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0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9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93篇 |
内科学 | 6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152篇 |
预防医学 | 44篇 |
药学 | 7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2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值;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SP法及灰度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EGF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 μg/ml作用终浓度抑制效果最明显,其48 h的抑制率为72.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0.5 μg/ml丹参酮ⅡA作用后,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48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4 h,48 h,72 h凋亡率分别为(4.06±0.27)%、(7.58±0.56)%、(5.23±0.13)%],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Hoechst33342染色可见凋亡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核碎裂,亦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免疫细胞化学SP法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作用浓度的增大,EGF及EGFR表达下调,其0.5 μg/ml组48 h的高表达率分别为10%,20%,灰度值分别为181.52±1.63,179.37±1.5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免疫法显示:丹参酮ⅡA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GF含量明显下降.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此作用可能与细胞内EGF及EGFR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错配修复(MMR)基因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MSI)之间的关系.方法 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大肠癌14例,随机留取经病理确诊的32例散发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大肠癌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技术,检测腺瘤及癌组织中COX-2、MMR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及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 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状态.结果 COX-2在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53.6%(15/28)、42.9%(6/14),在散发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2.5%(20/32)、91.7%(22/24),HNPCC癌组织中的COX-2表达明显低于散发大肠癌(P<0.05).HNPCC大肠癌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发生率[均为71.4%(10/14)]明显高于散发大肠癌[均为12.5%(3/24),均P<0.05].10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中,8例为COX-2低表达;4例MMR蛋白表达阳性的HNPCC大肠癌全部为COX-2高表达.在MMR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HNPCC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的表达均显著少于MMR表达阳性者(均P<0.05).MSI-H的HNPCC大肠癌、HNPCC大肠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低表达率分别为80.0%(8/10)、66.7%(12/18)、66.7%(2/3);与微卫星稳定(MS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COX-2在HNPCC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COX-2在大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MMR蛋白表达缺失和MSI-H呈明显的负相关;COX-2、MMR蛋白表达、MSI的检测对于进一步研究大肠肿瘤的发病途径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目的:探讨责任制小组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胃癌术后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EEN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责任制小组护理方式.结合住院观察和血液生化检查,对比性分析两组术后恢复和营养状况差异,统计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清营养学指标TP、AIB、PA、TRF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EN相关并发症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小组护理方式有助于提高胃癌术后患者EEN的干预效果,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后壁肌瘤切除术穿刺点的选择。方法 54例子宫后壁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患者改变既往穿刺点的位置,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27例按常规穿刺点位置进行手术,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日亦无差异(P<0.05),但改变穿刺点位置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后壁肌瘤切除术改变穿刺点位置,可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更加充分体现腔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7.
早产儿不同途径留置胃管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早产儿经口和经鼻留置胃管的效果。方法将需置胃管的早产儿随机分为经鼻组和经口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他影响。结果经口留置胃管因不涉及鼻腔,易于操作,对患儿影响较小。结论早产儿经口留置胃管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对人冠脉平滑肌细胞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10μg/L的IL-6刺激人冠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0,2,4,8,24,36h后收集细胞。应用不同浓度IL-6(0,5,10,50μg/L)刺激人冠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6h后收集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内PAPP-A,MMP-3,TIMP-1基因表达量。结果在IL-6刺激下,PAPP-A、MMP-3表达量在2h时就开始发生上调,8h左右达高峰,而后开始下降;在不同浓度IL-6刺激下,PAPP-A,MMP-3表达量随着细胞因子浓度加大呈上升趋势。TIMP-1在IL-6刺激下,表达量在2h时就开始发生下调,4h左右达最低,而后开始上升;在不同浓度的IL-6刺激下,TIMP-1表达量随着细胞因子浓度加大呈下降趋势。结论炎性因子IL-6对冠脉平滑肌细胞中斑块稳定相关标记物PAPP-A、MMP-3、TIMP-1表达的影响,可能是炎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的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估。结果全部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者6例,余198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与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观察卡氏肺孢子虫及病变肺组织超微结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的可能致病机制。(2)方法 肌注地塞米松诱发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取其肺组织,按常规方法进行透射电镜观察。(3)结果 电镜下第22-28天即可观察到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以包囊为主;第43-56天达重度感染,以滋养体为主,肺泡腔内多见,肺间质中少见,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也可见到。(4)结论 大滋养体伸出丝状伪足与Ⅰ,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粘连使上皮细胞发生变化。Ⅱ型上皮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