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毒素、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线粒体质子跨膜转运和H+-ATP酶的变化。方法大肠杆菌内毒素休克模型和失血性休克模型。采用荧光探针ACMA测定质子跨膜转运。结果(1)内毒素休克5小时亚线粒体在以ATP、NADH和succinate为底物时引起的ACMA最大荧光淬灭值显著减少(P<0.05);最大荧光淬灭时间和半数荧光淬灭时间非常显著延长(P<0.01)。(2)内毒素休克早期,线粒体H+-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晚期非常显著下降。(3)内毒素休克大鼠肝线粒体膜结合PLA2、血浆和线粒体MDA升高(P<0.05)。(4)失血性休克时H+-ATP酶和质子转运无显著改变。结论内毒素休克时线粒体跨膜质子转运和H+-ATP酶活性显著下降,失血性休克时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止血带对血凝纤溶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止血带对血凝纤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成年狗30只,分为橡皮管止血带组、环绕充气止血带组、局部充气止血带组3组,每组10只.止血带连续应用6小时后解除,分别测定用前、用后3、6小时和解除止血带5、10、30分钟及1、2、3小时全身和实验侧肢体静脉血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鱼精蛋白、血液粘度和血浆渗透压.结果在狗后肢连续应用止血带6小时,应用或解除止血带时,实验侧肢体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比应用前明显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稍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鱼精蛋白实验为阴性.橡皮管止血带对血凝系统的影响最大,环绕充气止血带次之,局部充气止血带组影响较轻,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应用止血带后,实验侧肢体静脉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P<0.05),血液粘度上升, 解除止血带后趋於恢复.这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可能均和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液外流、组织水肿有关.应用止血带后血凝时间延长、纤溶系统亢进,同时出现渗透压升高和血液粘度上升.  相似文献   
3.
L┐ARGININEIMPROVESTHESPLANCHNICVASODILATATIONANDINTESTINALBLOODFLOWINENDOTOXEMIAXIAONan(肖南),CHENHui-sun(陈惠孙),HUDe-yao(胡德耀)LUS...  相似文献   
4.
家兔在15分钟内放血至血压为40mmHg,并保持此血压水平60分钟,然后将与放血量等量的Ⅱ号氟碳代血液迅速输入实验组动物,再用Ⅱ号氟碳代血液以每分钟4ml的速度进行等量换血,直至血细胞比积为4~6%。对照组动物再改用4%羟乙基淀粉。实验组动物平均活存时间较对照组为长(分别为16.12±3.08小时和9.70±11.4小时)。12小时活存率也较对照组高(85.7%和37.5%)。用Ⅱ号氟碳代血液的动物最终血压也比用羟乙基淀粉为高(67±8.9和58±14.8mmHg)。动脉PO_2实验组为459.2±59.2mmHg(对照组为247.3±122.2mmHg)。心电图检查表明对照组全部均有心肌缺氧,而实验组中仅个别有异常改变。实验表明,Ⅱ号氟碳代血液能改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携带更多的氧以供机体的需要,基本上维持有氧代谢。二氧化碳的排泄甚好。Ⅱ号氟碳代血液的临床应用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5.
Protonelectrochemicalgradient (ΔμH+)intheinnermitochondrialmembrane (IMM )isthepowertosynthesizeATP .TransmembraneprotontranslocationisthebasistoformΔμH+.Thereisapaucityofliteratureconcerningthetransmembraneprotontranslocationinendotoxicshock .ThisstudyistoelucidatethechangesandmechanismofthetransmembraneprotontranslocationandH+ ATPaseactivityofthehepatocytemitochondriainendotoxicshock .METHODSEightyhealthyadultWistarratsweighing 2 5 0g± 5 0g ,eithersex ,weredividedrandomlyintobas…  相似文献   
6.
缺血缺氧与线粒体DNA损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线粒体DNA(mt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Ⅰ、Ⅱ、Ⅲ(COX-Ⅰ、COX-Ⅱ、COX-Ⅲ)及ATP酶亚单位6、8(ATPase6.8)等蛋白质及多肽,控制着氧化磷酸化和ATP合成。缺血缺氧时氧化磷酸化障碍,ATP合成减少,COX-Ⅰ-mRNA、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mRNA(NDmRNA)转录水平升高,基因上调。缺血缺氧引起线粒体DNA突变率升高,mtDNA^4977、mtDNA^7436、mtDNA^10423缺失,ATPase6-8亚单位基因突变。葡萄糖糖酵解酶、热休克蛋白(HSP)、磷酶甘油还原酶B(PGM-B)及基因疗法可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分别在休克2h、3h、5h活杀动物.(2)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10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h后最为明显,最先分布于绒毛顶端,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ATPase 6 ,8基因表达及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为阐述休克肠道靶学说和线粒体能量代谢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  2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和休克 1,2 ,3,4 ,5h组。采用RT -PCR方法观察线粒体ATPase 6 ,8mRNA量的改变。用透射电镜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态 ,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呼吸功能。 结果 失血性休克 1,2h ,ATPase 6 ,8基因表达增强 ,以后渐减弱 ,至休克 5h表达最低 ,ATPase 6 ,8基因表达分别降为正常的 6 9.3%和 78.4 % (P <0 .0 1和P <0 .0 5 )。失血性休克 2h和5h ,线粒体平均截面积、长径、面密度、体密度均显著增加 (P <0 .0 1) ,休克 5h时分别为休克前的2 .0 ,1.4 5 ,1.4 7,2 .2 2倍。休克 5h ,线粒体比表面和数密度分别下降 32 %和 2 4 % (P <0 .0 1和P <0 .0 5 ) ,嵴和基质破坏明显。失血性休克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氧化磷酸化效率比休克前显著降低 (P <0 .0 1)。 结论 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ATPase 6 ,8基因表达下调 ,线粒体呼吸功能出现障碍 ,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提取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对细胞色素氧化酶(COXI、COXII、COXm)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工、COXII基因序列产生散在性点突变,其中1只休克鼠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工基因从5545~6838出现了35个散在性点突变;1只休克鼠COXII序列在7191~7542有5个点突变(t7191c、t7212c、a7386g、a7483g、c7542g);COXm未出现突变。结论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可造成线粒体DNA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损伤。  相似文献   
10.
Rg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肠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大鼠存活情况、肠上皮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g1对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紫外分光法测定各组动物处理后肠黏膜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LDH活力;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情况及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失血性休克导致实验大鼠肠黏膜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LDH活力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Rg1治疗显著提高肠黏膜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LDH活力;稳定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1),显著改善动物存活情况及病理形态改变。结论Rg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异常凋亡、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线粒体功能及结构完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