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79篇
  免费   7830篇
  国内免费   5066篇
耳鼻咽喉   895篇
儿科学   1433篇
妇产科学   780篇
基础医学   6426篇
口腔科学   1419篇
临床医学   10628篇
内科学   8507篇
皮肤病学   976篇
神经病学   2803篇
特种医学   3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7204篇
综合类   21824篇
现状与发展   13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9018篇
眼科学   1604篇
药学   10404篇
  118篇
中国医学   7046篇
肿瘤学   4717篇
  2024年   257篇
  2023年   858篇
  2022年   2442篇
  2021年   3310篇
  2020年   2850篇
  2019年   1834篇
  2018年   1908篇
  2017年   2430篇
  2016年   1958篇
  2015年   3449篇
  2014年   4663篇
  2013年   5284篇
  2012年   7696篇
  2011年   8358篇
  2010年   7008篇
  2009年   6126篇
  2008年   6611篇
  2007年   6190篇
  2006年   5749篇
  2005年   4676篇
  2004年   3414篇
  2003年   2908篇
  2002年   2306篇
  2001年   1919篇
  2000年   1427篇
  1999年   854篇
  1998年   456篇
  1997年   421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269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5篇
  1954年   5篇
  194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活检的风险与价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行经皮肾穿刺活检(PRB)是否仍有临床价值,其效益安全比如何,目前仍有争议。我们通过回顾分析,探讨CRI患者行经皮肾穿刺活检的价值与风险。  相似文献   
92.
纳米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质粒制备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质粒纳米微粒,并观察其基因转染能力和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Ang-2siRNA质粒,将其与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用水/油/水(W/O/W)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粒径.然后转染原代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观察纳米Ang-2siRNA微粒干扰Ang-2基因表达的效果及其细胞保护功能.[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Ang2siRNA纳米微球呈球形和椭球形,粒径150~200 nm,大小分布均匀,包封完整,分散性良好.有较强转基因能力,良好的RNA干扰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功能.[结论]成功制备纳米Ang-2siRNA微粒,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和RNA干扰效果,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素有良好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的血管修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3.
利用过氧化氢的氧化作用参与抗原抗体反应,使细胞的膜通透性增强,利于荧光标记抗体染液渗入,从而更快速、广泛地接触抗原,更有效的抗原抗体的嵌合交联。新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染色效果,缩短了实验时间,简化了操作,提高了阳性检出率,使实验准确性提高,为临床确诊、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4.
大咯血的急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4 4a急诊手术治疗大咯血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5 8~ 2 0 0 1年在本院急诊手术的 89例大咯血患者 ,收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原发病因、治疗和结果等相关资料。结果  85 4 %病例的X线表现与出血部位一致 ,其它诊断方法 (支气管镜、CT、血管造影术等 )作为重要补充。由于 1982年后的早期外科干预 ,术前咯血总量、咯血平均量和低血压、休克发生比例较前明显减少 ,术后并发症从 1982年前的 2 2 2 %降至 17 1% ,围手术期死亡率从 9 3%降至 0。急诊全肺切除术并发症 ( 2 3 3% )高于肺叶切除术 ( 15 2 % )。在过去 4 4a肺结核一直是大咯血的主要原发病因。结论 符合新的外科治疗标准的患者应及早手术 ;选择切除范围要保守 ,首选叶切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缺血后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小肠标本进行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和呼吸功能指标测定。结果A、C两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均大于B组,A、C两组问比较,A组较大(P〈0.05)。A、C两组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等效直径均小于B组(P〈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小于A组,面积密度、比表面和粒子数密度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A、C两组间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对成人阴茎进行三维数字化图像分析,为阴茎整形修复获得手术前后形变参数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精确的形态学数据。方法采用Angel数字快速测量诊断系统,分别测量200例正常成人阴茎安静状态和勃起时的长度、周长、以及勃起时角度与阴茎长度、周径的关系。结果随着年龄和身高增长,阴茎也随之增长;身高与阴茎长度不成正比;阴茎勃起时随着角度的增加硬度增强,但勃起硬度变化时阴茎体积无明显变化。结论从不同径线不同角度对阴茎进行计算机三维测量分析,为阴茎整形修复术前设计、术后效果评价提供重要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甲壳素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南方医科大学应用解剖学研究所完成。大鼠成肌细胞株L6与甲壳素医用缝合线体外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情况。并分别在体外复合培养的第1,2,3,4,5,6天,取出细胞支架复合体,扫描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情况。 结果: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甲壳素医用可吸收缝线的表面比较粗糙。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大鼠L6细胞与甲壳素制备的医用可吸收缝合线间黏附良好,细胞沿缝线排列呈现串珠样,并可以见到细胞聚集现象。③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24h后,细胞主要为圆球形,随后细胞迁移、伸展、并见突起;第3天,成肌细胞主要为梭形,并见融合趋势;4d后,细胞沿材料纵轴排列并相互融合,并见肌小管样结构形成及细胞外基质分泌。 结论:甲壳素具有作为支架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潜能,支架的平行排列有助于工程化骨骼肌纤维良好方向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110例慢性乙肝患者,按随机方法分成①对照组30例,应用普通保肝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②丹参组30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ml含丹参、降香各1g)3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300ml中静脉注射1个月;③IFN组30例,应用IFN—α 3MU,隔日一次肌内注射,3个月;④联合组20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10%葡萄糖溶液300ml静脉注射1个月,IFN-α 3MU,隔日一次肌内注射,3个月。丹参组,IFN组和联合组保肝药物治疗同对照组。四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肝功能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血清HA、IV—C、PCI—Ⅱ,部分病例进行肝穿病理检查。治疗开始后每月检测肝功能,3个月(治疗后)和6个月(随访时)时检测血清HA、IV—C、PCⅢ及乙肝病毒标志,治疗后1年行肝穿病理检查。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血清HA、PCⅢ、IV—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丹参组、IFN组、联合组血清HA、FCⅢ、IV—C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IFN治疗可使血清HA、PCⅢ、IV—C有明显下降,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改善,为目前有效的慢性乙肝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留置超滑乳胶气囊导尿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586例留置超滑乳胶气囊导尿管患者进行观察,回顾分析。结果留置超滑导尿管并发症与导尿方法、规范操作、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及相关知识宣教有关。结论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导尿管、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0.
A role for type II interferon (IFN-gamma) in resolving viral infection is suggested by the correl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clearance with enhancement of IFN-gamma-producing activated T cells in the resolution of acute HCV infection. Using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 a synergistic direct antiviral effect was documented using IFN-gamma1b and a potent, consensus type I IFN (IFN alfacon-1). Global expression profiling following EC50 exposure to IFN alfacon-1, IFN-gamma1b, or a cocktail of the two allowed the antiviral state to be correlated with induction of a subset of IFN-stimulated genes (ISGs). Genes identified through this analysis corresponded to classic antiviral components, ISGs more recently associated with direct antiviral functions, as well as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and hypothetical proteins. The magnitude of these antiviral EC50-correlated expression events in human hepatoma (Huh7) cells exposed to clinically relevant doses of IFN alfacon-1, IFN-gamma1b, or a cocktail of the two was also probed becaus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is type I IFN-containing regimens. Relative to type I IFNs used alone, the addition of type II IFN caused enhanced expression not only of many of the genes correlated with the direct antiviral state but also of genes involved in (1) antigen presentation to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 (2) macrophage, natural killer (NK), and T helper 1 (Th1) cell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 (3) complement system function, (4) apoptosis, and (5) ISGs with unknown functions. As many of these processes are correlated clinically with resolution of chronic HCV infection, the combined use of these IFNs could display a beneficial effect on viral clearance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CV and other viruses through enhancement of one of these processes or of the direct antiviral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