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726篇 |
免费 | 51464篇 |
国内免费 | 2703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533篇 |
儿科学 | 7681篇 |
妇产科学 | 3069篇 |
基础医学 | 30424篇 |
口腔科学 | 9238篇 |
临床医学 | 57872篇 |
内科学 | 40425篇 |
皮肤病学 | 5036篇 |
神经病学 | 11313篇 |
特种医学 | 180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39411篇 |
综合类 | 129977篇 |
现状与发展 | 105篇 |
一般理论 | 4篇 |
预防医学 | 56291篇 |
眼科学 | 6395篇 |
药学 | 58469篇 |
776篇 | |
中国医学 | 50656篇 |
肿瘤学 | 224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8篇 |
2024年 | 7274篇 |
2023年 | 8081篇 |
2022年 | 16930篇 |
2021年 | 20604篇 |
2020年 | 17909篇 |
2019年 | 10326篇 |
2018年 | 10488篇 |
2017年 | 13735篇 |
2016年 | 10922篇 |
2015年 | 18790篇 |
2014年 | 24246篇 |
2013年 | 29961篇 |
2012年 | 43180篇 |
2011年 | 45853篇 |
2010年 | 40460篇 |
2009年 | 36138篇 |
2008年 | 36904篇 |
2007年 | 35497篇 |
2006年 | 31325篇 |
2005年 | 24975篇 |
2004年 | 17515篇 |
2003年 | 14405篇 |
2002年 | 11058篇 |
2001年 | 9834篇 |
2000年 | 7390篇 |
1999年 | 3061篇 |
1998年 | 854篇 |
1997年 | 784篇 |
1996年 | 684篇 |
1995年 | 547篇 |
1994年 | 577篇 |
1993年 | 360篇 |
1992年 | 241篇 |
1991年 | 232篇 |
1990年 | 198篇 |
1989年 | 151篇 |
1988年 | 119篇 |
1987年 | 130篇 |
1986年 | 120篇 |
1985年 | 88篇 |
1984年 | 82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15篇 |
1977年 | 6篇 |
1974年 | 5篇 |
1972年 | 6篇 |
1971年 | 6篇 |
195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2.
平阳霉素引发细胞凋亡与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引发细胞凋亡与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表达。结果 平阳霉素作用KB细胞,随作用时间延长或药物浓度增加,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表达越不明显;而p-38MAPK蛋白激酶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平阳霉素引发细胞凋亡与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家族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3.
不同消毒剂对藻酸钾印模表面细菌消毒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不同消毒剂浸泡消毒污染口腔印模,观察其消毒效果。方法 实验组81个试件按所染菌种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组,血液链球菌组,白色念珠菌组,每组27个试件。各菌组再按消毒剂不同分三组。每组9个试件。用250ml无菌蒸馏水冲洗后分别浸没于2%强化中性戊二醛,0.1%碘伏,0.5%次氯酸中,于5min。10min,15min各取出3个试件。阳性对照组,每组6个试件。分别染菌后3个试件冲洗,3个试件不冲。阴性对照组,每组2个试件。取印模后不染菌。各组浸于中和液中,洗下余菌。培养并计数。结果 ①冲洗可以使印模表面的附着菌数平均减少95.15%。②2%戊二醛消毒5min对三种菌的消毒效果可达100%。0.1%碘伏浸泡消毒5min对三种菌的消毒效果可达99.99%。0.5%次氯酸消毒10min可达到消毒效果。结论 ①冲洗可以部分去除印模表面附着菌。但迭不到消毒的效果,仍应对印模进行消毒处理。②2%戊二醛消毒5min,0.1%碘伏,0.5%次氯酸消毒10min对沾染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链球菌的印模可达到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HOXC13 mRNA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探讨其发生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7例AB(原发AB 29例,复发AB 14例,恶变AB 4例),同时选取骨纤维异样增殖症2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7例作对照。结果HOXC13 mRNA AB中阳性率为97.9%(46/47),10例KCOT中7例为HOXC13 mRNA阳性表达,但在7例正常口腔黏膜细胞中仅3例为HOXC13 mRNA阳性表达,AB、KCOT、正常黏膜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65,P=0.001),但角化及颗粒样变退化细胞却为阴性。在部分AB间质成纤维细胞质中也有阳性表达,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纤维也为阳性。结论在AB中存在HOXC13的高表达;HOXC13 mRNA在AB上皮中的表达有异质性,该基因可促进上皮的增殖,其丢失可导致上皮细胞的角化和退变。 相似文献
125.
种子细胞一直是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脂肪干细胞由于具有多种优点而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本文就脂肪干细胞的概述、体外分化能力和表面标志、体内实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6.
义齿稳固剂作为辅助活动义齿固位及稳定的有效制剂,在患者中的认知率仍不足.本文就义齿稳固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义齿稳固剂可以增加义齿稳定性和适合性. 相似文献
127.
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分析两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4mm深6mm的骨缺损,实验侧注入材料A(α-磷酸三钙骨水泥)或材料B(β-磷酸三钙骨水泥),术后3天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情况。术后2、4、8周取实验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处和空白对照侧标本,每组4只,共12只。术后8、16、24周取实验侧β-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处标本,每组4只,共12只。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骨水泥在骨内的降解及新骨生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超微结构。结果4周时α-磷酸三钙骨水泥周围骨小梁增粗,8周时可见新生骨小梁,但材料降解缓慢。β-磷酸三钙骨水泥在体内8周时已降解,16周降解吸收显著,24周降解反应大部分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新骨生成。结论两种磷酸钙骨水泥可操作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具有骨传导作用。β-磷酸三钙骨水泥在降解性和成骨特性上表现更优异。 相似文献
128.
固定黏接式保持器和活动可摘保持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芳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10):562-564
目的:观察固定黏接式保持器对牙周的影响。方法:选择固定正畸结束的患者30例,进行牙周洁刮治,测量牙周指数。随机分成2组,分别戴入固定保持器与活动保持器,于1周、1个月和3个月检测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 I),菌斑指数(p laque index,PLI),牙石指数(calcu lus index,C I)。结果:戴入固定黏接式保持器的患者牙周指数明显比活动可摘保持器组升高。结论:固定保持器和活动保持器对牙周健康都有一定影响,但固定保持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9.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关节组织中S-10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关节组织中S-100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6只日本大耳白兔,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后,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和12周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关节组织内S-100的分布。结果:正常时S-100的表达主要位于关节盘前带和后带的软骨细胞中,双板区内无软骨细胞亦无S-100的表达。1周时下板内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和纤维软骨细胞弱表达S-100,2周时出现少量弱表达S-100的游离软骨细胞。以后软骨细胞数目逐渐增多、S-100表达逐渐增强。10周时,可见多数强表达S-100的软骨细胞,12周时,滑膜层亦可见软骨细胞的出现及S-100的表达。结论:关节盘前移位后双板区出现软骨细胞及S-100的表达,S-100的表达可能与双板区组织的适应性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130.
In Asia, a round face rather is more acceptable than a square face. Intraoral mandibular angle ostectomy is a common aesthetic procedure for correcting a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 However, an operation of sheer straight-lined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 resection would sometimes create extramandibular angles or palpable bone steps in the margin of mandibular body and produce unnatural lower one-third facial appearance, especially for a square and disproportional mandibular angle even extending to the middle mandibular bod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thod of multistage mandibular angle ostectomy to produce a natural lower one-third facial contour. This method mainly focused on the posterior area of mandibular ostectomy by intraoral approach, although it has modifications. Mandibular contouring is realized first through bone cutting from antegonial notch posteriorly upperward, reaching to the middle ramus of the mandible near the earlobe; second ostectomy followed along mandible lower part is to get rid of extramandibular angle according to the preoperative design; sometimes necessarily, third ostectomy creates a smooth mandibular contour.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10, 379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achieved. Thus, this procedure could avoid excessive bone cutting, extramandibular angles, unnatural appearance, and palpable bone step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