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41.
[目的]对比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IF)治疗Garden Ⅲ型65-70岁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HR组21例和IF组37例,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早期并发症和中晚期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0~86个月,平均74个月,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下地时间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THR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IF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要明显优于THR.[结论]总体而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后在患者能忍受的疼痛程度内,其关节功能大大高于人工关节置换者,绝大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下的老年Garden Ⅲ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应优先考虑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临床带血供的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供区肌肉神经、血管相关解剖学依据,评估切取该肌远端肌支对供区的影响.方法:手部固定标本,采用显微解剖方法,观察第1骨间背侧肌形态和神经支配情况.通过再改良Sihler's染色法对第1骨间背侧肌进行肌内神经染色.结果:第1骨间背侧肌神经来源于尺神经深支,在进入第1骨间背侧肌前分成2支.其中近端分支主要分布于肌腹的上2/3,远端分支主要分布在肌腹的下1/3.结论:切取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位修复拇对掌肌的功能是可行的,其对供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3.
椎板侧方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显微外科解部学基础。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和腰神经前支走行。结果:横突间韧带厚度0.60~1.39mm;L3~5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处有一恒定节段动脉分支;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18.9°~39.2°,下位横突的副突处距前方走行腰神经前支距离为5.63~8.05mm,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距离为1.73~3.64mm。结论:横突间韧带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极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阐明髂间三角区内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提供安全靶区。方法:31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年龄58.2岁。观测并分析髂间三角内与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结果:L5~S1椎间盘的高度、宽度分别为(1.87±0.21)cm、(5.07±0.60)cm;主动脉杈(AB)与髂总静脉汇合处(CCIV)分别位于L5~S1椎间盘上缘(3.97±1.24)cm、(2.75±1.46)cm处;夹角分别为(52.4±12.0)°、(78.4±22.1)°;骶正中动脉(MSA)存在于所有的标本中,在L5~S1椎间盘上、下缘处的外径分别为(0.16±0.04)cm、(0.14±0.05)cm;上、下缘水平到右髂动脉(RIA)的距离分别为(2.02±0.81)cm、(2.74±0.83)cm。左髂静脉(LIV)到右髂动脉的平均距离为3.60cm,占椎间盘宽度的71.3%(32.3%~124.4%)。结论:髂间三角内的血管解剖能满足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要求,可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疾患的选择靶区。  相似文献   
45.
目的:为婴幼儿肌内注射最佳部位的选择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婴幼儿尸体标本和4套幼儿断层标本的臀区、股外侧区和三角肌区的血管神经走行和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各区皮肤、浅筋膜和肌的厚度.结果:臀区外上部的皮肤和浅筋膜厚(0.86±0.23)cm,肌厚(1.65±0.30)cm;股外侧区中部皮肤、浅筋膜厚(0.64±0.28)cm,肌厚(1.29±0.18)cm;三角肌区中部皮肤、浅筋膜厚(0.65±0.11)cm,肌厚(0.74±0.12)cm.以上各部肌质较厚,无重要血管神经.结论:从安全角度考虑,婴幼儿肌内注射以股外侧区中部作为首选部位为宜,次选臀区.  相似文献   
46.
第二和第三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掌背动脉远段皮支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侧成人手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第2、3掌背动脉走行,皮支的起始部位、走行、外径和吻合方式,模拟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切取方法。结果第2、3掌背动脉位置恒定,其皮支发出部位主要集中在远1/3段,直径大于0.2mm者占15%,小于0.2mm占85%,可解剖长度大于20mm;在指蹼处指蹼动脉1~3支,大于0.3mm者为1支,可解剖长度超过10mm。结论以掌背动脉远段皮支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皮支皮瓣,修复近、中手指皮肤缺损。以指蹼动脉为蒂的顺行皮瓣可修复近、中节手指掌侧皮肤缺损。皮瓣面积以不超过20mm×40mm为宜。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为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顽固性胰腺源性疼痛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用巨微解剖方法观察 2 0具防腐成人躯干部标本 ,在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胰腺及其支配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 :腹腔神经丛平对T12 ~L1椎体高度者为 94.4% ,该丛最佳显示层面为腹部第9横断层面 ,腹腔神经丛左右穿刺点距正中线分别为 ( 4 .1± 1.0 )cm ,( 5 .8± 1.1)cm ,穿刺角度分别为 15 .4°± 4.4° ,2 6.6°± 3 .9° ,穿刺深度分别为 ( 9.7± 1.0 )cm ,( 11.6± 1.5 )cm。结论 :穿刺点应选在T12 胸椎棘突下缘 ,中线向外旁开左 4cm ,右 6cm ,穿刺角度较大时易损伤主动脉 ,腰升静脉 ,脊神经 ,反之则易损伤肾 ,肾上腺及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腰椎侧方节段血管、腰升静脉(ALV)的解剖,为腰椎微创手术避免损伤侧方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 具成人腰椎尸体标本侧方节段血管、ALV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测量相邻节段血管、交感神经和腰神经根的距离;观测ALV在腰椎的位置及与腰丛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腰动脉的数目及走行较恒定.腰动脉的直径以L3最粗,L1最细,波动于1.8~2.6 mm之间.在椎体侧面有4对腰静脉占46%,3对腰静脉占44%,2对腰静脉占10%.腰静脉的直径以L2最粗,L4静脉最细,腰静脉在椎体前方的走行与腰动脉相比不恒定.在腰椎的侧面,上下椎体节段血管之间,交感神经的下界和腰神经的上界在椎间盘区内无血管和神经通过,在手术中可视为安全的操作区域;其在上4个椎间隙的安全区呈四方形,在L5~S1为三角形,范围相对较小.结论:腰动脉在腰椎的走行均较恒定,而腰静脉的走行变异较大.腰椎的侧面存在一个相对安全区,经安全区手术可减少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获取腰椎标本的CT及MRI影像数据并对腰椎Kambin三角行3D融合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腰椎神经根出口处直径(d)、神经节最大直径(D)、神经根与硬脊膜之间的夹角(A)、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神经根发出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硬脊膜的水平距离(l2)。再进行解剖数据测量:暴露硬脊膜和神经根,且在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留有少量软组织以确保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以及量角器测量与3D模型相同的测量参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对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in三角三维模型可清晰展现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两组间各测量指标(d、D、A、l1、l2)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1±0.24mm、0.43±0.22mm、3.54°±1.72°、1.56±0.81mm和1.56±1.03mm;两组各测量指标的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1.03,P=0.31),D(t=-1.26,P=0.21),A(t=-1.54,P=0.13),l1(t=-1.26,P=0.50)和l2(t=-1.22,P=0.23)];两组各测量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表明了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d (r=0.87),D (r=0.92),A(r=0.87),l1(r=0.98),l2(r=0.97);Bland-Altman图显示代表差值的点几乎在差值平均线附近波动,几乎所有的差值点都落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结论: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3D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现出腰椎Kambin三角内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的空间关系,对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外科医生减少术中对行走神经根的损伤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实现精准、微创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并尝试分型,为腹腔镜下手术提供应对策略。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1日—2007年5月1日南方医院骨科住院的257例患者的L4/5椎间盘节段的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L4/5椎间盘前方腹主动脉分叉、髂总静脉汇合情况并进行分组、组合。考虑到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ⅰ+α组合)病例手术入路的复杂性,重点对此组合进行观测、分析,观察“血管间窗”(IVW)两侧血管构成及其他间隙情况,在L4/5椎间盘上下界中央的轴位图像上,分析IVW值是否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将轴位图像上椎间盘垂直4等分,根据这3条分割线与椎前大血管的关系将椎前可操作间隙定量,并根据操作间隙大小及位置将此组合分为4型,其中A、B1、C1型可通过椎前间隙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手术。最后,参考Kleeman的入路分型,提出各组合及各型的手术应对策略。结果 在L4/5椎间盘水平,腹主动脉已分叉者82.49%(212/257),髂总静脉未汇合者43.58%(112/257),ⅰ+α组合43.58%(112/257)。ⅰ+α组合中IVW两侧髂血管构成,左侧髂总静脉94.64%(106/112);右侧髂动脉93.75%(105/112),IVW的大小为(0.42±0.70)cm。IVW值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 P>0.05),在年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 P>0.05)。形态分型提示仅39.29%(44/112)的病例(A型、B1型、C1型)可以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L4/5椎间盘手术,其IVW的大小为(1.03±0.79)cm;8.93%(10/112)在左髂总动脉与左侧缘存在可操作间隙;51.78%(58/112)不适合前路手术操作。结论 应用MRI轴位图像等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方血管进行观测、分型,可以较好地进行术前评估,为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