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学部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明确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方法:对57例干燥成人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对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C1-2椎体间连接痕迹。以此为依据,明确枢椎各结构的具体部位。对20例志愿者的枢椎CT三维重建以及MRI图像进行分析,验证前述结论。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的突起部分,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的椎体相似;两侧的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之间为皮质凹陷区域;CT扫描见枢椎上终板残留位于三角形突起的上厅1.2~1.8mm处,呈圆饼形跨越约1.8~2.4mm同齿突的下终板残留结合在一起。位于椎弓侧方的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上倾角大,后者小。前者外壁菲薄,多数有滋养血管孔存在,而后者内外侧皮质厚度较一致。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椎弓侧方为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两个部分,后者为典型Hangman骨折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2.
目的总结分析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78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4例中出现早期并发症80例(10.2%)。其中术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36例(4.6%),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发生硬脊膜撕裂及脑脊液漏31例(4.0%),27例术中硬脊膜撕裂,缝合修补24例,3例裂口较小者取皮下脂肪覆盖;4例术后发现隐性脑脊液漏,延长引流至术后12 d或24 h引流量50 ml拔除引流管。术中神经根损伤9例(1.1%),7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另2例遗留足背感觉麻木或足下垂。伤口深部感染4例(0.5%),2例行清创、保留内固定、抗感染治疗痊愈,1例行清创、取出内固定、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痊愈。结论熟练掌握腰椎解剖知识、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仔细观察、及时处理是防治下腰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3.
上颈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颈段椎管内肿瘤较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误诊,加之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较大,故而治疗困难。本文报道我科于2004年9月~2005年4月间收治的4例上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并对该部位肿瘤的特点、早期诊断方法、疗效以及导致误诊的原因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4.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进展与脑卒中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提高斑块稳定性对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尤为重要.本综述系统回顾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背景,斑块稳定性的概念,颈动脉狭窄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斑块稳定性的发病机制,最后阐述评估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5.
目的比较Hangman骨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椎板的骨折暴力和螺钉的拔出力。方法8例包含枢椎的新鲜颈椎标本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模拟寻找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后,造成Ⅰ型Hangman骨折模型,分为单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A组,2例4侧)、双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B组,4例8侧)和单侧加垫圈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C组,2例4侧),钻入3.5mmAO皮质骨螺钉后进行螺钉拔出试验。结果A、B两组在螺钉拔出前均发生钉孔周围椎板骨质的凹陷或骨折,椎板骨折暴力分别为(11.58±3.18)kg(8.5~16.0kg)和(25.75±2.4)kg(22.5~28.3kg),螺钉拔出力分别为(29.65±3.89)kg(25.0~33.6kg)和(30.90±3.99)kg(26.8~38.0kg)。C组未见钉孔周围椎板骨折发生,螺钉拔出力为(33.83±4.20)kg(28.0~37.0kg)。结论在用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时,AO皮质骨螺钉钉尾添加垫圈可使钉孔处椎板抗骨折暴力明显增强,大于螺钉的拔出力。单侧垫圈螺钉固定组的固定效果略优于双侧单纯皮质骨螺钉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6.
患者,男,12岁,左前臂摔伤后1h来诊。查体:左前臂远端掌屈、桡偏畸形,手部感觉、运动正常。X线片示:左前臂B型盖氏骨折合并尺骨青枝骨折。臂丛麻醉下行手法复位,桡骨侧方移位纠正不满意。切开复位见骨折处软组织嵌压,复位后对位不稳定;行3孔普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77.
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致压的主要病变部位,为尽快解除压迫神经,恢复功能提供保障。笔者通过对30例脊柱术后患者检查并手术,来探讨其临床价值和在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指导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68岁,平均36·8岁。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0个月~12年,术后随访6~20个月。颈椎术后7例,其中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后4例,单纯后路减压术后3例;胸椎术后12例;腰椎术后11例。脊柱翻修术的原因:首次手术后神经压迫症状无缓解或复发者21例、脊柱不稳者5例、融合术失败者2例、内植物断裂者2例,其中神经压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8.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变及肿瘤的治疗中。目的:评估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连续诊治的9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6、12、24个月时分别进行电话随访以评价食道功能。结果:75例患者完成所有关于食道功能的电话随访,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2岁。52例行单节段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接骨板内固定术(ACDF),23例行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接骨板内固定术(ACCF)。54例患者完成门诊影像学随访,内固定位置、植骨融合良好,局部无异常动度。术后3、6、12、24个月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8%(21/75,男9例,女12例)、21%(14/75,男6例,女8例)、8%(6/75,男2例,女4例)、4%(3/75,均为女性)。单节段ACDF和单椎体ACCF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9%(10/52)、49%(11/23)。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但随着术后康复的进行,食道功能障碍现象显著减少。女性较男性具有更高的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手术节段的增多及内固定的占位亦会造成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增高。术中尽量减少对食道的刺激可能减少术后出现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9.
腰椎间盘突出自发性吸收偶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自发性吸收并其它节段椎间盘突出进展加重。患者女性,1942年出生,2013-12-19因右侧腰腿痛MR证实为L_(3-4)椎间盘右极外侧型突出,同时有无症状性L_(4-5)椎间盘膨出及L_5-S_1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2014年6月MR复查L_(3-4)突出椎间盘缩小。2016年6月患者新发左侧腰腿痛,CT及MR检查发现L_(3-4)突出间盘消失,出现症状性L_(4-5)椎间盘突出并左侧黄韧带肥厚及无症状性L_5-S_1椎间盘右椎间孔型突出。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再次缓解。提示同一患者可在某一节段突出椎间盘自发吸收同时或先后出现其它节段间盘突出或突出增大。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0.
背景:Silver—PACS系统的功能尚不完善,其图像浏览软件ImageViewer可对序列原始横断面CT图像实施多平面重建,但对重建图像不具有定量电子测量功能。 目的:探索利用AutoCAD2006对ImageViewer重建的下颈椎多平面重建CT图像行定量测量,以弥补现有ImageViewer版本的功能不足。设计、时间及地点:定量测量试验,2007-06/08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放射科完成原始图像扫描,后续定量测量在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8具自愿捐献新鲜下颈椎标本,GE公司的Lightspeed 16排螺旋CT。 方法:螺旋CT对俯卧位颈椎标本行5mm层厚连续容积扫描,标本纵轴需同CT扫描轴相平行,在AW工作站以0.625mm层厚、0.625mm间隔内插法获得原始连续横断面图像。以Dicom格式存储后在ImageViewer界面打开,重建出满意的多平面重建CT图像;利用电脑的Prtsc功能,在Adobe Photoshop软件中将重建好的带刻度标示的MPR图像转化为*.JPG格式保存;以光栅图像格式在AutoCAD软件中打开,完成定量电子测量。 主要观察指标:重建颈椎弓根内、外、下、下壁及上、下关节突前壁皮质厚度。 结果:在ImageViewer界面成功重建了下颈椎多平面重建CT图像,利用AutoCAD对重建图像成功进行颈椎弓根四壁皮质厚度及上下关节突前壁厚度的电子定量测量,发现颈椎弓根外壁皮质明显薄于其他各壁(P〈0.05)。 结论:以序列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ImageViewer界面可重建出满意的多平面重建CT图像,在AutoCAD中可对重建图像精确定量测量,弥补了ImageViewer软件现有版本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