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为了解志贺菌属在甘肃省的流行、变迁及耐药状况,为防治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5月-2008年10月对兰州市城关区、武威市凉州区菌痢监测点腹泻粪便分离的志贺菌株和甘肃省某市幼儿园食物中分离的宋内志贺菌株,依据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了血清型分型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共采样2 407份,检测志贺菌366株,总阳性率为15.21%。分离菌株为多重耐药,耐药种类达8种。甘肃省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B群)居优势,检测出200株,占54.64%,其次为宋内志贺菌(D)群164株,占44.81%。2007年宋内志贺菌成为优势菌,占79.88%(有食物中毒菌株44株)。结论甘肃省志贺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居优势,近年来宋内志贺菌有增多趋势。志贺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掌握我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高发季节的流行规律。方法采集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咽拭子和静脉血,依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1进行流脑菌群分布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2005年1月至6月全省共报告流脑病例79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8例,培养出的菌株均为A群。共监测742名健康人群,A、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53%、12.13%;监测到2株菌株,分别为A、B群。共监测密切接触者195人,血清检测A、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62%、17.44%;对214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血清群监测,分离菌株16株,为A群,阳性率为7.48%。健康人群与密切接触者A、C群抗体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0.07、3.78,P均≥0.05。结论流脑仍是危害我省人民群众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防制策略要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甘肃省 2 0 0 2年 HFRS疫情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重点疫区庄浪、岷县、华亭、临潭和徽县采用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构成 ,采集鼠肺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 HFRS抗原和抗体。结果 :2 0 0 2年甘肃省有 3个地区 6县共报告 HFRS病例 6 4人 ,死亡 2人 ,发病率为 0 .2 5 / 10万 ,病例主要集中在庄浪县 ,占 5 9.38%( 38/ 6 4) ;与 2 0 0 1年相比 ,发病率持平 ( 6 4/ 6 2 ) ,发病县下降 2 5 %。鼠间监测 ,共布放鼠夹 4740夹次 ,捕鼠 11种5 44只 ,捕获率为 11.48% ,野外鼠密度为 14.74% ,以灰仓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分别占 2 1.5 2 % ( 6 0 / 2 79) ;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 5 0 .94% ;总带病毒率为 4.0 2 % ( 2 1/ 5 2 3) ,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 ,为 12 .31% ( 8/ 6 5 ) ,其次是褐家鼠和小家鼠。结论 :甘肃省 HFRS疫区及疫情趋于平稳 ,高寒阴湿山区疫区由于坚持多年的大面积灭鼠 ,使鼠密度下降 ,鼠种构成已发生了变化 ,疫情连续 3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鼠带病毒指数与人间疫情密切相关 ,可用于作 HFRS疫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4.
血瘀头痛     
宋××.男.25岁,干部,1982年1月10日初诊.自述三年来.每遇情志不畅或看书时头痛即作.最初表现为眩晕,头胀痛,多梦失眠,体倦乏力.渐之疼痛加剧,前额及眉棱骨处呈针刺样痛,每日睡眠最多3个小时.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曾服谷维素、健脑合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均无效. 证见面色少华,消瘦,精神欠佳;脉细涩,舌  相似文献   
25.
2004年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再次升高,特别是山东、黑龙江、河北等省持续高发,并出现部分地区暴发。甘肃省2004年5月在兰州市城关区首次发现本地感染的家鼠型HFRS病例,并确定存在新的HFRS疫区。为了做好HFRS的防制工作,现将2004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甘肃省A组轮状病毒(RVA)流行特征及全基因组特征。方法 选取甘肃省腹泻症候群监测的6家哨点医院采集的腹泻患者粪便2553份,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核酸,选取部分轮状病毒阳性样本构建DNA测序文库,采用第二代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毒阳性标本853份,检出率33.41%,其中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7.43%),其次是诺如病毒(12.65%)、腺病毒(6.58%)、星状病毒(4.70%)、札如病毒(1.02%)。对50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第二代测序,获得31株全序列,其中24株G9P[8]、2株G2P[8]、3株G2P[4]、1株G9P[6]和1株G9P[4]型别。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除VP7片段外,序列差异比较大的有VP3和NSP4两个节段。本研究获得21株G9P[8]型Wa-like株(G9-P[8]-I1-R1-C1-M 1-A1-N1-T1-E1-H1),3株NSP4节段重配的G9P[8]-E2株(G9-P[8]-I1-R1-C1-M1-A1-N1-T1-E2-H1),在测序的24...  相似文献   
27.
目的调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蚊虫种类及所携带虫媒病毒分布状况。方法使用诱蚊灯于18:00至次日06:00进行蚊虫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后液氮保存并运送至实验室备检;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2011年8月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7个县(市)共采集到蚊虫标本3属6种24028只,其中刺扰伊蚊最多,占采集总数的32.80%(7880/24028),淡色库蚊占30.26%(7272/24028);通过细胞培养分离到1株可以引起两种细胞(BHK-21和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株(GS11-155);此外在32批蚊虫标本中检测到病毒(库蚊黄病毒、盖塔病毒、辽宁病毒)基因阳性,对其中11批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1批为蚊传黄病毒,3批为盖塔病毒,7批为辽宁病毒。结论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且蚊虫携带多种虫媒病毒,包括蚊传黄病毒、盖塔病毒和辽宁病毒。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甘肃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病原种类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3月甘肃省4市、州哨点医院送检的180例临床诊断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的急性期脑脊液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乙脑病毒IgM抗体,用多重PCR法检测乙脑病毒等7种病毒、脑膜炎奈瑟菌等5种细菌。结果:180例患者中的30例(16.67%)检测出相关病原,其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13例(7.22%),PCR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7例(3.89%)人肠道病毒3例(1.67%)、EB病毒3例(1.67%)、C群脑膜炎奈瑟菌1例(0.56%)、巨细胞病毒1例(0.56%)、肺炎链球菌2例(1.12%),未检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单纯疱疹病毒1-2型、流感嗜血杆菌B型、B族链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结论:乙脑病毒是夏秋季甘肃省引起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主要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次之,肠道病毒、EB病毒、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也是重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29.
目的调查甘肃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分布状况,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8月在甘肃省嘉峪关、张掖、酒泉、白银和平凉市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采集到3属280批共13839只蚊虫标本,从中分离到6株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6株病毒(GSBY0801、GSBY0804、GSBY0810、GSBY0816、GSBY0827、GSBY0861)均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新分离株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7.5%~87.9%,氨基酸同源性为96.8%~97.2%。结论甘肃省东部地区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的流行,流行病毒株与中国四川省乙脑病毒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0.
采用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对我省出血热重点流行区的自然疫源地进行了调查,明确了疫区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上的甘南草原高原区,中部黄土高原区和陇南山区的5地市20个县,证实仍属姬鼠型疫区及疫源地。黑线姬鼠带病毒指数高是形成近5年局部地区出现HFRS暴发与流行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高、低发病乡在流行前后人群隐性感染的对比研究,指出人群中隐性感染可形成局限性免疫保护作用,这也可能是HFRS流行具有周期性和易变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