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何勍  阮狄克  王德利  张超  侯黎升  丁宇 《中国骨伤》2007,20(11):779-780
微创技术的应用是外科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腰椎后路椎间盘镜(MED)系统的不断改进完善和手术技巧的提高,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正逐步成为一种常规术式。我科应用该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现就手术适应证、术后早期康复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2.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采用髂骨块植骨/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2月采用单椎体次全切除术并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CSM患者21例(A组),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术并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CSM患者32例(B组),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角度、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融合率、沉降率及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角度及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1例发生植骨未融合,B组无植骨未融合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沉降率(34.3%)高于A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末次随访时发生沉降者JOA评分与未发生沉降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并未影响远期临床疗效。结论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CSM,与采用传统髂骨块植骨融合相比,术中采用Cage填充自体碎骨植骨可获得相近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Cage沉降并未显著影响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3.
目的了解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引导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的有效性。方法8例新鲜枢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行钻孔和植入螺钉,实验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定位器与枢椎椎板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关系,安放好定位器后在定位器引导下钻孔和植入螺钉。结果对照组1例螺钉穿破枢椎上关节面,1例穿破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外侧骨皮质,实验组无1例出现植钉错误。结论利用可调试枢椎定位器在计算机模拟辅助下引导钻孔和进钉,可使植钉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4.
目的:探讨石膏铁丝夹板联用治疗指、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7年9月~1998年12月,采用石膏铁丝夹板联用固定指、掌骨骨折,32例34处骨折获得随访.其中男性29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0岁(平均28.5岁);22例病人在伤后6h内获得处理;3例开放骨折中的2例为严重开放粉碎骨折.损伤机制为:用手击打重物10例,被他人持重物打伤9例,摔倒后患手或患指触地8例,重物砸伤3例,车祸伤2例.随访时间平均4.5月(2~6月).结果:32例34处骨折,优26处,良7处,可1处,差1处,优良率94.1%.结论:石膏铁丝夹板联用治疗手部骨折,在患指持续牵引、三维固定的同时,将健指解放出来,方法简单,成本低,是治疗手部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5.
目的 国内学者认为,杵状棘突(DSP)是游离S1棘突与L5棘突融合而成,通过X线正位平片可确立诊断。本研究通过影像学及肉眼观察验证该观点。 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16年7月X片检查符合DSP诊断的病例,观察其正侧位片,行CT及MR检查者观察正中矢状位图像,查找反映DSP组成的依据。行手术者肉眼观察。 结果 16例符合X片诊断标准,正位DSP下部占据S1椎板中央缺损区,12例在侧位片DSP轮廓呈鱼鳍状,其中7例边缘光滑,4例远端后缘可见一凹痕,1例远端陈旧骨折移位。3例CT扫描者中,2例行矢状面重建,可见X 片对应的DSP凹痕区变窄,狭窄区上下有硬化带。3例行MR检查,2例凹痕区T1WI及T2WI呈低信号,硬化带T1WI及T2WI呈高信号,1例凹痕区呈正常棘突间韧带信号。2例手术者中1例在DSP远端背侧辨出凹痕。 结论 本研究支持DSP由L5棘突及游离S1棘突融合而成的观点。普通平片可确诊DSP。  相似文献   
206.
患者女,81岁,2009年2月腰扭伤后出现剧痛,持续不缓解。2009年4月来诊。查体:L1棘突压痛,叩击痛。x线片示腰椎严重骨质疏松,T11、L1椎体楔形变(图1)。MRI示T11、L1椎体T1WI、T2WI低信号,脂肪抑制像高信号,椎弓附件无异常(图2)。诊为T11、L1椎体亚急性骨折。  相似文献   
207.
患者,男性,64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伴大小便失禁20d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平车推入病房,胸背部无压痛,脐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Ⅱ级,腹壁、提睾、肛周反射消失,左膝腱反射正常,右膝腱、双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X线平片未发现异常;CT(见图1)示:T10左侧椎板内侧有一蘑菇状骨性突起,胸椎MRI(见图2)示:T10~11平面椎管内类圆形短T1、T2信号影,基底与后方椎板相连,压迫脊髓及硬膜囊;术前诊断为:胸椎管内占位病变性质待查:(1)骨软骨瘤;(2)黄韧带骨化.全麻下行T10~11椎板切除,从病变4周正常结构处包绕,完整切除肿物,见肿物表面光滑,为软骨样结构,有蒂与T10左侧椎板相连,肿物与硬膜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为骨软骨瘤.……  相似文献   
208.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处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四壁及入口毗邻结构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临床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对8例新鲜颈椎进行DR摄片和螺旋CT扫描重建。在AutoCAD软件中测量CT图像显示的椎弓根四壁及入口处毗邻结构(包括上关节突前壁(ACS)、椎板前壁(ACL)、下关节突前壁(ACI)和横突孔后壁(PCT))的皮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斜位DR片示颈椎椎弓根内壁(MCP)、上壁(SCP)、下壁(ICP)皮质较厚,而外壁(LCP)菲薄。统计学分析发现同一颈椎的MCP、SCP、ICP、ACL、ACS和ACI之间的厚度无差别,LCP和PCT皮质菲薄,明显薄于前6项指标。MCP、SCP、ICP、ACS和PCT在C3-7间的厚度无差别,PCTc明显小于其它4项指标。结论:同一颈椎PCT和LCP明显薄于其它各项指标,提示PCT和LCP抵抗外力强度最小,MCP、SCP、ICP和ACS在C3-7间厚度无差别,提示其在不同颈椎间抵抗外力可能一致。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时应该避免靠近PCT和LCP。  相似文献   
209.
目的探讨应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科同一组医生采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7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5例,平均年龄71岁(62~85岁)。伤后2~5 d实施手术,患者取"沙滩椅位"或仰卧位,选择延长的肱骨近端切口,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采用加长型Philos钛板螺钉固定。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满意,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随访6~32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加长型Philos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安装相对容易、固定牢靠的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10.
目的探讨全颈椎(whole cervical spine,WCS)屈伸运动时上颈椎(upper cervical spine,UCS)及下颈椎(Subaxial cervical spine,SCS)在矢状面的屈伸运动特点。方法 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排除骨性畸形的男性57例,年龄12~84岁,平均(45.9±15.0)岁;女性66例,年龄21~81岁,平均(49.0±15.4)岁。在WCS中立、过伸及过屈侧位数字化X线片上绘制C2椎体后缘线(posterior edge of C2vertebral body,PEC2)、C6椎体后缘线(posterior edge of C6vertebral body,PEC6)、下颌底线(inferior edge of mandible,IEM)。测量各姿势下IEM与PEC2夹角[即UCS角(angle of UCS,AUCS)]、PEC2与PEC6夹角[即SCS角(angle of SCS,ASCS)]、IEM与PEC6夹角[即WCS角(angle of WCS,AWCS)]。计算WCS由过屈向中立(F→N)、中立向过伸(N→E)及过屈向过伸(F→E)变换时各自角度变化(range of angle,RA)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男性、女性的RAWCSF→N分别为(25.50±11.3)°、(24.80±9.50)°,RAUCSF→N分别为(8.50±8.40)°、(7.70±7.20)°,RASCSF→N分别为(17.0±8.70)°、(17.50±7.50)°,RAWCSN→E分别为(33.30±13.8)°、(39.30±16.90)°,RAUCSN→E分别为(13.70±9.80)°、(15.60±8.20)°,RASCSN→E分别为(19.70±12.0)°、(23.40±13.60)°,RAWCSF→E分别为(58.90±15.00)°、(64.20±18.40)°,RAUCSF→E分别为(22.20±9.30)°、(23.30±8.20)°,RASCSF→E分别为(36.70±15.70)°、(40.90±15.90)°。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示,WCS在F→N,N→E及F→E过程中,RA主要发生于SCS而非UCS(P0.01);男性RAWCS和RAUCS,女性RAWCS、RAUCS和RASCS在N→F阶段变化明显小于N→E阶段(P0.05),男性的ARSCSF→N与ARSCSN→E差别无统计学意义。WCS在屈伸过程中,部分UCS或SCS出现逆向运动,少数病例屈伸主要发生于UCS。结论总体而言,WCS屈伸主要发生在SCS,但个别病例在UCS。WCS中立位并非WCS、UCS及SCS屈伸的中点,而是靠近屈侧(男性SCS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