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乳房下皱襞超微结构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乳房下皱襞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概括起来可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乳房下皱襞处存在乳房下皱襞韧带,此韧带结构是形成乳房下皱襞的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并不存在此韧带结构,而只是一些纤维带,这些纤维带不是真正的韧带,它们属于乳腺筋膜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对新鲜女性尸体乳房行大体解剖。  相似文献   
12.
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 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s trichrome 染色切片,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共研究乳房20只,在乳房下皱襞组可见皮肤真皮层内红色的纤维组织排列平行于乳房下皱襞的长轴,胶原纤维的断面较少,各组的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乳房下皱襞区域无下皱襞韧带结构,真皮内胶原纤维的密度和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婴儿血管瘤采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瘤体内注射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12个月后临床效果。结果 60例中13例经1次注射后血管瘤局部血流信号消失,28例经2次注射后血管瘤局部血流信号消失,19例经3次注射后血管瘤局部血流信号消失。60例均跟踪随访12个月,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IV级52例,III级7例,Ⅱ级1例,有效率100%,治愈率为86.7%。5例注射后出现局部肿胀,2例注射3 d后出现局部皮肤发黑、坏死,1例注射过程中出现咳嗽,给予相应处理均缓解。结论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儿血管瘤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症及扁平疣的临床疗效。 方法 应用光斑直径2mm,能量密度3.8~6.0J/cm^2 532nmNd:YAG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症638例,扁平疣275例。 结果 一次治疗痊愈率达93.5%(854/913),二次治疗痊愈率100.0%。术后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264例(28.9%),均无瘢痕形成。 结论 Nd:YAG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症、扁平疣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损伤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在创伤愈合过程不同时间,对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在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3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及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完成。以硝普钠为一氧化氮供体,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硝普钠0.5,1,2,4mmol/L组,每组12只,通过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并分别在创面局部应用50g/L葡萄糖溶液、0.5,1,2,4mmol/L硝普钠,观察及测量创伤后3,7,10,14d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和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形态学观察:对照组于创伤后14d可完全愈合;硝普钠0.5mmoL/L组及1mmoL/L组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且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三四天;硝普钠2mmoL/L组及4mmoL/L组愈合情况不良,完全愈合时间延迟,皮肤张力较低,炎症反应明显。②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大鼠皮肤创伤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毛囊和骨骼肌细胞以及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不同程度的表达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对照组在第3天和第14天分别呈现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颗粒表达高峰,而硝普钠各组仅在第7~10天出现表达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高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③羟脯氨酸含量:对照组从创伤后第3,7,10,14天羟脯氨酸含量进行性增加[依次为(1.637±0.127),(2.250±0.169),(2.420±0.201),(2.908±0.241)mg/g];硝普钠0.5mmol/L组在创伤后第3,7天羟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组[(1.435±0.147),(1.766±0.211)mg/g,P<0.05或P<0.01],而在第10天和第14天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3.128±0.240),(3.437±0.239)mg/g,P<0.01];硝普钠1mmol/L组和2mmol/L组在第10天和第14天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mmol/L组:(3.244±0.245)(3.582±0.282)mg/g,P<0.01;硝普钠2mmol/L组:(3.666±0.263),(4.301±0.268)mg/g,P<0.01);硝普钠4mmol/L组仅在创伤后第3天表现比对照组多[(1.912±0.139)mg/g,P<0.01),其余均与对照组水平相近。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一氧化氮具有显著的促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伤后第7~10天,小剂量的一氧化氮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远远大于大剂量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几丁糖干预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观察应用前后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及扩张后皮瓣回缩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分析几丁糖对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2006年以来,对每位患者同时应用二个扩张器修复病变部位,共对24例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每个患者均在病变周围两侧(选取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时,同一区域适于同时应用二个100lm扩张器修复病变的患者24例),两侧各埋置10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一枚;均将其中一侧设为治疗组,另一侧设为对照组(并做标记),取材进行Masson染色后,随机选取光镜100倍Masson染色切片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个视野,应用捷达病理图像彩色分析系统测量平均灰度。对两组间平均灰度进行比较。了解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全部取材成功。治疗组纤维包膜组织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69.935±16.015,156.945±13.546,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干预扩张器置入后纤维薄膜形成的过程中,几丁糖可以使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中的胶原纤维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扩张后皮瓣的收缩率。  相似文献   
17.
扩张器重叠扩张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扩张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同一腔隙内埋置两个大小不同的扩张器,对重叠放置的扩张器按照先浅后深的顺序逐步扩张至额定容积的1.5倍。结果:自2003年1月以来,采用重叠扩张术修复各种类型的皮肤软组织缺损36例,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与传统组织扩张技术相比,重叠扩张技术在同等剥离腔隙、同等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地有效扩张面积,同时可以减少扩张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罂栗碱的通用名为盐酸罂粟碱(papaveringe hydrochlo—ride),是“‘种鸦片类生物碱,化学名称为1-[(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6,7-二甲氧基异喹啉盐酸盐,为血管扩张药。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revious experiments have confirme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 upregulate cholinergic expression in neurons isolated from the embryonic rat hippocampus and cerebral cortex. Therefore, BMPs could be useful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OBJECTIVE: BMP-4 was infused into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of fomix-fimbria transected rats to test the effects of BMP-4 on cholinergic expression in dentate gyrus neurons, and to observe changes in spatial memory behavior. DESIG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SETT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nd Laboratory for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Geriatrics,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MATERIALS: Twenty-seven healthy adult male Sprague Dawley (SD) rats, weighing 250-300 g, were provided by the Laboratory Animal Center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Reagents: BMP-4 (B-2680, Sigma Company) and 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 (CHAT) antibody (AB5042, Chemicon Company)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Equipments: a rat stereotaxic instrument (type: SN-2N, Narushige Group, Japan) and Image-prog-plus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Media Cybernetics company, US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protocol was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ethic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care of animals. METHODS: This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Institute of Geriatrics,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tween July 2004 and March 2005.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Alzheimer's disease group (n = 7), normal control group (n = 5), BMP-4-Alzheimer's disease group (n = 8), and model group (n = 7).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group, the left hippocampal fomix-fimbria of rats was transected to mimic Alzheimer's disease symptoms. In the BMP-4-Alzheimer's disease group, 1 μt L BMP-4 (10 mg/L) was perfused into the left dentate gyrus with a microinjector at 1 μ L/min. In the model group, 1 μ L saline was perfused into the same position by the same method  相似文献   
20.
单纯减压对皮神经卡压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在大鼠皮神经卡压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单纯减压术对皮神经卡压的作用,以探讨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理论依据。方法:用内径0.4 mm的硅胶管卡压大鼠双侧隐神经1周,以建立皮神经卡压模型。然后去除左侧隐神经上的硅胶管作为减压侧,保留右侧隐神经上的硅胶管作为卡压侧。将2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n=10):减压术后1周进行实验研究;B组(n=10):减压术后3周进行实验研究;C组(n=8):仅以硅胶管卡压隐神经1周,不进行减压。各组均进行大体形态观察、电生理学检测和组织学检测。结果:A组和B组卡压侧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改变与C组相比均明显加重,而且B组卡压侧的改变比A组卡压侧更为严重。相反A组和B组减压侧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改变与C组相比均有明显的恢复,且B组减压侧的恢复优于A组减压侧。结论:①单纯的减压术可使受压皮神经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得到较好的改善;②皮神经卡压损伤程度与卡压时间相关,卡压时间越长损伤越重,及早去除卡压因素有利于损伤神经的结构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