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主诉吞咽不适感伴颈部酸痛2年,加重个月入。患者于2年前自感吞咽硬食时咽部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胃食管镜检查,未见明显阳性结果,于同期出现颈部酸痛感,偶有双侧手指指端麻木感,无明显上肢放射痛及“踩棉花感”。  相似文献   
82.
国人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国人枢椎侧弓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行侧弓螺钉植入提供依据.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7例干燥枢椎. 结果: 左/右侧弓前部(前弓)内倾角(上面观)αs=(38±8)°/(40±8)°,上倾角γ=(63±9)°/(62±8)°,上宽bs=(7.4±1.7) mm/(6.9±1.7) mm, 中宽bm=(5.2±1.5) mm/(5.2±1.4) mm, 下宽bi=(4.2±1.1) mm/(4.2±1.0) mm, 上关节突厚度dsa=(2.1±0.9) mm/(2.0±0.9) mm,前弓上高hup=(5.1±1.4) mm/(5.0±1.4) mm, 下高hip=(6.1±1.5) mm/(5.8±1.2) mm,进针点距下关节突外缘lla =(4.2±1.2) mm/(3.9±1.1) mm,距下关节突下缘hia=(9.4±1.6) mm/(9.4±1.8) mm, 距上关节突后缘los=(6.4±1.5) mm/(5.0±1.5) mm, 距椎弓峡部loi=(4.4±1.3) mm /(2.6±1.3) mm. 26(46%)例左侧及27(47%)例右侧bm<5.0 mm. 结论: 国人枢椎前弓bm比欧美人小,3.5 mm螺钉进钉风险大. 标准进针点偏前、内、上,进针方向内倾角偏大、上倾角偏小.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技巧,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行CEA45例,其中颈动脉硬化单侧狭窄36例、双侧9例。短暂性脑缺血(TIA)32例,缺血性脑卒中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4例。术前常规行多普勒彩超检查,9例行DSA检查,38例行CTA检查。颈内动脉起始段平均狭窄为(69±12)%。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及用牛心包补片作颈动脉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110min,脑缺血时间平均2min45s。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2例分别于术后6h及10h出现TIA。术后随访6~42个月,均未发生脑卒中。32例TIA病人,28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改善。1例8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30%),其余病人颈动脉均无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常规采用牛心包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使手术更安全有效及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微创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急性髌骨脱位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6~28岁,平均(21.8±5.3)岁。患者入选条件: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暴力外伤史,排除关节松弛和髌股关节发育异常。从发生髌骨脱位到手术的时间间隔为3~14 d,平均5.6 d。术中先行关节镜检查并清理关节腔内积血和处理关节软骨损伤后,在髌骨内侧做1个1.5 cm长纵行小切口,通过上下推移皮肤,在髌骨中上部拧入带线锚钉,使用过线方法折叠缝合髌内侧支持带,视髌骨复位情况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6.1个月。全部病例未再次发生脱位,恐惧试验全部阴性。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3例关节早期过屈时有轻度紧张感,随访患者均恢复伤前的生活状态。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重度髌股关节退行性改变。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急性髌骨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6.
脊椎结核疾患比较常见。胸椎体结核自发融合时若读片不认真,可导致序列判定错误和误诊。本文报道1例。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青年人颈椎间盘髓核MRI T2弛豫时间的特点,探讨其量化椎间盘髓核信号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6~8月对4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年龄18~30岁,平均25.8±3.1岁)行颈椎传统MR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s,T2WI),并采用T2弛豫时间成像技术扫描,生成正中矢状T2弛豫伪彩图。在MR T2WI序列上对颈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再在C2~C7各节段椎间盘髓核内选取5个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前点、前中点、中点、中后点、后点,并复制和粘贴到T2弛豫伪彩图上,分别测量各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各区域T2弛豫值,并对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不同节段、不同区域的T2弛豫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志愿者200个颈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87个(43.5%),Ⅱ级113个(56.5%)。相同节段Ⅰ级和Ⅱ级椎间盘髓核不同区域的T2弛豫值均从前点到中点有增大趋势,中点到后点有减少趋势。Ⅰ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不同区域内T2弛豫值均比Ⅱ级椎间盘相应节段和部位高(P0.05)。Ⅰ级和Ⅱ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前点和后点(除C5/6)的T2弛豫值均小于其他区域(P0.05),前中点、中点均高于其他区域的T2弛豫值(P0.05)。Ⅰ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弛豫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C2/3 67.71~80.92ms,C3/4 65.06~72.29ms,C4/5 68.92~76.07ms,C5/6 67.32~75.46ms,C6/7 69.86~76.05ms,Ⅱ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弛豫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C2/3 51.07~55.26ms,C3/4 52.87~56.11ms,C4/5 55.24~58.30ms,C5/6 56.39~60.38ms,C6/7 60.91~63.92ms。结论:青年人颈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不同、节段及区域不同,其髓核内T2弛豫值不同;T2弛豫值能准确反映颈椎间盘髓核信号变化,可用来量化椎间盘髓核信号。  相似文献   
88.
改良Galveston技术联合Isola系统治疗严重骶骨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9月~2006年8月,笔者采用改良Galveston技术联合Isola系统治疗严重骶骨骨折脱位2例,近期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1,男性,48岁,20米高处坠落致伤,伤后小便不能自解。查体:腰骶部局部隆起,压痛阳性,下肢肌力: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  相似文献   
89.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Ⅰ型13例,Ⅱ型28例,Ⅲ型37例,Ⅳ型15例,Ⅴ型4例。其中采用DHS内固定51例,髓内固定系统(Gamma钉和PFN)27例,人工关节置换术19例。结果术后随访83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术后并发症包括髋内翻5例;钢板断裂1例,骨折畸形愈合4例。根据董纪元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优43例,良28例,可5例,差7例,总优良率85.5%。结论根据骨折分型,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可以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Evans Ⅰ、Ⅱ型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DHS内固定,Ⅲ~Ⅴ型不稳定性骨折可选择髓内固定系统,不稳定性骨折合并明显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宜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90.
改良Abumi法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改良Abumi法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可行性。方法4具下颈椎的39例颈弓根(1例内横径(TID)<1.5mm排除在外)。对5例TID<3.0mm(组A)、3例3.0mm≤TID<3.5mm(组B),31例TID>3.5mm(组C)的椎弓根行改良Abumi法螺钉植入。先通过侧块松质骨刮除寻找椎板前壁(ACL)、上关节突前壁(ACS)和下关节突前壁(ACI)三者的汇聚点找到椎弓根入口(EP);再以椎弓根内壁(MCP)为参照,沿椎弓根髓腔钻孔。CT扫描明确孔道准确性。植入3.5mm直径螺钉后,再行CT扫描。结果钻孔后组B、组C的34例椎弓根四壁完整;组A的5例椎弓根外皮质(LCP)向外移位小于2mm。螺钉植入后CT复查,组C的椎弓根四壁保持完整,组B的LCP向外移位,组A的LCP向外进一步移位并骨折,但钉道方正确。结论改良Abumi法行下颈椎弓根螺钉植入能保持钉道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