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50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秀;王玉帅;丁琪;郭旭亮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4,(1):160-164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在普通本科院校蚌埠医学院《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后期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校2019及2020级药学专业、2020级制药工程专业三个班级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每个班级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课堂组、传统课堂组,传统课堂组采用传统讲座式教学,翻转课堂组采用翻转课堂方式授课。教学结束进行随堂测试及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各教学模式中的体验感,比较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对接受翻转课堂教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结果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均优于传统讲授教学,学生成绩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同专业不同年级、同年级不同专业间没有差异。教学体验感调查发现,接受翻转课堂教学的3个班级学生的体验感均远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学生的体验感,且不存在年级与专业的差异。对接受翻转课堂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其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为62.3%,未达理想的接受高度。学生可接受翻转课堂在课程中的开设频次为1~2次,接受度达到95%以上;调查分析发现占用太多的时间,增加学业负担、自学环节存在困难等影响了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法提升了我校《药剂学》教学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药学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IL-2、IL-6、IL-10、IL-15、VEGF、MCP-1的变化在预测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以2004年6月-2007年1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79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中1L-2、IL-6、IL-10、IL-15、VEGF、MCP-1的浓度,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IL-2 GVHD组术前、术后均为0,GVHD组术前、术后均为0,与其它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并发症组术前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术后各组均升高,重度感染死亡组升高明显,3/5患者〉400pg/ml;IL-6血管并发症组、重度感染死亡组术前较高,而GVHD组术前结果较低,重度感染死亡组术后升高明显(P〈0.05),5例患者均〉300pg/ml;其余各组术后均降低;IL-10除排异组、GVHD组降低外,其余各组均升高,其中血管并发症组、重度感染死亡组升高非常明显;IL-15排异组、血管并发症组、重度感染死亡组术后升高(P〈0.05);MCP-1术前,对照组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术后对照组下降,重度感染死亡组升高明显,〉300pg/ml;VEGF二次各组术前、术后数据的测定值几乎均为0。结论IL-2对GVHD的发生有鉴别诊断意义;细胞因子的明显升高,可能预示有重度感染,并濒临死亡;血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在预测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基于希望理论的AIDET沟通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口腔正畸矫治的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沟通,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沟通的基础上采取基于希望理论的AIDET沟通。比较两组患者希望水平、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口腔正畸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希望水平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正畸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希望理论的AIDET沟通,有助于提高口腔正畸患者希望水平及口腔健康生活质量,进而改善正畸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后常有出血,积液及损伤腋窝神经等并发症,精细解剖是较为可靠的方法.本研究应用超声刀联合脂肪溶解液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3-06-15-2015-04-25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21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超声刀联合脂肪溶解液组(研究组)和高频电刀组(对照组)两组,每组105例.研究组应用Harmonic超声刀配备Focus刀头联合脂肪溶解液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对照组用高频单极电刀行腋窝淋巴清除术.两组进行对比,观察腋窝清除手术时间、腋窝手术出血量、引流总量及腋窝引流时间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腋窝清除术时间为(20.4±9.7) min,短于对照组(31.5±7.8) min,t=2.813,P=0.021;研究组术中出血为(44.3±5.2) mL,少于对照组(75.7±7.9) mL,x2=7.445,P=0.046;研究组淋巴引流总量为(253.6±5.6) mL,较对照组(357.7±8.9) mL少,x2=7.234,P=0.018;研究组超声刀溶脂组术后腋窝引流时间为(6.5±1.5)d,较对照组(12.1±2.6)d明显缩短,x2=6.356,P-0.025.两组清除腋窝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高频单极电刀相比,应用超声刀联合脂肪溶解液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和术后腋窝引流时间.两者可以协同发挥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诊治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年来收治的4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高度怀疑或术中证实TMC的35例患者,行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术后诊断为TMC的共13例,行患侧腺叶切除或腺叶次全切术;并颈部淋巴结肿大者行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或行双侧腺叶全切除+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内分泌抑制治疗,3例复发,全部患者无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TMC治疗应该个体化,既要完整清除病灶,又避免了过度外科治疗,合理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尿酸结石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分析尿酸结石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尿石症患者的病例资料。93例经结石成分分析确诊为尿酸结石患者为尿酸结石组,男77例(82.8%),女16例(17.2%),中位年龄64岁。按性别、年龄等条件匹配选取同时期的草酸钙结石患者321例为草酸钙结石组,男264例(82.2%),女57例(17.8%),平均年龄61岁。选取我院体检的正常非结石人群306例为对照组,男252例(82.4%),女54例(17.6%),平均年龄61岁。3组的年龄和性别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组、草酸钙结石组、对照组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6.21±2.97)、(24.48±1.87)、(23.75±1.36)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记录3组的血尿酸、尿pH值,以及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析上述指标与结石成分的相关性。将尿酸结石组按照有无高尿酸血症(HUA)分为伴HUA组41例和不伴HUA组52例,并选择对照组内伴HUA的人群共66例(单纯HUA组),比较上述3组的血脂异常情况及尿pH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尿酸结石组与草酸钙结石组的TG[1.52(1.02,2.78)mmol/L与1.10(0.80,1.76)mmol/L,P=0.001]、高TG血症患病率[31.2%(29/93)与14.0%(45/321),P<0.01]、低HDL-C血症患病率[28.0%(26/93)与40.2%(129/321),P=0.048]、高LDL-C血症患病率[51.6%(48/93)与36.5%(117/321),P=0.031]、血尿酸水平[(422.28±114.15)mmol/L与(335.72±83.32)mmol/L,P<0.01]及尿pH值[5.5(5.0,6.0)与6.0(6.0,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酸结石组与对照组的TG[1.52(1.02,2.78)mmol/L与(1.37±0.55)mmol/L,P=0.010]、高TG血症患病率[31.2%(29/93)与4.9%(15/306),P<0.01]、HDL-C水平[1.13(0.96,1.44)mmol/L与(1.42±0.31)mmol/L,P<0.01]、低HDL-C血症患病率[28.0%(26/93)与3.9%(12/306),P<0.01]、血尿酸[(422.28±114.15)mmol/L与(354.33±79.68)mmol/L,P<0.01]及尿pH值[5.5(5.0,6.0)与6.0(5.5,6.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酸结石伴HUA组和不伴HUA组间尿pH值[5.5(5.0,6.0)与6.0(5.5,6.0),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酸结石伴HUA组与单纯HUA组的高TG血症患病率[31.7%(13/41)与9.1%(6/66),P=0.003]、低HDL-C血症患病率[29.3%(12/41)与13.6%(9/66),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1.68,P<0.01)、高TG血症(OR=7.37,P=0.002)、低HDL-C血症(OR=10.46,P=0.001)及低尿pH值(OR=0.10,P<0.01)为尿酸结石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酸结石患者多有血脂代谢异常,肥胖、高TG血症、低HDL-C血症及低尿pH值与尿酸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血尿酸水平与氧化应激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急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氧化应激损伤程度及其相互联系,探讨血尿酸升高及氧化应激损伤在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0岁)作为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清UA、8-异前列腺素F2a(8-iso prostaglandin F2a,8-iso PGF2a)水平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结果脑梗死组血清UA、8-iso PGF2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SO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UA和8-iso PGF2a之间呈正相关(r=0.698,P0.01),UA和T-SOD活力呈负相关(r=-0.712,P0.01)。8-iso PGF2a与T-SOD活力也呈负相关(r=-0.723,P0.01)。脑梗死组高尿酸血症与正常血尿酸者相比,血浆8-iso PGF2a水平明显增高、T-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CI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促进氧化应激损伤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了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鼻饲管理流程在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误吸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住院需鼻饲的老年患者94例,采用随机单盲取法分为流程组与常规组各47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鼻饲护理管理,流程组在常规组护理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制定鼻饲管理流程,按流程实施管理,观察2组患者误吸发生率、鼻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流程组误吸率5.80%,常规组误吸率12.05%,流程组误吸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流程组8例发生鼻饲并发症,发生率17.02%,常规组24例发生鼻饲并发症,发生率51.06%,流程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误吸护理管理中实施鼻饲管理流程可降低误吸率及鼻饲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制备用聚丙烯酸(PAA)包裹的水溶性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粒子(PAA@Fe3O4NPs)掺杂的壳聚糖水凝胶,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用戊二醛为交联剂,对壳聚糖进行交联,向其中添加PAA@Fe3O4NPs,获得Fe3O4磁性纳米粒子均匀掺杂的水凝胶。应用衰减全反射傅利叶变换红外线光谱(ATR-FTIR)分析仪和流变仪对凝胶的化学结构、流变学性质和溶胀率等进行表征。结果:ATR-FTIR结果显示,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水凝胶中交联点-C=N-位于1 650 cm-1附近。Fe3O4磁性纳米粒子均匀掺杂在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水凝胶中,其存储模量G’远大于损耗模量G″,具有高的溶胀率。结论:Fe3O4磁性纳米粒子可以均匀分布在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水凝胶中,并显示出良好的弹性模量,是一种有潜力的烧伤瘢痕增生抑制辅助用凝胶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