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856篇 |
免费 | 20754篇 |
国内免费 | 143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04篇 |
儿科学 | 2376篇 |
妇产科学 | 2697篇 |
基础医学 | 24860篇 |
口腔科学 | 3903篇 |
临床医学 | 28843篇 |
内科学 | 30818篇 |
皮肤病学 | 2607篇 |
神经病学 | 10737篇 |
特种医学 | 783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9篇 |
外科学 | 21569篇 |
综合类 | 39012篇 |
现状与发展 | 53篇 |
一般理论 | 22篇 |
预防医学 | 15711篇 |
眼科学 | 5541篇 |
药学 | 23782篇 |
239篇 | |
中国医学 | 13865篇 |
肿瘤学 | 175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8篇 |
2023年 | 3400篇 |
2022年 | 8918篇 |
2021年 | 11299篇 |
2020年 | 8621篇 |
2019年 | 7234篇 |
2018年 | 7530篇 |
2017年 | 7096篇 |
2016年 | 6601篇 |
2015年 | 10097篇 |
2014年 | 12385篇 |
2013年 | 11805篇 |
2012年 | 17241篇 |
2011年 | 18686篇 |
2010年 | 12556篇 |
2009年 | 9900篇 |
2008年 | 12474篇 |
2007年 | 12002篇 |
2006年 | 11442篇 |
2005年 | 10726篇 |
2004年 | 7384篇 |
2003年 | 6824篇 |
2002年 | 5756篇 |
2001年 | 4751篇 |
2000年 | 4560篇 |
1999年 | 4320篇 |
1998年 | 2564篇 |
1997年 | 2647篇 |
1996年 | 1999篇 |
1995年 | 1904篇 |
1994年 | 1654篇 |
1993年 | 982篇 |
1992年 | 1349篇 |
1991年 | 1177篇 |
1990年 | 932篇 |
1989年 | 884篇 |
1988年 | 791篇 |
1987年 | 640篇 |
1986年 | 471篇 |
1985年 | 400篇 |
1984年 | 193篇 |
1983年 | 162篇 |
1982年 | 93篇 |
1981年 | 124篇 |
1980年 | 80篇 |
1979年 | 108篇 |
1978年 | 52篇 |
1977年 | 51篇 |
1976年 | 42篇 |
1974年 | 4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性截瘫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前路减压内固定优越性以及Z-plate系统的优点。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25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个月。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1~3级恢复,随访期间无后凸加重及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结论 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3.
Mark C. K. Yang Ronald G. Marks William B. Clark Ingvar Magnusson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1992,19(2):77-83
Abstract Several statistical models that have been suggested in the periodontal literature for describing longitudinal attachment level changes, such as the gradual loss, single-burst, multiple-burst, and random walk models as well as other model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re compared by their power to predict future attachment loss. The data used in this analysis is from 1061 sites of 8 subjec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eriodontal disease, monitored monthly for about a year. This study found that none of the suggested models could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 the naive mean predictor, which predicts the future attachment level from the past mea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no single model, such as the burst, gradual, or random walk, together with measurement error can fully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the dat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course of one year, the attachment level change may not follow the same model. Consequently, a model that fits well to past data cannot be accurately extended 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4.
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 ,进一步探讨该病的细胞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用抗人CD3、CD4、CD8、IFN γ及IL 4单抗结合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分析单个核细胞中CD3 +、CD4+、CD8+细胞数Th1、Th2、Tc1、Tc2细胞数以及CD4+/CD8+、Th1/Th2、Tc1/Tc2比值。结果 贫血组患者 ,外周血CD3 +细胞和CD8+细胞明显增加 (P <0 .0 1) ,CD4+/CD8+比例倒置 (P <0 .0 5 ) ;Tc2细胞明显增加 (P <0 .0 5 ) ,Tc1/Tc2比值降低(P <0 .0 5 ) ,治疗后血象恢复的患者各增高的亚群细胞均有所恢复 ,接近正常。结论 在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T细胞明显增高 ,其中主要是CD8+细胞 ,而在CD8+细胞中 ,是Tc2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治疗有效的患者 ,其增高的T细胞亚群降低 ,提示以纠正病人细胞免疫异常为主的治疗方案有益于获得性纯红再障的治疗。 相似文献
95.
通瘀注射液盆腔给药法治疗外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运用通瘀注射液在非直视下经输卵管盆腔给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 (EEMs)的治疗作用 ,探讨活血化瘀法对EEMs的作用机理及此给药法的优势。方法 将临床治疗的EEMs患者 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通瘀注射液组 )和对照组 (丹那唑组 ) ,疗程各为 3个月。用药前后测定下列指标 :临床症状与体征、内分泌激素、血液流变学、癌抗原 12 5 (CA12 5)和子宫内膜抗体 (EMAb)的阳性率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血液粘滞度和红细胞压积、CA12 5和EMAb的阳性率均降低 ,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二醇 (E2 )和孕激素 (P)的含量均受到调节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而治疗组对内分泌的调节能力弱于对照组 ,但作用柔和、均衡。结论 通瘀注射液对EEMs的作用是通过清除月经时异位内膜的瘀血、水肿、改善微循环及组织供氧、调节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紊乱而实现的 ,与丹那唑相比其副作用小、并以治本为主。盆腔给药法则可使药物直达病灶 ,见效快 相似文献
96.
利培酮治疗与细胞色素P4502D6/C188T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利培酮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与其代谢酶细胞色素P4 5 0 2D6 (cytochromeP4 5 02D6 ,CYP2D6 )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 88例符合CCMD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 96例健康对照者作病例 -对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 8周 ,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osi tiveandnegativesymptomscale ,PANSS)评分评价利培酮疗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对CYP2D6exonⅠ的C188T位点突变进行检测 ,分析利培酮临床效应与其主要代谢酶CYP2D6 /C188T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上海地区人群的CYP2D6 /C188T突变率(弱代谢型 )为 36 .3% ,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1.15 ,df=2 ,P >0 .0 5 ) ,两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78,df=1,P >0 .0 5 )。进行性别及有否家族史分组后分析 ,亦无差异存在 ,且CYP2D6 /C188T突变与利培酮临床效应之间并无相关性 (χ2 =1.12 ,df=2 ;χ2 =0 .0 3,df=1,P >0 .0 5 )。结论 未发现中国人CYP2D6 /C188T多态性与利培酮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基本情况。方法对64例头孢菌素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本组头孢菌素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6个月~3岁年龄组发生率最高。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腹泻程度重于第1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结论头孢菌素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比较常见,应引起临床医师在用药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
100.
重症肌无力患者泼尼松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MG)免疫学机制。对382例MG患者在漏尼松中剂量冲击,小剂量维持疗法治疗前后,检测酰胆碱受体抗炎(AchRab),突触前膜抗体(PsMab),单个核细胞亚群(PBMC),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β2-微球蛋白(β2-m),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MG患者在泼尼松治疗前后多项免疫指标有显著性的变化。为泼尼松治疗MG提供了评定疗效的免疫学指标,进一步阐明了MG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