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评价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video-EEG monitoring,video-EEG)在儿童癫痫的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98例临床拟诊为癫痫的患儿进行连续12~18 h的包括清醒及睡眠的长程video-EEG监测。 【结果】 98例患儿中,发现痫样放电比例为91.8%(90/98),44例癫痫样放电与临床发作同步出现(44.9%),长程Video EEG监测前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全面性发作占53.1%(52/98),局限性发作占43.9%(43/98)。不能分类的发作有3例,占3.0%(3/98);长程video-EEG监测后全面性发作共32例,占32.7%,局限性发作共有 60 例,占61.2%,不能分类的发作2例,占2%。监测前后发作类型一致的有58例,不一致的有40例。 【结论】 长程视频同步脑电图监测对于儿童癫痫的临床诊断和分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2.
丙戊酸钠对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媚  肖琳  杨琳  黄绍平 《医学争鸣》2005,26(3):229-23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肝细胞的不良反应 是否与剂量(血药浓度)、年龄及合并用药有关.方法:采用 肝细胞原代培养技术,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培养液中ALT AST,LDH的活性.结果:当VPA浓度>50mg/L,成鼠及幼 鼠肝细胞培养液中肝酶活性显著升高,并随着VPA浓度升 高,肝酶活性进一步升高.与苯巴比妥钠(PB)、卡马西平 (CBZ)合用与单独用药相比,肝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VPA对肝细胞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成鼠与幼鼠肝细 胞对VPA的反应性没有明显差异;合并用药没有加重肝细胞 的损伤.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癫癎大鼠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的关系。方法:将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离、纯化并培养至第3代后,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别作用2 h、24 h 及48 h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将不同增生程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分别注入到癫癎大鼠侧脑室,用PCR法、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记法测定脑组织MDR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结果:TNF-α刺激后2 h胶质细胞开始增生,24 h达高峰;增生的胶质细胞培养液可使癫癎大鼠MDR表达上调,表达量与增生程度一致。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可使癫癎大鼠MDR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癎的形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1):908-911]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013年1月-2016年2月住院治疗的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48例进行临床观察,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惊厥发生年龄、出现时间、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发作类型、首发时脑电图特点、家族史、影像学特点等数据,病愈后进行2~39个月随访,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在48例患儿中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33个月;男女比例5∶7;腹泻1 d出现惊厥者11例,腹泻2 d出现惊厥者9例,腹泻3 d以上出现惊厥者28例;腹泻后仅有1次惊厥者32例,2次惊厥者10例,3次以上惊厥者6例;惊厥持续时间小于5 min者34例,持续5 min以上者14例;48例患儿中38例为全面性发作,10例为局灶性发作。惊厥发作1周内脑电图异常者15例;48例患儿中7例有惊厥家族史;影像学检查中7例存在异常,余41例未见异常。随访6例复发,占12.50%,其中脑电图异常者5例,考虑诊断癫痫。结论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存在复发,初期脑电图异常可能为高危因素,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5.
[目的] 通过在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儿童高发地域建立示范区,探讨系统干预措施对防治儿童MR发生的作用. [方法] 结合陕西省宁强县贫困山区MR儿童高发生率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从围婚期、围生期到婴幼儿期、儿童期的有综合防治MR功能的系统干预措施进行干预研究,动态观察这一系统措施对该地区儿童MR患病率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结果] 经济、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水平落后以及儿童MR患病率高,人口整体素质低下是整个秦巴贫困山区的现实情况.应用系统干预措施后,示范区内0~14岁儿童MR患病率由2.94%下降至1.62%(χ2=15.25,P<0.01);0~3岁儿童的发育商以及4~10岁轻度MR儿童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显著提高(P均<0.01);0~3岁儿童DDST筛查异常率明显下降(χ2=4.82,P<0.05);而4~1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显著提高. [结论] 在秦巴山区实施的系统干预措施对儿童MR的发生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86.
87.
抗癫痫药物血药质量浓度监测与小儿癫痫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追溯历史,癫痫的药物治疗主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第1阶段指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临床经验性用药。从1912年第1个化学合成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e,AED)苯巴比妥问世到60年代,苯妥英钠、扑痫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医生大多根据药典推荐剂量及临床经验给患儿制定用药方案,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AED现象较为普遍,但疗效不高,并且与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见。第2阶段大致包括70年代术期至90年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大鼠脑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器超微结构及神经突触形态学参数变化,探讨热性惊厥性学习记忆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21日龄雄性SD大鼠均分为热性惊厥组(febrile seizures group,FS)、发热对照组(febrile control group,FG)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G)。采用热水浴法建立热性惊厥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器的病理超微结构改变和神经突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FS组大鼠脑海马区出现显著病理超微结构改变。FS组在神经元变性坏死(χ2=44.61,P<0.005)、线粒体肿胀(χ2=8 9.5 4,P<0.005)、内质网脱颗粒(χ2=36.96,P<0.005)及高尔基体扩张(χ2=18.82,P<0.05)等方面较对照组程度严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三组在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FS、FG、NG组分别为(66.43±19.46)nm(、89.91±25.48)nm及(96.18±26.13)nm,F=11.23,P<0.01]、突触活性带长度[FS、FG、NG组分别为(347.87±124.65)nm(、392.01±147.55)nm及(395.63±149.77)nm,F=10.84,P<0.01]、突触界面曲率[FS、FG、NG组分别为(1.0926±0.1247)、(1.1788±0.1933)及(1.1549±0.1831),F=3.19,P<0.05]及突触间隙[FS、FG、NG组分别为(46.21±6.32)nm(、32.55±5.12)nm及(29.67±5.08)nm,F=7.14,P<0.01]等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FS组大鼠脑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减小、突触活性带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下降及突触间隙增宽。FS组与对照组在突触数密度(F=2.46,P>0.05)及面密度(F=1.87,P>0.05)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发作可导致大鼠脑海马区严重的神经元和细胞器超微病理改变,同时伴有神经突触可塑性变化,推测热性惊厥性学习记忆损害与以上病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对胃食管返流的影响,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便携式食管24h连续PH动态监测仪分别检测20例脑性瘫痪组儿童及20名无胃食管返流症状儿童的24 h食管PH值.[结果]脑性瘫痪组儿童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PH值<4的时间百分比(%)脑性瘫痪组、对照组分别为(15.89±11.04)与(1. 88±1. 01)、酸性返流发生的总次数为(次/24 h)309.02±165.60与14.73±7.20、返流持续超过5 min的次数为(次/24 h)5.64± 3.52与1. 02±0.90、返流持续的最长时间(min)为23.38±1 3.40与4.50±1.90、DeMeester评分为61. 42±58.15与2.20±3.5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脑性瘫痪可以引起胃食管返流,应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指导家长参与和强化训练量对提高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按家长是否自愿接受康复培训并参加强化运动治疗分组,研究期间资料完整病例98例,其中50例参加患儿为观察组,48例未参加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由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功能训练主要采用Bobath法、上田法等康复技术,功能训练1次/d,每次40 min.观察组同时指导家长参与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每天于医院治疗间期功能训练3次,每次40 min,观察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根据粗大运动发育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项进行评估.[结果]患儿入组时GMFM-88项总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GM-FM-88项总百分比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指导家长参与和强化运动训练有利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是应该推广的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