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1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广西七城市围产儿神经管缺陷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神经管缺陷的基本分布情况,分析其环境及行为危险因素。【方法】以入户或电话采访的方式对病例和对照的双亲进行调查.获取他们是否暴露于相关因素的资料,再对暴露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为9.87/10^4,无脑儿、脑积水占的比例较高,居住地在农村占的比例比城市略高。母亲营养状况不佳、有妊娠合并症、孕期发热和父亲酗酒与神经管缺陷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为减少神经管缺陷的发生.育龄妇女除了增补叶酸以外.还应避免暴露于某些环境及行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2.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前的数据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3.
广西2000年出生缺陷环境致畸因素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西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及其环境致畸危险因素的危险度。[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广西7城市2000年出生的905例围生儿(包括281例出生缺陷儿和624例正常儿)进行研究,对孕妇在孕期接触的各种环境致畸危险因素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危险度评价的模型拟合。[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以母亲孕期服用激素类药者为最高,RR=5.01,其次是母亲孕期接触农药者RR=2.22,母亲有妊娠并发症者RR=2.16,母亲孕期服用镇静药者RR=2.0H6,母亲孕期服用中成药者RR=1.96,母亲有慢性病者RR=1.82,父亲有接触化学制剂者RR=1.70,母亲孕期体力劳动过重者RR=1.54,此外,围生儿的出生体重较大者RR=0.22。[结论]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在孕期接触的环境因素如激素类药、农药、镇静药、中成药、孕期体力劳动过重、母亲有妊娠并发症、患慢性病和父亲接触化学制剂等。  相似文献   
84.
【摘要】目的探讨叶酸对孕期感染柯萨奇B3病毒(CVB3)的新生鼠心脏发育因子GATA-4、NKx2.5的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雌鼠分为对照组、叶酸组、CVB3组、CVB3+叶酸组。叶酸组及CVB3+叶酸组孕前给予叶酸灌胃2周;CVB3组及CVB3+叶酸组孕第7天腹腔注射CVB3,连续5d,自然分娩后取新生鼠心脏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新生鼠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新生鼠心脏组织中转录因子GATA-4、NKx2.5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VB3组新生鼠心肌损伤明显,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CVB3+叶酸组状态改善。CVB3组新生鼠心脏组织GATA-4、NKx2.5基因及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VB3+叶酸组GATA-4、NKx2.5基因及蛋白表达高于CVB3组(P<0.05)。结论孕鼠早期感染CVB3抑制新生鼠心脏发育因子正常表达,补充叶酸对新生鼠心脏发育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5.
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COX-2基因-1195G>A(rs689466)和8473T>C(rs52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780例经组织学确诊的HCC患者和780例相同地区、年龄、性别和民族频数匹配的非肿瘤患者。运用Taq Man MGB探针等位基因分型技术进行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以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病例和对照两组间各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及其与HCC患病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HCC患病风险的影响。结果:COX-2基因单位点-1195G>A或8473T>C多态与HCC患病风险无统计学相关性(显性模型下SNP-1195G>A:校正OR=1.32,95%CI:0.94~1.85;SNP8473T>C:校正OR=0.87,95%CI:0.64~1.18)。分层分析显示,显性模型下COX-2基因-1195G>A位点GA+AA基因型增加年龄<55岁者患HCC的风险(校正OR=1.56,95%CI:1.03~2.37),而8473T>C位点TC+CC基因型可降低女性患HCC的风险(校正OR=0.50,95%CI:0.25~0.99)。进一步交互作用分析显示,COX-2基因-1195G>A位点与年龄、8473T>C位点与性别分别存在交互作用(P=0.002;P=0.007)。结论:COX-2基因-1195G>A或8473T>C位点SNP的单独效应可能与HCC易感性无关联,但是-1195G>A与年龄、8473T>C位点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影响HCC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与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2B(IL-12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广西户籍的新发肝细胞癌患者608例,选取相同户籍地、年龄、性别和民族频数匹配的非肿瘤患者612例作为对照,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GF-β1 rs1800469(-509 C>T)位点和IL-12B rs3212227(3' UTR+ 1188A> C)位点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肝细胞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IL-12B基因rs3212227位点的C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43.5%,病例组为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L-12B基因rs3212227位点AA基因型相比,携带rs3212227AC杂合子及携带rs3212227 CC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升高(分别校正OR=1.271,95% CI =0.976~1.655;校正0R=1.515,95%CI=1.092~2.102);IL-12B基因rs3212227位点AC+ CC基因型可增加女性和<55岁者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分别校正OR =2.036,95% CI=1.169 -3.548;校正OR=1.529,95% CI=1.129 ~2.071);肝细胞癌患病风险与TGF-β1基因rs 1800469位点多态性无明显关联.结论IL-12B基因rs3212227位点与广西地区人群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病风险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苯及其代谢产物氢醌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用常规离心方法分离淋巴细胞,离体培养24h后加S9液,设置苯低、中、高浓度(20、300、5000μl/L)和氢醌低、中、高浓度(50、150、450μmol/L)的染毒组,在CO2培养箱中37℃分别培养24和2h,另设空白对照组和乙醇溶剂对照组,细胞经培养处理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和微核实验方法检测DNA损伤作用,用傅立叶转换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技术(FT-IR-ATR)检测细胞损伤作用。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苯低、中和高剂量组的彗星细胞发生率、彗尾长度、微核率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并且呈剂量-反应关系。与低浓度组比较,氢醌中和高浓度组彗星细胞发生率、彗星尾长度均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氢醌低、中、高浓度组微核率升高(P0.01),并且均呈剂量-反应关系。苯和氢醌ATR光谱图呈明显差异,用主成分统计分析,在三维空间旋转图上苯和氢醌点的分布与对照比较差异明显。结论高浓度苯和代谢产物氢醌均可诱导人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和染色体畸变,ATR光谱技术可作为早期细胞损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DNA修复能力(DRC)与肝细胞癌(HCC)的关联性。方法运用彗星试验,检测150例新发HCC患者(病例组)和15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的DNA修复能力。结果博莱霉素(BLM)暴露前,病例组彗星尾长和尾矩分别为(3.98±2.35)和(1.41±0.85),对照组尾长和尾矩分别为(3.60±2.04)和(1.24±0.66),2组尾长和尾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LM暴露后经15min修复,病例组尾长和尾矩分别为(6.60±3.11)和(2.59±1.56),对照组尾长和尾矩分别为(4.69±2.44)和(1.58±0.96),2组尾长和尾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尾长作为检测指标计算DRC时,2组DRC中位数分别为78.65%和9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尾矩作为检测指标计算DRC时,2组DRC中位数分别为77.78%和9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NA修复能力低下可能是HCC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可作为预警人群中HCC发病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基因-1615C/T和+5171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影响。方法设计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375名HCC患者、377名HBV携带者和406健康对照进行频数匹配,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位点进行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型在三组中的分布差异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1615C/T和+5171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在三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和肝癌相关家族史与基因存在交互作用;饮酒联合-1615C/T位点突变型基因T能增加HBV感染风险(OR=1.72,95%CI:1.11~3.26);两个位点的突变型基因T和G联合肝癌相关家族史能增加HCC患病风险(OR:29.24、52.03,95%CI:6.91~123.6、7.02~385.4)。IFN-γ的-1615C/T和+5171A/G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D′=0.976,P=2.22-16),但单倍型分布在HCC组与总对照组(HBV携带者对照和健康对照)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FN-γ的-1615C/T和+5171A/G位点的突变型基因可能不是广西人患HCC和感染HBV的直接危险因素,但环境危险因素对HCC发生和HBV感染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XRCC3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来自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新发病例545例;对照组按年龄、性别频数匹配,且与病例来自相同地区的非肿瘤患者515例.运用高通量的TaqMan MGB荧光定量实时PCR实验方法,检测XRCC3-2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其不同基因型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资料完整的肝癌病例组500例,对照组507例.XRCC3-241位点3种基因型CC、CT和TT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5.8%、13.2%和1.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2%、11.8%和1.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806).XRCC3-241基因多态性与HCC在调整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吸烟和饮酒状态等因素前后均无统计学关联.按是否有肝炎病史、吸烟、饮酒和是否有HBsAg慢性感染进行分层,均未能发现XRCC3-241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病风险有关.与吸烟、饮酒和HBsAg慢性感染3种环境危险因素均存在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7.949(2.308~27.382)、5.950(2.554~13.865)和24.709(11.861~51.477).结论:XRCC3-241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无关联,可能不是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的高危因素,但存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