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0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21.
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症一例的诊治及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氢蝶啶还原酶(DHPR)缺乏症的临床诊治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1)归纳、总结临床症状、体征,血苯丙氨酸(Phe)浓度;(2)进行Phe(100 mg/kg)+四氢生物蝶呤(BH4)(20 mg/kg)负荷试验、尿蝶呤谱分析及红细胞DHPR测定;(3)进行DHPR基因QDPR突变检测;(4)采用BH4、神经递质前质等治疗,随访疗效.结果 (1)患儿男,生后5个月出现抬头困难、头发黄、抽 搐、肌张力低下.生后1岁6个月Phe 600 μmol/L;(2)负荷试验前血Phe浓度476 μmol/L,Phe负荷3 h上升至1355 μmol/L,BH4负荷24 h血Phe浓度缓慢降至610 μmol/L;(3)尿新蝶呤2.92 mmol/mol肌酐,生物蝶呤7.44 mmol/mol肌酐,生物蝶呤百分比71.79%;(4)DHPR活性(0.27~0.51)nmol/(min·5 mm disc),为正常对照的6.11%~10.60%,诊断为DHPR缺乏症;(5)患儿QDPR基因突变类型为c.515C>T及c.661C>T,c.515C>T突变未见报道;(6)患儿普食下接受BH4(10~20)ms/(kg·d)或联合少量无Phe奶粉、神经递质前质L-DOPD(3~5)ms/(kg·d)(联合carbidopa)、5羟色氨酸(3~5)ms/(kg·d)及叶酸15 mg/d治疗.治疗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抽搐停止、会扶走,血Phe 60 μmol/L.结论 (1)DHPR缺乏症具有肌张力低下等BH4缺乏症共同特点;(2)BH4负荷后血 Phe浓度下降缓慢;尿生物蝶呤增高,DHPR活性低下是确诊依据;(3)c.515C>T(P172L)是QDPR基因新的致病突变;(4)神经递质前质、叶酸及大剂量BH4(或联合无Phe奶粉)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22.
目的 研究丙酸血症患儿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A和PCC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对11例丙酸血症患儿PCCA和PCCB基因的各个外显子及其两侧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并对部分患儿父母进行相应突变基因检测.结果 6例为PCCA突变,5例为PCCB突变.共发现13种突变,其中10种突变未见文献报道,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缺失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和复杂型插入缺失突变,错义突变为最常见类型.167-179dell3insl复杂型插入缺失突变在2例中为纯合突变.结论 在11例内酸血症患儿中检测到13种突变,其中10种为新突变类型,为今后有关丙酸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3.
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技术对两种CYP21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CYP21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50例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及部分先证者家系的外周血,并提取DNA。用计算机软件(DNAssist)对CYP21基因突变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进行分析,使用PCR结合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方法对没有酶切位点改变的I172N和R356W两种CYP鄹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有21例患者发现I172N突变,其中3例纯合子,18例杂合子;8例患者发现R356W突变,皆为杂合子表现,其发生频率与文献报道的相似。并且通过I172N和R356W两种突变的各5个家系分析,皆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结论 以PCR为基础的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法简便、可靠,是快速检测CYP21基因突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24.
智力落后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患者神经元突起数目改变和形态异常 ,提示神经回路的建立和成熟与智力发育密切相关。神经元内RhoGTP酶是决定轴突、树突生长及相互构成联系的重要信号蛋白 ,对神经发育和重塑起重要作用。RhoGTP酶信号通路异常影响神经网络形成 ,可能是智力落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5.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在先天性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低)病因学中的地位。方法对5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SSCP方法对TSHR基因外显子10、6、1进行分析。结果在TSHR基因外显子10、6、1中未发现突变。结论已发现的TSHR基因编码区的结构改变,在中国人甲低的病因学中可能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26.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Pax8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Pax8基因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低)病因学中的地位。方法:对50例经内分泌专科门诊或新生儿筛查检出确诊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SSCP-DNA测序方法进行Pax8基因外显子2~9分析。结果:Pax8基因外显子2~9编码区未发现突变。结论:Pax8基因编码区的结构改变,在中国人甲低的病因学中可能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27.
目的 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识别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性发育不良症(PPD);了解PPD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3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及运动障碍的患儿(9~16岁)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表现、骨骼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进行PPD的诊断;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法对PPD家系进行WISP3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3例患儿符合PPD的临床诊断:表现为非炎性的多关节(包括指趾关节)膨大,影像学表现为扁平椎、椎体前缘呈鸟嘴或子弹头样改变、股骨头及外周大小关节骨骺(干骺端)扩大等,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正常;3例患儿中发现了3种未见报道的WISP3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分别为c.624_625insA/c.729_735delGAGAAAA、c.624_625insA/c.866_867insA及c.866_867 insA/c.866_867insA,均为插入或缺失突变,突变位于外显子4及外显子5,各占50%(3/6).结论 PPD临床特点是进行性、非炎性的多关节(包括指趾关节)膨大及运动障碍,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正常;全身骨骼(包括脊柱)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十分重要,主要特征为扁平椎、关节骨骺(干骺端)扩大及关节腔狭窄.发现了3种WISP3基因新变异.  相似文献   
228.
目的 评价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中国青春期前特发性矮小症(IS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2016年12月27日至2020年07月30日,招募青春期前ISS患儿开展的一项随机、开放、空白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纳入受试者以3:3: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rhGH的给药周期为52周。观察治疗前后实际年龄的身高标准差积分变化(ΔHTSDS),治疗结束时受试者的年生长速率(HV)和骨成熟情况,同时考察治疗期间药物安全性。结果 共有150例受试者完成了试验。基线时各组受试者的年龄、骨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及HT-SDS、年HV、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全数据集分析(FAS)和符合方案集(PPS)分析均发现,第26、39、52周,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之间ΔHT SD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ΔHT SD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发现,第13、26、39、52周,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之间HV...  相似文献   
229.
目的 了解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分析6例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例患儿,男性3例,女性3例。1例家族史阳性。3例患儿当地医院行新生儿筛查提示该疾病,2例患儿为发病后临床诊断,1例患儿至今未发病。5例患儿发病年龄10天~5岁。初诊年龄为1个月~7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危象、低血糖和高乳酸血症等表现。2例患儿死亡。血串联质谱显示3-羟基异戊酰肉碱升高,部分患儿伴有己二酰肉碱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提示3-羟基-3-甲基戊二酸显著升高,伴3-甲基戊烯二酸、3-羟基异戊酸等增高。4例患儿基因检测均发现HMGCL基因变异:2例c.122G>A(p.R41Q)纯合;1例c.697C>T(p.H233Y)纯合;1例c.145-2A>G和c.590G>A(p.C197Y)复合杂合。其中,c.697C>T(p.H 233Y)、c.145-2A>G和c.590G>A(p.C197Y)变异均为首次报道,蛋白结构预测均为可能有害,ACMG评级为可能致病。另2例患儿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