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38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2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篇 |
儿科学 | 60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258篇 |
口腔科学 | 131篇 |
临床医学 | 581篇 |
内科学 | 389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63篇 |
特种医学 | 190篇 |
外科学 | 641篇 |
综合类 | 1109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370篇 |
眼科学 | 95篇 |
药学 | 420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422篇 |
肿瘤学 | 2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42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277篇 |
2012年 | 381篇 |
2011年 | 360篇 |
2010年 | 350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319篇 |
2007年 | 363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186篇 |
2003年 | 142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6篇 |
196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 Shafik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1996,14(6):393-396
Summary The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vas deferens (electrovasogram, EVG) was studied in 22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OA), in 9 patients with bilaterally absent vasa deferentia, in 10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epididymovasostomy for OA, and in 12 healthy volunteers (controls). Two electrodes were applied to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upper scrotum. EVG in normal subjects showed pacesetter potentials (PPs) that had the same frequency, amplitude, and velocity of conduction from both electrodes and were consistent in the individual subject on all test days. The PPs were followed randomly by action potentials (APs). The EVG in OA exhibited bradyvasa, i.e., diminished PP frequency, amplitude, and velocity, in 14 patients and a silent EVG in 8. Eight of the ten patients in whom azoospermia persisted after epididymovasostomy had a silent EVG. The remaining two patients, whose semen character had normalized after epididymovasostomy, revealed a normal EVG. A silent EVG was recorded for the nine patients with absent vasa deferentia. The electric activity is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vasal motility. The bradyvasa or silent EVG encountered in OA might be attributable to the arrested function of the vas deferens and resultant vasal inertia. The latter may persist after epididymovasostomy an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emen to normalize, as occurred in eight patients. In conclusion, EVG is a simple, easy, noninvasive, and nonradiologic technique that might be used as a diagnostic tool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vas deferens disorders and infertility. 相似文献
12.
神阙穴敷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钙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神阙穴贴补血益精透皮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钙素 (BGP)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30名 ,分神阙穴贴药组 (补血益精穴位透皮贴剂 )、西药组 (羟乙磷酸钠片 )、中药组 (补血益精药丸 )、空白对照组。结果和结论 穴位敷贴组能显著提高骨钙素 (7.69± 1.65 )。穴位敷贴组与中药组 (7.82± 0 .99)和西药对照组 (7.13± 0 .89)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钙素调整作用基本一致 (P>0 .0 5 )。 相似文献
13.
绝经前单纯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绝经前行单纯子宫切除后卵巢功能变化机制及相关疾病多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利用放免方法测定36例绝经前单纯切除子宫患者血中R(雌二醇)、P(孕酮)、LH(促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PRL(泌乳素)和T(睾酮)的变化。结果随着术后评价时间的延长,单纯子宫切除患者的卵巢激素R、P、T水平呈降低趋势;垂体激素LH、FSH、PRL水平呈升高趋势。结论单纯子宫切除后患者卵巢功能降低,且随着术后时间间隔的延长而日渐明显。故应慎重对待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亦应适当行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创新的时代,智慧教育模式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者"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在改变,人们需要学习资源多样化、微型化、切需化,以适应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方式.在我校康复评定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引入智慧教育模式,开展康复评定学课程"资源需求型"研究,以期探索符合当前信息时代的高等... 相似文献
17.
肺间质纤维化是各种病因不同的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其共同特征是成纤维细胞为主的大量间质细胞增生及基质胶原进行性积聚,并逐渐取代正常肺组织结构,严重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呼吸衰竭.有关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系统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间质性肺疾病的肺纤维化过程.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对胃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 min过程中,最初2 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 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 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 min内)的胃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 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 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 min内与松开前2 min内相比,胃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 min的胃运动与松开前2 min内的胃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9.
1背景由马来西亚卫生部和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联合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者是Dr·Syed Mohamed AI Junid,研究中心是吉隆坡总医院(GHKL)儿童研究所、UKM医院儿科病房及乌鲁冷岳区(Hulu Langat)医疗中心,研究时间自2004年1月~2006年6月。研究开始前分别获得了马来西亚卫生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术前CT平扫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瘤的形状、密度、边界、MRI信号变化、增强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根据颅骨外板是否破坏,将肿瘤分两组,比较肿瘤最大径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物。7例(64%)位于额骨,顶骨和枕骨各2例。病变均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晰,边缘无硬化。CT值自117~1048HU不等。7例(64%)外板破坏的肿瘤最大横径为(2.7±0.80)cm,与4例(37%)外板无破坏的肿瘤大小(2.33±0.88)c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88)。MRI平扫均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不一。周围软组织和脑实质信号正常。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一定的破坏颅骨外板向颅外生长倾向,综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