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73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九里香抗生育活性物质——月橘烯碱的仿生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月橘烯碱是从芸香科植物九里香根中分出的双吲哚生物碱。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它具有抗着床和抗早孕的活性。本文报道其仿生合成:吲哚经3位醛基化、与丙酮缩合成化合物Ⅱ;将氮原子保护后进行wittig反应,脱保护基得到β-异戊二烯吲哚(Ⅴ);经分子间Diels-Alder加成反应得消旋月橘烯碱(Ⅵ)。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AO Ventrofix系统在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应用的临床效果及胸椎稳定性评价。方法:自2004-10/2006-12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0例,平均年龄34岁。经术前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后行病椎死骨刮除,周边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干酪样物质等结核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骨植骨或钛网植入自体骨粒植骨,一期行前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1例,6个月随访5例,12个月随访14例,16个月随访5例,18个月随访3例,24个月随访2例。经影像学观察,无结核复发,螺钉松动,内固定物断裂;全部病例植骨呈现骨性融合;其中10例脊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有7例得到明显改善;术后2例出现肺不张。结论:胸椎结核治疗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的联合应用效果确切,脊柱前路固定系统Ventrofix具有固定性强、生物力学稳定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特点,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3.
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目前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进展及各种内皮化方法的优缺点,展望未来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06-07相关人工血管内皮化方面的文章,检索词“Vascular prostheses,Endothelial cells,Endothelializ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1995-01/2006-07相关人工血管内皮化方面文章的,检索词“人工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化”,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点或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有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77篇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247篇,中文文献30篇,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43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4篇涉及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30篇涉及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进展。资料综合: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介于血管壁和血液之间的屏障结构,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管收缩与舒张、凝血与抗凝血等平衡,在血管腔的表面形成一个抗凝血和抗血栓系统,从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后其远期通畅率不高,尤其是在中小口径动脉和静脉移植中。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促进人工血管内皮化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抑制内膜过度增生,从而明显改善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目前人工血管内皮化的方法有人工血管自发性内皮化、自体静脉内皮细胞单期种植法、高密度微血管内皮细胞单期种植法、内皮细胞二期离体衬里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结论:人工血管的内皮化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目前各种内皮化方法都有局限性,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呈下降趋势,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是否存在这种下降趋势还不清楚。对比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老年与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03/2006-01辽宁省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30d)住院患者,男29例,女6例。按年龄分为两组:≥60岁为老年组,16例;<60岁为非老年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间等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名:惠尔血,麒麟昆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551,300μg/支。③实验前两组患者均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以除外潜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可能。患者入选后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600μg/d一次性注射皮下注射,连续5d。分别在动员前和动员后第3,4,5,6,7天进行外周血中白细胞记数,将CD34 细胞视为干细胞,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 数量。结果: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两组动员前及动员后3,4,5,6,7d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142,0.763,0.150,0.448,0.856,0.431),且动员高峰均出现在第5~6天。②两组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的变化:两组动员前及动员后3,4,5,6,7d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122,0.093,0.075,0.056,0.244),且动员高峰均出现在第5~6天。③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与CD34 细胞数量相关性分析:两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与CD34 细胞数量均呈正相关,老年组r=0.89,非老年组r=0.69。结论:老年与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二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与CD34 数量均基本相似。白细胞数量与CD34 数量呈正相关,且变化曲线高峰出现在动员后第5天或第6天。  相似文献   
95.
目的:葛根素注射液已初步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药理作用.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变化及葛根素对其的影响,寻求其新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葛根素组(n=24),每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20min再灌注0.5,4及8h组(n=8).②实验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葛根素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前10min经腹腔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mg/kg;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再灌注后0.5,4,8h各时相点,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热休克蛋白70主要在心肌细胞的胞浆表达,以细胞核的核周最为明显,细胞核很少表达.②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表达逐渐增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③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④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部分发生断裂、溶解;线粒体排列紊乱,明显肿胀.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规则,结构完整;线粒体排列整齐.结论:葛根素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70表达、降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6.
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生长因子给药途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局部和全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观察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3-05在大连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体质量180~200g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全身用药组、全身对照组和局部用药组。其中局部用药组,右侧后肢为实验组,左侧后肢为对照组。切除大鼠5mm长的坐骨神经,两断端用硅胶管桥接形成再生室。局部用药组向右侧再生室内注入0.5mL神经生长因子;向左侧再生室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全身用药组按5mL/kg腹腔内给药。对照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盐水。术后9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电镜观察及轴突计算机图像分析,采用辣根过氧化物法逆行追踪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情况。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生坐骨神经电镜观察结果:局部用药组及全身用药组的结果基本一致,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轴突直径较粗,髓鞘厚呈板层样排列,神经再生活跃。而对照组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细小。②轴突计算机图像分析:用药组轴突数目优于对照组[局部:(2781±170),(1758±103)个/μm2;全身:(2840±127),(1786±112)个/μm2,P均<0.01];用药组轴突直径亦优于对照组[局部:(1.11±0.18),(0.64±0.17)μm,全身:(1.16±0.15),(0.87±0.17)μm,P均<0.01]。③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结果:实验组脊髓腰段横切片中,可见较多标记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而对照组中则少见。全身用药组与局部用药组结果相似。结论:全身和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也支持运动神经元存活。  相似文献   
97.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04/2006-02在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11例,对照组13例,均经CT或MRI确诊并行手术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损伤程度(ASIA分级)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经髂骨穿刺采集自体骨髓156~180mL,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1次性或分次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于入院当天、治疗后7,15,30,60,90d进行运动与感觉、日常生活能力、膀胱功能评定。结果:2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②治疗组ASIA分级A级8例,有2例在第60天、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B级。C级1例,在第30天评估中恢复为D级,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E级,能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D级2例,其中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E级。对照组A级9例,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B级。B级1例,治疗后无变化。C级2例,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D级。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其中1例于蛛网膜下腔注射后出现双下肢麻木和脑膜刺激征,均于两三天内自行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期有一定疗效而且安全,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8.
原子力显微镜对牙体硬组织的纳米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牙冠部的牙釉质、牙本质和釉牙本质界纳米水平结构,分析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10/12在暨南大学纳米技术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外科拔除的健康第三恒磨牙30颗,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捐献。受试牙为健康的、需拔除的第三恒磨牙,牙体完整无损坏,拔除后置于含有麝香草酚的水中冻存。实验方法:沿髓腔的上方横切牙齿,切的方向与平面平行,使牙齿一分为二,保留上半部分,抛弃髓腔及牙根部分。用SiC砂纸抛光,然后用1.00,0.30,0.05μm的氧化铝浆水抛光,超声水中振荡清洗,样品在乙醇液中超声浴5min,然后再次在乙醇中漂洗。实验评估:在成像前,所有样品在超纯水中漂洗,室温下干燥后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每一样品取5个不同位置成像,观察牙釉质、牙本质、釉牙本质界的表面形貌。结果:①牙釉质的表面形貌:在纳米尺度下,组成牙釉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是由大小较均匀一致的颗粒组成,颗粒的大小为(767.05±76.71)nm,颗粒之间排列得非常致密、有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形成长条索状结构,即釉柱。釉质表面的平均粗糙度是(16.88±0.18)nm。②牙本质的表面形貌:在纳米尺度下,组成牙本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是呈球形的颗粒,大小较均匀,颗粒较大,为(1120.24±162.34)nm,颗粒排列紧密。可见到牙本质小管的开口,其边缘为管周牙本质,其余部分为管间牙本质,牙本质小管的直径是(1471.13±182.03)nm,牙本质表面平均粗糙度是(20.14±0.16)nm。③釉牙本质界的表面形貌:成束状排列的釉柱,与釉牙本质界垂直,组成釉牙本质界的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相互渗透、彼此重叠,它们之间的连接并非完全致密,而是有一定地腔隙,呈扇贝状的波浪外形,凹面朝向牙釉质,凸面朝向牙本质,牙釉质和牙本质相互交替有规律镶嵌。结论:纳米尺度下,牙釉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排列致密、有序,平均粗糙度小,是其硬度大、脆性高,表面光滑的结构基础;牙本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排列较疏松,有机基质含量多,这样的结构赋予其一定的韧性;釉牙本质界在阻止釉质裂扩散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阻挡作用,这种优异的生物学结构和机械特性为研究与牙体硬组织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充填材料的结构提供一种纳米量级的可视化平台。  相似文献   
99.
目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仍有争议,实验从向量图的角度探讨QT间期离散度的应用及其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①临床资料:2003-05/2005-07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29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年龄60~83岁;同期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6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实验符合伦理学标准。②检测方法:使用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Q/CPCGY 001-2000型心电综合分析系统检测向量图;同时检测与向量图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应用上海群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Q/NYOZ-02-2001型动态心电图仪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电话随访2年,只询问健在还是死亡。③观察指标:向量图各指标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二者与心律失常事件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285例受试者的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向量图指标: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额面及横面的QRS/T夹角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组额面及横面的QRS/T夹角均显著大于生存组(P<0.05);室性早搏≥LOWNⅢ级者的额面及横面QRS/T夹角的平均角度均显著大于<Ⅲ级者(P<0.05~0.01)。②心电图指标: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组QTc、间期离散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者的QTc显著大于生存者(P<0.01);室性早搏≥LOWNⅢ级QT者的QTc显著大于<Ⅲ级者(P<0.05)。③相关性分析:额面及横面的QRS/T环的夹角与QT间期离散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向量图的QRS/T夹角、心电图的QTc是反映心肌电不稳定、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死亡率、以及长期预后不良的有用指标,QT间期离散度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已经证明新的药物治疗对间歇性跛行患者有效,且近年来外周血管的介入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综述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临床进展,为最佳的药物治疗配合适当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使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取得最好的长期预后。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2006-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catheterization,peripheral,genetic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2006-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外周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间歇性跛行、治疗”,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外周动脉疾病与药物治疗、支架、血管成行术、基因治疗、外科手术。寻找有关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正式组织发表的科学标准。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文献、Meta分析类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0篇关于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相关文章,纳入30篇包括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排除30篇为重复研究、综述文献、Meta分析类文献。资料综合:①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取决于如何诊断。以检查足部动脉搏动为标准的方法会过高估计患病率。相反,询问间歇性跛行病史又会过低估计患病率。血管造影已经证实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踝/肱指数测定是有效的,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②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相似。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和临床心血管事件,预防截肢和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功能状态。③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必须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级预防策略中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戒烟、减轻体质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等;有指导的运动疗法是非介入性治疗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扩张药物治疗、抗凝治疗。如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缺血性症状而内科治疗无效则需行经皮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有指导的运动疗法、最佳的药物治疗配合适当的介入治疗,可以使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取得最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