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80篇 |
综合类 | 6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白芨胶载EGF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如何促进创伤后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其中EGF和白芨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深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将EGF和白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 EGF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相应的临床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首先由Stanley Cohen[1]于1962年从雄鼠颌下腺中分离出来并纯化,随后从人尿中分离出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hEGF)。1975年,Gregory等研究证实hEGF与鼠EGF有非常相似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活… 相似文献
42.
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硝普钠对创伤愈合影响的时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创伤愈合过程不同时间对肉芽组织生长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对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A、B、C、D组,每组12只,通过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并分别在创面局部应用5%葡萄糖溶液、0.5mmol/L、1mmol/L、2mmol/L和4mmol/L硝普钠,观察及测量创伤后3天、7天、10天和14天的肉芽生长情况、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密度和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实验A、B组相对于对照组和实验C、D组表现出更好的伤口愈合,且瘢痕形成最小。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NO具有显著的促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伤后第7~10天,小剂量的NO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远远大于大剂量NO。局部过量的NO聚积可阻碍正常的伤口愈合,并呈现全身毒性反应。在伤后7~10天应用外源性NO可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43.
44.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各种器官及组织移植过程中导致早期失去功能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细胞凋亡是造成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现将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原癌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以及其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探讨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人体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手术切取注射隆乳术后乳房内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周围增生的纤维包膜共22例,送透射电镜观察并摄片.结果 细胞内大部分细胞器溶解、消失;线粒体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消失,出现空化现象;粗面内质网扩张,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消失,有的甚至全部融合消失,部分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结论 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人体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显著地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7.
几丁糖对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应用几丁糖前后,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几丁糖对纤维包膜血运情况的影响。方法制作应用几丁糖干预埋置扩张器的动物模型及其常规对照模型各15个,取材制作CD34染色切片后,随机选取光镜100倍下CD34染色切片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个视野.人工计数毛细血管数量,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的毛细血管数量平均每视野(8.200±2.150)个,对照组的毛细血管数量平均每视野(7.900±1.729)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不会减少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从而不会影响纤维包膜对扩张后皮瓣的血供与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48.
背景:丹参被认为有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16):对照组:不进行灌注干预;缺血再灌注组:术前3 d至术后5 d,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丹参组:将生理盐水换为等量的丹参注射液。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细胞间黏附分子1、核因子κB含量,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皮瓣成活率。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丹参组于再灌注后2,8,24 h,对照组于术后10,16,32 h,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值以及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均呈现出:缺血再灌注组>丹参组>对照组(P < 0.01)。皮瓣成活率为:缺血再灌注组<丹参组<对照组(P < 0.01)。结果提示,丹参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激活环形炎症反应通路及自身即具有的抗氧化、提高机体总体抗氧化的能力,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L-精氨酸(L-arginine,L-Arg)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联合应用对伤口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背部创伤模型,在创面局部应用纤维连结蛋白同时应用L-精氨酸灌胃,分别在术后3、7、10、14天切取创面的愈合组织,进行HE、VG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应用FN和L-Arg组实验动物创面的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和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Arg和FN联合应用对促进大鼠背部创面的修复,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