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总结2004—2014年间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疗效。方法:搜索2004—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及临床研究类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通过疗效指标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及研究类文献150篇,符合纳入标准者62篇,其中临床对照观察类文献39篇,占62%,临床对照研究类文献23篇,占38%。有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积分对比者12篇,占19%;对照文献说明组间基线均衡者42篇,占68%;无一篇文献行样本含量的估算。以WHO标准判定标准的有29篇,占47%,有效率占38%;49篇评价化疗不良反应,占79%;14篇分析中医症候,占23%;49篇以生活质量为评价标准,占79%。结论: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在改善症状,减毒增效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并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但由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中医药联合化疗在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方面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晚期大肠癌使用FOLFOX或FOLFIRI方案全身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肠癌、化疗为关键字,奥沙利铂、伊利替康或FOLFOX、FOLFIRI为二次检索关键字,搜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0—2008年国内有关晚期大肠癌全身化疗的文献,并搜集所有文献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搜寻得到晚期大肠癌全身化疗有关FOLFOX、FOLFIRI方案文献283篇。最终有FOLFOX方案96篇、FOLFIRI方案16篇纳入分析。33篇提及中位生存期,30篇提及疾病进展时间。FOLFOX4方案有效率在26.1%~57.14%,FOLFOX6方案有效率在33.3%~48.6%,其他L-OHP+CF/5-FU方案有效率在26.5%~60%。FOLFIRI方案有效率在12.5%~48.2%。结论:国内晚期大肠癌全身化疗FOLFOX、FOLFIRI方案疗效与国际相仿,然方案具体运用尚不规范,临床试验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少,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43.
我们近2年余采用胃内引流术及空肠 Y 型内引流术加囊肿外引流术治疗早期胰腺假性囊肿13例,晚期2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脑转移瘤90例的综合治疗与疗效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脑转移已属晚期病症 ,一般预后较差 ,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癌症治疗的进展 ,脑部CT的普遍应用 ,使脑转移瘤的发现逐渐增多并提前。我科 1 986年 6月— 1 996年8月收治的 90例 ,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可不同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疗效。材料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 男性 5 5例 ,女性 35例 ,年龄 2 1— 75岁 ,平均 5 3岁。其中 2 1— 30岁 4例 ;31— 40岁 8例 ;41— 5 0岁1 9例 ;5 1— 6 0岁 36例 ;6 1— 70岁 2 0例 ;70岁以上 3例。二 临床表现及诊断 头痛 6 3例 ,肢体不同程度瘫痪48例 ,呕吐 2 9例 …  相似文献   
45.
郑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5):8745-8746
2007-01/2008-12我们对208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8例,年龄22-57岁,经乳管内窥镜检查确诊乳管扩张症99例、乳腺导管慢性炎症67例、导管内占位性病变42例。1.2方法本组均采用局部麻醉,应用M S-611超细广角半硬性乳管微型内窥镜行检查及灌注冲洗治疗。常用灌注液:0.2%甲硝唑、庆大霉素。1.3检查及治疗术配合1.3.1术前准备1.3.1.1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此检查及治疗的目地、方法、注意事项等,同时让其了解检查及治疗过程安全、无风险。做好心理疏导,让患者精神放松。  相似文献   
46.
脾虚状态与相关检测指标及进展期胃癌生存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脾虚状态与相关检测指标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对15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脾虚状态定量化分级,进行血常规、血沉、血清蛋白、补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项目测定,并观察其一、三、五年生存时间。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因脾虚程度不同,其血常规、血沉、血清蛋白、补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轻度脾虚组的三、五年生存期也明显高于中重度脾虚组。结论:脾虚状态与进展期胃癌相关检测指标和生存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7.
健脾中药对进展期胃癌生存期及转移复发状况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健脾中药对进展期胃癌生存率和转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对进展期胃癌 14 5例随机分成健脾中药组、化疗组、中西医结合组 ,比较 1、3、5年生存率和 1、2、3年累计转移复发率。并采用裸鼠脾包膜下人胃癌细胞穿刺接种实验性转移模型 ,观察健脾中药组、四君子汤组、对照组肝转移、腹腔转移、腹水出现率。结果 :临床研究显示 ,健脾中药组第 3年生存率高于化疗组 (P <0 0 5 ) ,第 5年生存率高于化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 (P <0 0 5 )。健脾中药组第 2年转移复发率低于化疗组 (P <0 0 5 ) ,第 3年转移复发率低于化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 (P <0 0 1、P <0 0 5 )。实验研究显示 ,健脾中药组、四君子汤组肝转移率和肝转移灶均数比较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腹膜种植转移灶均数比较健脾中药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腹水率健脾中药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健脾中药对进展期胃癌有延长生存期和抑制转移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48.
美施康定,路泰对重度癌痛的止痛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美施康定、路泰对重度癌痛的止痛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4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重度癌痛病人,83例服用美施康定(A组),62例服用路泰(B组),初始剂量均为30mg口服,每12h一次;据实际疗效来调整用量,每次递增30mg,直到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结果美施康定、路泰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5.2%,93.5%.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1.9%,80.6%.镇痛有效时间分别为9.1±4.1h,8.7±4.4h.两药镇痛效果及镇痛有效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分别有62人(74.7%),47人(75.8%)生活质量较前提高一个等级,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两药对骨痛、内脏痛、软组织浸润痛效果好,对神经痛效果欠佳.神经痛与其它类型疼痛的镇痛效果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便秘,恶心、呕吐、嗜睡、排尿困难等.结论美施康定或路泰对重度癌痛止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副作用小,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治疗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9.
目的:为了探明内皮素(ET)在输卵管组织中的分布及来源,以便进一步探讨内皮素-1(ET-1)与输卵管功能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地高辛精标记的ET-1cRNA探针核酸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兔输卵管组织ET-1的分布和ET-1mRNA的表达。结果: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内可见被染成红色的ET-1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上方,靠近游离面,在肌层可见少量的ET-1颗粒。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内可见呈深兰色的ET-1mRNA阳性杂交信号,阳性杂交信号强且密集,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上方,靠近游离面,在肌层未见ET-1mRNA阳性杂交信号。结论:表明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自分泌ET-1。  相似文献   
50.
结节性筋膜炎20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201例结节性筋膜炎会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结节性筋膜炎的好发部位为上肢,尤其是前臂;发病高峰年龄为20-29岁;大多数(82.4%)病变最大径小于3cm;病程大多数(81.6%)不超过3个月。具诊断意义的4个主要的组织学特征为细胞整体排列方式呈长束状S形轻度弯曲;小裂隙空间;血管外红细胞及黏液样间质基质。常常可以见到正常核分裂象。结论 诊断结节性筋膜炎应紧密结合其快速生长的临床特点,抓住4个主要的组织学特征及常见正常核分裂象的特点。注意防止过度诊断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