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9篇 |
免费 | 248篇 |
国内免费 | 20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18篇 |
基础医学 | 179篇 |
口腔科学 | 55篇 |
临床医学 | 608篇 |
内科学 | 461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200篇 |
特种医学 | 2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85篇 |
综合类 | 1317篇 |
预防医学 | 535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54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17篇 |
肿瘤学 | 2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42篇 |
2014年 | 243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32篇 |
2011年 | 366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66篇 |
2008年 | 342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46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88例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长节段组)、44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减压节段数目、固定节段数、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骨性融合率。结果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固定节段数均显著的大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数目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JOA评分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12个月,长节段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长节段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与短节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需要实施相同减压节段的情况下,DLS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较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能更好的改善术后Cobb角、固定节段数目更多,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2.
53.
猪到猕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及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猪到猕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时的免疫学及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猪到猕猴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检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的血液中补体、天然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移植心脏进行免疫组化(测定C3、C4、C5b9、IgG及IgM的沉积)及病理学分析。结果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补体C3、C4的含量、总补体活性及抗猪内皮细胞天然抗体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CD4 /CD8 T淋巴细胞的比率也有所下降;移植心脏中均有补体C3、C4、C5b9的沉积,IgG及IgM也均有沉积,但IgG和IgM沉积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心肌间质弥漫性出血、水肿,毛细血管内普遍淤血。结论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参与猪到猕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时受者血中天然抗体水平明显下降;CD4 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过程并有所消耗;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物突出病理表现为间质出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代次间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为构建组织工程半月板和细胞治疗中的种子细胞优选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与酶连续消化相结合的方法体外分离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单层培养传代至第5代。采用相差倒置显微镜和SEM观察各代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描绘生长曲线,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分泌的蛋白聚糖和Ⅰ、Ⅱ型胶原蛋白。结果: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原代接种后8~12 h开始贴壁,48~72h大部分细胞贴壁,胞质逐渐展开,细胞变大伸长,形成突起,呈多角形,细胞形态规则,轮廓清晰,镜下观察有立体感,7~10 d后,细胞长满传代。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能力和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原代至第2代细胞形态较规则,多呈多角形,大小均一。第3代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中梭形细胞增多,分泌和增殖能力下降,传代周期延长。第5代分裂相少见,密度稀疏,细胞形态不佳,约80%呈长梭形,分泌和增殖能力下降。SEM示第1代半月板细胞形态规则,呈多极性,表面有突起;第5代细胞形态不规则,多呈梭形。生长曲线可见第4代前半月板细胞生长速度及生长周期均相似,第5代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增殖减缓。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胶原和蛋白聚糖的表达:随传代的进行,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表达逐渐减弱而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强。结论: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随着传代的进行,细胞活力逐渐下降,生长速度减慢,传代周期延长,逐渐变为梭形,形态不规则。体外单层培养系统中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表型随传代的进行,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表达逐渐减少而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多,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培养的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从第3代开始逐渐失去其特异性表型,发生去分化,逐渐变为成纤维细胞的表型。体外单层分离培养的第5代前半月板细胞基本维持纤维软骨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半月板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分析 2000 ~2004年经后路植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 2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病例并随访, 24例中全部病例均使用中华长城钉棒系统, 取自体骨或加用异体骨植骨。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平均侧凸矫正率为 81. 2%, 疼痛缓解率 98. 6%, 未出现假关节。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 矫正度数无丢失。结论: 后路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一种安全显效的方法, 术中椎弓根钉的准确安放, 充分的植骨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1142例胃癌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为指导选择合理的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1989年1月至2004年3月胃癌手术后1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代分为3组,第1组:1989年1月至1994年1月,405例;第2组:1994年2月至1999年1月,377例;第3组:1999年2月至2004年3月,360例。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2%(128/1142)和3.6%(41/1142)。第1、2、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3.1%、10.1%和10.3%;3组比较,P>0.05。3组手术死亡率依次为4.7%、3.4%和2.5%,3组比较,P>0.05。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24.2%,31/128),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为临床Ⅳ期、姑息性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及术前合并症的存在(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和手术方式不是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胃癌晚期患者手术死亡率高,对胃癌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时应避免施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及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57.
组织工程肌腱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肌腱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2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肌腱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以5×106/ml细胞密度接种在医用碳纤维与聚羟基乙酸纤维制作的编织带上,体外培养5d后,修复跟腱缺损7例,缺损长度为5~7cm。术后踝跖屈外固定4~6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7例均获随访22~56个月,平均46.9个月。除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外,其余6例均期愈合。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无跟腱粘连再手术患者。按尹庆水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组织工程肌腱修复跟腱缺损可获较好临床效果,是一种可选择的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原始数据应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 )与滤过反投影法(FBP )两种方法的图像进行比较,旨在了解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临床疑似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320排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利用AIDR 重建的常规X线剂量方案扫描,对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分别用AIDR和FBP两种方法进行图像重建。测量升主动脉开口、右冠状动脉近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前降支近段及左回旋支近段的CT值、背景SD并计算分析SNR、CNR值。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结果:26例患者都在一次心动周期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在血管各节段测得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景S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计算得到的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R (3.73±0.49)、FBP(3.59±0.61)(P<0.01)。结论:应用AIDR重建法的图像质量优于FBP 重建法,迭代重建技术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影像质量并具有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07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术。男88例,女19例;患者初次脱位年龄13~48岁,平均23.3岁;脱位次数2~160次,中位次数7次;病程0.2~240.0个月,中位病程36.0个月。手术时年龄16~61岁,平均28.2岁。左肩43例,右肩64例。63例合并关节盂骨缺损,骨缺损达1.7%~16.1%,平均8.1%。MRI检查示均不合并肩袖撕裂和肩关节僵硬。术后1 d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植入锚钉分布以及锚钉植入处有无关节盂劈裂骨折和拔钉等情况发生。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we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评估患肩疼痛及功能。记录术后患者肩关节不稳复发情况、恐惧试验结果、恢复至术前运动水平患者例数以及患者自评满意度。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73个月,平均41.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 d CT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