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73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目的:采用Brdu免疫组化标记技术观察经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进入损伤脊髓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苏州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干细胞实验室完成。①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20只/组。脐血标本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自脐带抽取新鲜脐带血50~60mL,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9L-1待用。在细胞移植前48h,体外进行Brdu标记。③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采用重物压迫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麻醉后取俯卧位,于T11节段处行背后方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咬除T11棘突及椎板,显露4mm×5mm硬脊膜,将55g重砝码放置于硬脊膜表面1min,然后逐层缝合伤口。假手术组仅显露硬脊膜,然后缝合伤口。④造模后5d,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自后肢大隐静脉缓缓注入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2mL~0.3mL(1×106个)。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⑤分别于细胞移植后1d、1,2,3周,采用BassoBeatlieBresnahan(BBB)评分法和斜板试验法测定各组神经功能情况。于细胞移植后1,3周制作冰冻切片,检测各组脊髓组织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①神经功能检测结果:脊髓损伤细胞移植后3周内,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所恢复,但干细胞移植组恢复较快,于术后1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结果即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10.71±6.24),(5.13±3.36)分,t=2.39,P<0.05;(51.67±5.22),(46.63±3.72)度,t=3.39,P<0.01],并维持至术后3周[(17.29±4.03),(11.25±5.01)分,t=3.89,P<0.01;(65.77±8.06),(57.05±4.61)度,t=4.07,P<0.01]。②脊髓组织中人脐血干细胞的鉴定: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脊髓组织中未见Brdu阳性表达区。干细胞移植组于移植后1周脊髓损伤区可见大量棕褐色Brdu阳性表达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并持续至移植后3周,而非损伤区则始终无阳性表达。结论:Brdu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标记作用,经静脉移植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进入脊髓损伤区,并可以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2.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接种是预防HBV感染的主要措施.运用卫生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评价HBV疫苗接种策略以确定最佳乙肝(HB)免疫策略,对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有效的控制HB流行有重要意义.常用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有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国内外自对新生儿实行普及接种HBV疫苗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婴幼儿和青少年、普通成人和高危人群接种HBV疫苗有关的卫生经济学分析和评价的资料较少,也不全面.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助于确定HBV疫苗最佳免疫策略,充分发挥接种HBV疫苗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3.
影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免疫的因素很多,政府和民众对乙型肝炎(乙肝,HB)了解和认识程度、经济等状况、有关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决定是否推行HBV疫苗免疫接种;接种者的年龄及个体差异、用药情况、疫苗的种类、接种方案、接种方法和剂量、是否辅用佐剂等对接种后能否尽早产生保护性抗-HBs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对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应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案和剂量,必要时应用佐剂或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114.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1/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动物房及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动物左右两膝分别作为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韧带移植组,分别制作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模型。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细胞外基质,无免疫原性;自体韧带移植组植入对侧副韧带。分别于术后2,4,8和12周取白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行大体形态观察及组织学和力学检查,两组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4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大体形态观察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肉芽增生,与周围粘连;自体韧带移植组肉芽组织与周围粘连相对少。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组织梭形增生;自体韧带移植组组织平行增生,直径略小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术后1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增生组织平行于自体韧带,大小一致;自体韧带移植组增生组织直径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相一致。②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光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数目不多,血管增生明显;自体韧带移植组炎性细胞稀少。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增多;自体韧带移植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比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多。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纤维细胞为主,纤维纵向排列;自体韧带移植组也以成纤维细胞为主。术后12周,两组均有大量的胶原,排列整齐,细胞和纤维密度相一致。③内侧副韧带力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白兔内侧副韧带的最大拉伸负荷大于自体韧带移植组[(36.8±8.9,25.3±7.3)N(P<0.05)],术后2,8,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和损伤,移植后期具有与自体韧带相似的替代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但脑钠肽前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分析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3-05/2005-07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208例及本科同期收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26例,另外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为本院的医学生,以上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分别测定各组观察对象的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均在入院的第1天完成,患者出院后不再测定脑钠肽前体。使用惠普500型心动图检测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心脏各腔室直径及射血指数。对所有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2年,只电话询问死亡还是健在。结果:心力衰竭患者20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6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观察对象的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比较:心力衰竭组是正常对照组的150倍[(4.82±0.75)μg/L,(31.38±29.28)ng/L(P<0.01)],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23倍[(208.80±120.13)ng/L(P<0.01)]。②不同年龄、性别、病种、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比较: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的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0.05~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心功能不同级别间脑钠肽前体的水平呈倍数增加(P<0.01),死亡者显著高于生存者(P<0.01)。③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年龄、左心室直径及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310,0.283,0.647,P<0.05~0.01),与射血指数呈负相关(r=-0.327,P<0.01)。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增高,与之相关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分级增高、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直径扩大、老年及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等。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利用个人计算机,结合图像处理软件Amira4.1对足背供区移植皮瓣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方法:取新鲜捐献成人尸体1具,采用改良的明胶一氧化铅灌注术经腹主动脉灌注,灌注后对双下肢行连续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140kV,135mA·s,参数:层厚3.2mm,矩阵512×512。利用Amira4.1图像处理软件提供的画笔、套索、魔术棒和Blow四种图像分割工具,对皮肤、血管及骨骼结构进行轮廓提取、生成面片,根据计算机的配置情况对轮廓线进行适当的简化,观测足背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根据解剖结构的特点,对皮肤及其血管进行表面重建和体重建,获得立体形态的动脉皮瓣结构。结果:基于个人计算机为平台,运用Amira4.1图像处理软件,在三维表面重建的图像中可清楚地观察外科皮瓣各解剖结构的形态,特别是皮瓣动脉的分支情况和体表的投影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利用软件的MovieMaker模块创建电影文件,将其制作为电影,画面清晰流畅,可直观、立体的显示其形态特征。结论:基于个人计算机的足背皮瓣三维重建结果,对皮瓣移植的临床试验、基础研究和手术规划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从朋友关系、老师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方面调查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2/2006-02在汕头市4所中学完成。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重点与非重点学校。②性别。③年级。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班级为样本,共计20个班,1186名,其中男生586名,女生600名。对参与者进行学习社会因素测验,分析其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学习社会因素测验,该测验共80道题,包括朋友关系、老师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记分方法,如:1~36题凡奇数题为正向题,选"a"计3分,选"b"计2分,选"c"计1分;凡偶数题为负向题,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自编程序对结果进行统计,算出每个学生测试的原始分,再将原始分按常模换算表换算成标准分,再按常模等级表确定属于哪一个等级,进而转换成等级分。包括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结果:1186名中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142份,占总数96.29%。①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整体适应较好,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维度都在3分以上,4个因素与均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中学生学习社会各因素同一性发展较好。③学校级别(区级、市级、省级)和年级差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对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各维度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性别差异对中学生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影响显著(P<0.05)。结论: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状态不佳,学校级别、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是利用成血管诱导因子或内皮祖细胞,模拟体内血管生成的机制,从而达到促血管新生、改善侧支循环的目的。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热点,对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生物特性、细胞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7-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neovascularzation,ischemic limb”,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下肢缺血性疾病”,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干细胞或内皮祖细胞的生物特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细胞移植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2篇相关文献,3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3篇文献中,3篇涉及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6篇涉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础研究,12篇涉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2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资料综合:干细胞是一类高度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很强的细胞,具有多重分化活性,在特定微环境中可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具有血管活性。基础研究表明骨髓、外周血或脐血干细胞移植能使肢体侧支循环增加,有效改善后肢缺血。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细胞能保持干细胞的部分特性,体外分化成血管壁结构成分,体内可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用来移植的干细胞数量有限,干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移植具有更强大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干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机制主要有直接分化、成熟为新血管以及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局部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临床研究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然存在移植安全性、远期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等问题。结论:干细胞移植能促进下肢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虽然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但该手段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19.
露蕊乌头的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中分离到11个二萜生物碱,利用光谱方法确定结构,证明其中一个为新生物碱,命名为露乌定,其余10个分别鉴定为14-乙酰基-8-O-甲基-塔拉胺(tal-atisamine,Ⅱ)、acoforine(Ⅲ)、非洲防己碱(columbidine,Ⅳ)、乌头碱(aconitine,Ⅴ)、ranaeonitine(Ⅵ)、塔拉定(talatizidine,Ⅶ)、异塔拉定(isotalatizidine.Ⅷ)、露乌碱(gymanaconitine,Ⅸ)、塔拉胺(talatisamine,Ⅹ)和阿替辛盐酸盐(atisine.HCl)。其中碱Ⅱ为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碱Ⅲ~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0.
Rapid activation of JNK and p38 and their translocation to the cell nucleus by glucocorticoids, corticosterone (Cort), and bovine serum-conjugated corticosterone (Cort-BSA) were studied in primary cultured hippocampal cells by using immunoblo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confocal microscopy. The rapid activation occurred 5 rain after stimulation and was maintained at plateau for as long as 2 4 hr; i. 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