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随着整体护理观念的不断强化,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需要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护理服务评价体系,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质量管理面临着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难题。保证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医疗效果,是每一位护理管理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2.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技术对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治疗.31例患者共有颅内动脉瘤43枚,均为破裂动脉瘤,其中39枚为宽颈动脉瘤,21枚颈:体≥1,18枚颈:体<1;4枚为宽颈动脉瘤患者合并的非宽颈动脉瘤.结果 31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5枚,其中3例患者两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各置入1枚.43枚动脉瘤中41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塞,2枚末行填塞.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非动脉瘤破裂性出血,均可能由于输送导丝损伤大脑中动脉分支引起;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弹簧圈飘至大脑中动脉M2段,引起相应脑缺血症状.获随访的29例中无死亡病例和再次出血病例,28例生存良好,1例留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支架辅助技术进行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可以拓宽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3.
我们使用TCD仪动态观察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以探讨急性脑出血对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急性脑出血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内囊出血5例,外囊出血3例,额叶出血2例,枕叶出血2例。出血30ml以下5例,30~40ml者3例,40~50ml者3例,50ml以上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脑CT或脑MRI检查证实。7例保守治疗,5例于发病3~10天内行经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无一例死亡。1.2 观察方法1.2.1 临床…  相似文献   
134.
西比灵对缺血性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勇红  万琪  张巍  李力  王洪典 《医学争鸣》2002,23(6):521-523
目的 研究类缺血状态下神经元胞质内游离钙离子及细胞活性变化 ,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西比灵的治疗意义 .方法 利用 Ca2 +指示剂 Flu- 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神经元 ,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利用四唑蓝 (MTT)比色试验检测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结果 给予神经元类缺血处理 10 min后 ,缺血组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西比灵预处理组 (P<0 .0 1) .结论 西比灵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的升高 ,减轻由此引发的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以提高对DMD/BMD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DMD/BMD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并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的方法对其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诊断。结果DMD/BMD为儿童期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点,主要选择性侵犯四肢近端肌、盆带肌、腰带肌等,可有肌肉假性肥大,有些患者可有智能减退和心肌损害;血清肌酶水平异常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病特征。基因诊断27例存在外显子片段缺失,13例未检测到缺失。结论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多重PCR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颈髓1~2后角星形胶质细胞对偏头痛大鼠模型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新型致炎剂炎性汤(inflammatory soup,IS)3d组(IS3 d组)、新型致炎剂7d组(IS7 d组)、生理盐水组、氟代柠檬酸(FCA)预防组(IS-FCA预防组)、FCA预防对照组(IS-NS预防组)、FCA治疗组(IS-FCA治疗组)和FCA治疗对照组(IS-NS治疗组).采用新型致炎剂刺激大鼠硬脑膜模型,应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眶周皮肤的痛觉阈值,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颈髓1~2后角神经元激活标志物C-fos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①Von-Frey结果:与对照组阈值相比,IS3 d组、IS7 d组疼痛阈值下降明显(分别为3d组:6.4±0.3与5.3±0.3,F=40.15;7d组:6.3±0.2与3.0±0.3,F=382.5,均P<0.01),IS-FCA预防组、IS-FCA治疗组疼痛阈值均在给予FCA第4天明显升高(预防组:5.5±5.1与5.1±0.2,F=16.00;治疗组:4.3±0.2与3.0±0.2,F=138.0,均P<0.01).②GFAP免疫荧光:IS3 d、IS7 d组高于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3 d:24.5±4.4与14.8±2.5,F=32.54;7 d:38.9±7.1与14.6±1.8,F=63.56,均P<0.01).③C-fos免疫荧光:IS3 d组较对照组增高(20.4±2.3与8.4±1.1,F=129.0,P<0.01),IS7 d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慢性硬脑膜炎症所致的偏头痛痛觉超敏中,我们发现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且其特异性抑制剂FCA能有效预防并缓解痛觉超敏,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启动和维持痛觉超敏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观察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C12细胞质Ca2 + 浓度的变化和核转录因子 (NF 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PC12细胞在特制的装置中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 (单纯缺血再灌注组 ) ,建立研究所需要的细胞模型并施以氟桂利嗪进行干预 (氟桂利嗪处理组 ) ,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质的Ca2 + 浓度 ,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NF κB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氟桂利嗪处理组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 ,细胞质Ca2 + 浓度和NF κB的表达均有降低。结论 氟桂利嗪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质PC12细胞Ca2 + 和NF κB的上调 ,可能具有细胞保护性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 κB的激活可能存在着Ca2 + 调控通路。  相似文献   
138.
急性脑损伤脑微血管三维构型和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通过血管铸型方法观察急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脑微血管三维结构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发现: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显著变性,脑微血管痉挛,小动脉、毛细血管断裂以及出现多处无毛细血管区。本实验证实,脑损伤以后,发生明显的脑微血管系统出血性和缺血性改变,病灶区血液循环障碍。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继发性脑损害血管源性机制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9.
醋酸-α-萘酶酯(ANAE)染色法过去多用于多发性硬化(MS)病人的检查,作者现将该法应用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50份脑脊液标本,9份来自细菌性脑膜炎病人,3份系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11份为病毒性脑膜脑神经根炎,5份 MS,7份脑梗塞,2份脑出血,1份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1份恶性黑色素瘤侵犯脑膜,余11份取自癫痫和痴呆病人作为对照。病人年龄21~76(平均51.2)岁,44例中24例女性,20例男性。每2ml 脑脊液涂3张玻片,1张用 MGG 染  相似文献   
140.
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PCR) 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快速诊断的临床标准。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0例临床脑脊液标本中的新型隐球菌,同时用直接涂片墨汁复杂、真菌培养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在50例患者临床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阳性11例;直接涂片墨汁复染阳性7例阳性;真菌培养阳性9例。结论 用PCR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的特点,从脑脊液标本中直接检测新型隐球菌,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对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