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儿童急性肾损伤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2月收治的62例AKI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AKI患儿中男43例,女19例;城市6例,农村56例;平均年龄4.4岁。肾前性14例(22.6%),肾性30例(48.4%),肾后性18例(29.0%);病因在各年龄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期为肾前性因素,婴儿期主要为肾后性因素,其余年龄段主要为肾性因素。62例中治愈26例(41.9%),好转21例(33.9%),无效放弃14例(22.6%),死亡1例(1.6%)。少尿、血尿、蛋白尿、GRF等参数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发病天数、是否出现少尿或血尿、血红蛋白、AKl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儿童AKI的病因多样化,其预后与发病年龄、原发病因及治疗时机有关;早期诊断有助于AKI的治疗,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存活率;需要重视儿童AKI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门静脉积气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诊治证实的肝门静脉积气的影像资料,9例患者做了急诊MS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患者还做了肠系膜CT血管造影术(CTA)增强扫描。结果 9例患者CT平扫在肝脏内的外周范围见条状气体低密度影,其中轻度积气3例、中度积气5例,1例肝外门静脉也见积气影,为重度积气;9例中2例小肠缺血性坏死引起重、中度的积气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小肠缺血性坏死、2例为腹内感染引起中度积气经手术后痊愈,1例为肠梗阻引起中度积气及2例消化道肿瘤坏死、1例为胃手术后引起轻度积气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MSCT能发现肝门静脉积气,提示患者病情改变,早期识别原发原因,对指导临床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特点和机制,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减少耐药的发生和耐药基因传播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的大肠埃希菌544株,随机选取276株进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纸片的筛查,对筛出的耐药菌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MIC值测定和PCR扩增分析。对符合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的大肠埃希菌进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采用多重PCR技术对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肠埃希菌进行TEM、SHV、OXA型三种β-内酰胺酶的筛查。结果TEM型46株,SHV型1株,0xA型6株,TEM型和SHV型均阳性1株,TEM型和OXA型均阳性5株。产TEM型β-内酰胺酶中TEM-1型最常见,耐酶抑制剂TEM型β-内酰胺酶(IRT)未发现。结论TEM-1型广谱酶的高产是华西医院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主要机制,本研究首次在西南地区发现OXA-1,是造成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诊治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NS合并SBP患儿临床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7例NS合并SBP患儿均为男性,均来自农村,年龄2岁6个月~10岁,SBP发作时NS的病程7天至2年9个月。3例在NS诊断初期时发作,4例在NS诊治过程中发作。7例SBP患儿均有精神差、腹痛、严重腹水,其中发热5例,呕吐6例,腹泻4例,体格检查均有明显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值。血白蛋白平均值(12.54±2.32)g/L,,血丙种球蛋白平均值(1.97±0.54)g/L,均明显纸于正常值。腹水细胞学检查提示白细胞均明显升高且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腹水蛋白定性阳性。2例患儿腹水培养阳性(1例大肠埃希菌生长,1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腹部CT提示异常影像(腹膜增厚、肠壁水肿增厚、肠曲相互黏连等)。经过足疗程(10 d至28 d)抗生素治疗及输注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后,6例患儿临床治愈(感染症状消失,腹水消退),1例放弃治疗。远期随访中3例NS已经缓解,已停用泼尼松。2例处于缓解状态,目前仍在治疗。1例目前激素耐药,NS未缓解。1例失访。结论儿童NS合并SBP在我院的发病率低,但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为重症感染。腹水检查及腹部CT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男性、低白蛋白血症是NS发生SBP的高危因素。对于NS合并大量腹水患儿,一旦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应警惕SBP的可能。通过及时、足疗程抗感染,同时给予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等积极支持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基于护理程序的术前访视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应激及术中配合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 ~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96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8 例。两组均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 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护理程序的术前访视。对比两组术中配合程度、入院时和术前 1%h 应激反 应指标(收缩压、心率)、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 结果:术前 1%h ,研究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术前 1%h ,两组收 缩压、心率均高于入院时,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 <0.05 );研究组术中配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基于护理程序的术 前访视能显著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减轻术前应激反应,提高术中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情况、危险因素以及目前我院流行病学等特点。方法调查从2000—2005年5月血培养阴沟肠杆菌阳性的病例,回顾性调查相关的病史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结果共纳入52例,其中25例是泌尿外科患者。医院感染共有45例。6例患者为原发感染。1株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30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7例患者因血流感染死亡。结论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相对少见,但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我院以泌尿外科患者最多见,泌尿外科手术和导尿管的放置是主要危险因素。其他还有肾移植、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以及广谱抗生素应用等。头孢菌素类的应用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多呈多重耐药性,尤其对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经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可获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IR)在胃癌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远端正常胃黏膜中IGF—Ⅰ和IGF—IR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深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IGF—Ⅰ和IGF—I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77.5%,均显著高于远端正常胃黏膜的阳性率27.5%、25%(P〈0.005)。IGF—Ⅰ和1GF—IR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0.05);TNM分期Ⅲ+Ⅳ期胃癌组织的IGF—Ⅰ和IGF—IR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Ⅰ+Ⅱ期(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IGF—Ⅰ和IGF—IR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5824,P〈0.001)。结论IGF—Ⅰ和IGF-IR在胃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转移能力有关,提示IGF—Ⅰ和IGF—IR的高表达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3岁,于1995年6月26日~7月21日在我院治疗。 患儿因腹部逐渐增大2年,咳嗽6天,发热2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用氨苄青霉素、氟美松治疗,咳喘有所好转,但仍腹胀、发热,故来院就诊,收入院。患儿既往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系第三胎、第三产,足月顺产,未接种卡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型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exon17)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G>A,p.R589H,c.1765(exon14)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exon9)C>T,p.P269L;c.1153(exon12)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激素耐药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RNS)儿童与激素敏感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儿童尿液全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分析差异的蛋白质位点,为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集时间为2005-01-2005-10,入选的INS患儿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3组,每组5例。利用2-DE技术分离SRNS与SSNS(治疗前、后)儿童尿液总蛋白质,Image Master 2D V3.01分析软件进行凝胶图像分析。结果获得了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的SRNS组、SSNS(治疗前)与SSNS(治疗后)组儿童尿液2-DE图谱,3组点数分别为(206±8)个、(204±5)个、(55±5)个;SRNS组与SSNS组(治疗前)尿液2-DE凝胶共筛选出差异蛋白质点66个;SRNS组与SSNS组(治疗后)尿液2-DE凝胶共筛选出差异蛋白质点33个。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SRNS与SSNS儿童尿液全蛋白的2-DE图谱;通过组间尿液2-DE图谱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与INS激素耐药或敏感有关的蛋白质位点,为进一步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与INS激素耐药抑或激素敏感相关的蛋白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