供血情况,以确定是否转流。同时全程监测微栓子情况;术后有1例(4%)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缺损症状;2例(8%)出现谵妄;余22例(88%)未出现新发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EA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易损斑块、降低卒中风险,术中TCD监测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建立GL261胶质瘤细胞C57BL/6小鼠、C6胶质瘤细胞SD大鼠及BALB/c小鼠皮下动物模型,比较其肿瘤生长特点。方法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将体外培养小鼠GL261、大鼠C6胶质瘤细胞分别接种于C57BL/6小鼠及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C6胶质瘤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左前肢皮下。接种后观察不同种实验鼠的生存状态及肿瘤的生长特性,颅内模型于接种后7d、14d、21d、28d进行MRI检查,皮下模型测量体积,并绘制生长曲线。解剖标本,做组织病理学和胶质纤维酸性蛋(GFA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GL261胶质瘤细胞C57BL/6小鼠模型较之后两种模型在组织病理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而且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实验周期短,重复性好。结论 GL261胶质瘤细胞C57BL/6小鼠模型,其肿瘤生长特性及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可作为临床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996.
目前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尚未阐明,揭示面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再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大程度地恢复面神经功能,是学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发现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面神经核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水平。并且面神经损伤后,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通过不同机制使面神经核游离钙离子浓度达到更高水平,为面神经的再生修复的一系列反应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增高到一定程度可以使细胞发生钙超载而死亡。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A受体在面神经再生修复中对胆碱能受体效应的调控及机制目前仍为一空白领域。为了探讨GABAA受体在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本研究中建立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首次系统研究了大鼠面神经核中GABAA受体的表达以及面神经损伤后GABAA受体对烟碱受体效应的调控。研究发现在面神经核至少存在GABAA的α1、α3、α5、β1、β2、δ、γ3亚单位。并且面神经损伤后GABAA受体对烟碱受体介导的面神经核游离钙离子水平增高的效应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呈浓度依赖性。因此,通过本课题组一系列研究,我们认为周围性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游离钙离子浓度至少受到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的正向调控和GABAA受体的负向调控,从而为面神经再生修复提供合适的钙离子水平。 相似文献
997.
脑梗死相关白质疏松患者磁共振波谱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白质疏松的磁共振波谱表现特点,以及白质疏松的磁共振波谱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1例脑梗死伴白质疏松患者及21例非白质疏松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MSE)、画钟试验测试、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快速词汇测验(RVR)及WAIS数字广度测验;同时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双侧额叶白质的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及胆碱(Cho)的浓度。分析白质疏松的MRS表现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重度脑白质疏松组Cho/Cr值明显高于无、轻及中度疏松组;Cho/Cr值与白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左侧额叶白质NAA/Cr值与MMSE评分及画钟试验评分正相关;右侧Cho/Cr值与WAIS数字广度测验评分负相关。结论双侧额叶白质区MRS改变主要为Cho/Cr值升高,并且与白质疏松程度正相关。血管性认知障碍与双额叶白质区神经纤维损害不一定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全蝎醇提物(Ethanol Extracts of Scorpion,EES)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Lithium chloride-pilocarpine-induced status epilepticus,LiCl-Pilo SE)模型鼠SE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156只大鼠除6只为正常对照外,其余均建立LiCl-Pilo SE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丙戊酸钠(VPA)干预组(30只)和EES低(EESL,30只)、中(EESM,30只)和高(EESH,30只)干预组,各组再分为SE后6h、24h、48h、72h和7d 5个亚组,每亚组6只。使用TUNEL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各亚组海马TUNEL阳性细胞及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大鼠海马未见TUNEL阳性细胞,但可见极少量的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SE后6h各组致痫大鼠海马均可见部分TUNEL阳性细胞和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出现,主要分布在CA1区和CA3区,其中模型组TUNEL阳性细胞72h达高峰,而VPA、EESM和EESH干预组高峰提前到SE后48h,各组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均于SE后48h达高峰。经VPA和EES干预后各观察时点TUNEL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除EESL组个别时点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其中VPA与EESH组减少最多,EESM组次之,EESL组减少最少,而VPA与EESH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ES能防止 SE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并呈明显量-效关系,高剂量效果好。对Caspase-3表达的抑制可能是EES抗SE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9.
100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患者前后的听觉P300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方法应用美国脑诱发电位仪,对30例正常人和32例抑郁症患者在MECT治疗前后进行了P300检测,观察MECT治疗前后P姗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P300中的靶指标N2和P3潜伏期延迟(P〈0.01),靶波幅P3降低(P〈0.01)。②患者组经过MECT治疗后P300靶潜伏期N2和P3均有所恢复(P〈0.05—0.01)。但治疗后靶波幅P3明显下降(P〈0.01)。结论P300中的P3和N2联合应用可作为MECT治疗抑郁症监测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