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正患者,女,40岁,现役军人。体能测试后右小腿近端内侧持续疼痛2周就诊。体能测试前4周开始长跑锻炼,每日跑3.5~4 km,偶有右小腿近端不适,休息及外敷膏药后减轻。测试当天上午50 m折返跑,下午测试3 km跑,接近最后300 m时感觉左小腿近端疼痛,逐渐加重。坚持跑完全程后行走已呈跛行。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8月~2009年7月共153例腰腿痛并颈部或胸背部不适的患者接受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男84例,女69例,年龄14~82岁,平均47.9±13.7岁。观察其脊柱全长X线片,明确是否有腰椎X线平片难辨出的腰椎骶化。结果:共发现7例腰椎X线平片难辨出的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男5例,女2例,年龄21~60岁,平均39.7±13.7岁。所有骶化的椎体均为正常S1椎体矩形化表现,下方椎间隙为正常S1/2椎间融合表现。合并颈肋2例,第12肋骨缺如4例。结论:脊柱全长X线片能确诊单纯腰椎X线平片难以明确的非矩形化腰椎骶化。  相似文献   
83.
发生于椎管内的支气管源性囊肿称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SBC)。其来源有分离不全、潜能分化、脊索裂综合征和异常分化等四种假说。与此相关,其有时被归入前肠囊肿、神经管原肠囊肿、肠源性囊肿或内胚层囊肿。如囊肿主要为呼吸道上皮,则称SBC为妥。其多位于颈胸段椎管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近来有报道位于腰椎管、脊髓圆锥、马尾神经、骶管内及脊髓腹侧的SBC,表明其或许有其它发生机理或途径。临床可表现为受压部位神经根性痛、感觉运动障碍或脊髓压迫,不具特征性。普通X线平片多阴性,有时可见到椎体后缘凹陷或向前移位,椎管前后径增大等;MRI表现为长T1WI和长T2WI信号。确诊靠病理检验,手术切除为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4.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主诉吞咽不适感伴颈部酸痛2年,加重个月入。患者于2年前自感吞咽硬食时咽部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胃食管镜检查,未见明显阳性结果,于同期出现颈部酸痛感,偶有双侧手指指端麻木感,无明显上肢放射痛及“踩棉花感”。  相似文献   
85.
国人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国人枢椎侧弓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行侧弓螺钉植入提供依据.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7例干燥枢椎. 结果: 左/右侧弓前部(前弓)内倾角(上面观)αs=(38±8)°/(40±8)°,上倾角γ=(63±9)°/(62±8)°,上宽bs=(7.4±1.7) mm/(6.9±1.7) mm, 中宽bm=(5.2±1.5) mm/(5.2±1.4) mm, 下宽bi=(4.2±1.1) mm/(4.2±1.0) mm, 上关节突厚度dsa=(2.1±0.9) mm/(2.0±0.9) mm,前弓上高hup=(5.1±1.4) mm/(5.0±1.4) mm, 下高hip=(6.1±1.5) mm/(5.8±1.2) mm,进针点距下关节突外缘lla =(4.2±1.2) mm/(3.9±1.1) mm,距下关节突下缘hia=(9.4±1.6) mm/(9.4±1.8) mm, 距上关节突后缘los=(6.4±1.5) mm/(5.0±1.5) mm, 距椎弓峡部loi=(4.4±1.3) mm /(2.6±1.3) mm. 26(46%)例左侧及27(47%)例右侧bm<5.0 mm. 结论: 国人枢椎前弓bm比欧美人小,3.5 mm螺钉进钉风险大. 标准进针点偏前、内、上,进针方向内倾角偏大、上倾角偏小.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技巧,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行CEA45例,其中颈动脉硬化单侧狭窄36例、双侧9例。短暂性脑缺血(TIA)32例,缺血性脑卒中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4例。术前常规行多普勒彩超检查,9例行DSA检查,38例行CTA检查。颈内动脉起始段平均狭窄为(69±12)%。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及用牛心包补片作颈动脉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110min,脑缺血时间平均2min45s。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2例分别于术后6h及10h出现TIA。术后随访6~42个月,均未发生脑卒中。32例TIA病人,28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改善。1例8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30%),其余病人颈动脉均无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常规采用牛心包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使手术更安全有效及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微创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急性髌骨脱位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6~28岁,平均(21.8±5.3)岁。患者入选条件: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暴力外伤史,排除关节松弛和髌股关节发育异常。从发生髌骨脱位到手术的时间间隔为3~14 d,平均5.6 d。术中先行关节镜检查并清理关节腔内积血和处理关节软骨损伤后,在髌骨内侧做1个1.5 cm长纵行小切口,通过上下推移皮肤,在髌骨中上部拧入带线锚钉,使用过线方法折叠缝合髌内侧支持带,视髌骨复位情况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6.1个月。全部病例未再次发生脱位,恐惧试验全部阴性。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3例关节早期过屈时有轻度紧张感,随访患者均恢复伤前的生活状态。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重度髌股关节退行性改变。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急性髌骨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9.
脊椎结核疾患比较常见。胸椎体结核自发融合时若读片不认真,可导致序列判定错误和误诊。本文报道1例。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青年人颈椎间盘髓核MRI T2弛豫时间的特点,探讨其量化椎间盘髓核信号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6~8月对4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年龄18~30岁,平均25.8±3.1岁)行颈椎传统MR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s,T2WI),并采用T2弛豫时间成像技术扫描,生成正中矢状T2弛豫伪彩图。在MR T2WI序列上对颈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再在C2~C7各节段椎间盘髓核内选取5个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前点、前中点、中点、中后点、后点,并复制和粘贴到T2弛豫伪彩图上,分别测量各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各区域T2弛豫值,并对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不同节段、不同区域的T2弛豫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志愿者200个颈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87个(43.5%),Ⅱ级113个(56.5%)。相同节段Ⅰ级和Ⅱ级椎间盘髓核不同区域的T2弛豫值均从前点到中点有增大趋势,中点到后点有减少趋势。Ⅰ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不同区域内T2弛豫值均比Ⅱ级椎间盘相应节段和部位高(P0.05)。Ⅰ级和Ⅱ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前点和后点(除C5/6)的T2弛豫值均小于其他区域(P0.05),前中点、中点均高于其他区域的T2弛豫值(P0.05)。Ⅰ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弛豫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C2/3 67.71~80.92ms,C3/4 65.06~72.29ms,C4/5 68.92~76.07ms,C5/6 67.32~75.46ms,C6/7 69.86~76.05ms,Ⅱ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弛豫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C2/3 51.07~55.26ms,C3/4 52.87~56.11ms,C4/5 55.24~58.30ms,C5/6 56.39~60.38ms,C6/7 60.91~63.92ms。结论:青年人颈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不同、节段及区域不同,其髓核内T2弛豫值不同;T2弛豫值能准确反映颈椎间盘髓核信号变化,可用来量化椎间盘髓核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